黃 楠
(西華師范大學圖書館,四川 南充 637009)
關于通識,西方的理解偏重于哲學認識論。即將通識視為追求萬事萬物之起源、變化發(fā)展之始因,存在之依據(jù)。中國的理解不止于此。更進一步擴展到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高度。相比較,西方的通識是人的一種知識、認知境界。而中國的通識是指人的一種含知識、道德、審美在內的崇高精神境界。關于通識教育,許多學者認為,它是一種心理建設和精神建設。為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提供價值支撐。為民眾提供安身立命之根基。[1]
“現(xiàn)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人和公民。”[2]許多學者還認為大學專業(yè)教育僅僅是一種提供技能和本領的做事教育。易把學生限制于狹窄的知識領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通識教育能很好補充其不足。
基于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國際或國內;綜合性或應用型本科大學都積極推行通識教育。一般從兩方面入手:宏觀方面,立足于學制、課程設置改革。采用彈性學制群,突破各學科、專業(yè)之間的藩籬,為學生提供寬廣的綜合化知識;突破課程以課堂、教師、學科為中心的框架,追求學生主體參與和自主發(fā)展。微觀方面,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著眼結合學科特點進行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重視和踐行學生的精神心理建設、人格的塑造。宏觀方面在我國高校已廣泛開展。但微觀方面還鮮有所見,大有用武之地。信息素養(yǎng)課堂教育的功能開發(fā),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
在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借助信息檢索課的平臺,利用信息素養(yǎng)教育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自我調適。助人自助,是本文的宗旨。
其一,這是一個帶有本土特色的、較新的課題。有學者在2008年以“信息素養(yǎng)”、“心理”在CNKI和重慶維普中進行題名檢索,獲得了3條結果,無一與此題直接相符。相關文獻僅1篇。[3]2010年以后,相關文獻也不多。可見此課題的開發(fā)意義。其二,該學者的調查研究還表明:大學生的自我調節(jié)渠道,首選信任的社會關系,如找朋友、師長談心。這部分人約占37.1%。其次也很重視獨自解決,如查找資料,徹底弄明白。或玩游戲、運動、深呼吸。這部分人約占60.9%。表明多數(shù)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的自我調適傾向。但要把這種傾向轉化為信息檢索動機的比例卻很低。該學者又作了大學生的信息檢索動機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的信息檢索意識主要針對學習任務,比例高達81.5%。為有風險而需要行動去檢索的只有2,2%,比如用藥、消費、旅游等。[4]這說明大學生依靠信息檢索來降低心理困惑的比例很小。由此可見,引導大學生利用信息檢索來解除心理困惑,增進心理健康之必要。
將信息素養(yǎng)課堂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進行心理自我調節(jié)相結合的可行性大,適合性強。第一,從信息素養(yǎng)的構成看,包含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它滲透在人們學習、生活、社交等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心理調適方面,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素養(yǎng)與能力。第二,再從信息素養(yǎng)的教育角度看,它的進行通常都是從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始,通過尋求、分析、比較、評價、整合,最后找出解答方案或應對措施。心理自我調適,無論是通過信息檢索的途徑,還是其他途徑,大致也是這個步驟。所以,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過程和心理自我調適的過程,完全可以結合進行。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檢索進行自我解惑、自我心理調節(jié)是助人自助最集中地表現(xiàn)。反求諸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利用信息檢索課來開發(f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色。
信息素養(yǎng)教育如何有效作用于大學生的心理自我調適,必須依據(jù)自我調適的機理。
心理咨詢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人們采用什么樣的自我調適方式,其調適的原理和功能,往往又和他們心理困惑的性質有密切關系。如屬于神經癥的強迫癥行為。適宜采用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沖突模式”。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屬于神經癥的極個別。大多屬于成長發(fā)展中的困惑。如人生價值的迷惘、職業(yè)選擇的困惑、學習和人際關系的不順心、愛情的不得志、自我的滿意度低,例如他們在心理咨詢中提出:“人生的真諦是什么?如何面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理想的陽光和朦朧的現(xiàn)實似乎不可調和而又無能為力時,惆悵迷惘,奈何為之。”但是與之相反的,確立了“永恒追求”為人生價值觀的青年卻說:“有人認為,只有結果才是追求,才是滿足。結果總會有成功和失敗,也就有歡樂和痛苦。而追求的過程永遠是期待的、振奮的、歡樂的。”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困惑是由于缺乏以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作指導的,正確的認知評價而引起的;是缺乏社會經驗所導致的;是成長過程中呼喚幫助的必然現(xiàn)象。
為此,我認為新皮亞杰認知學派提出的心理咨詢模式:“構造——發(fā)展”模式[5]最適合大學生心理自我調節(jié)。即通過改變舊的,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來求得心理平衡,達到健康的發(fā)展。其公式如下:

此模式的機理是:(1)如果人們在認知平衡的時候,就體驗到輕松愉快,即心理健康。一旦遇到挫折而引起的非理性認知的時候,便可能緊張、困惑,甚至適應困難(不想學習、工作)。此模式強調心理問題的根源雖在客觀,但直接誘因在主觀,是非理性認識的滲入,是認知失調的禍害。如果能正確認識與應對,心理和行為就會是另一番景象。(2)解惑的真諦是引入新的正確認知評價,改組原有的認知結構,分化/整合,使之達到新的平衡。(3)重新整合認知結構是個艱難,甚至痛苦的過程。需要動員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所有成分參加:觀點、信仰、能力(一般能力和信息能力)、意志力等。這當中的個別差異極大。有的堅強,有的懦弱。無論堅強的或懦弱的都需要引導、幫助。
借鑒這一模式的機理,在信息檢索課中開發(fā)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自我調適,應緊扣大學生的認知結構的構建。
在檢索課中引導學生自我調適的過程,實踐性很強。活動中除了借鑒針對性較強的認知學派關于“認知——發(fā)展”的模式外,人本主義的“自我中心”咨詢模式,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沖突”模式等也可適當引進。
3.2.1 明確心理困惑之所在
用筆或電腦寫出自己的困惑,也就是把自己的懷疑、不滿、痛楚等盡情傾訴、發(fā)泄。人本主義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咨詢模式認為,盡情地傾訴和暴露,可以體驗到現(xiàn)有認識、自我觀念及情感的不協(xié)調。從而明確困惑之所在,以及非理性的性質,并將它作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也就是自我激發(fā)信息檢索的動機。“心理沖突”的咨詢模式則認為,在傾訴中自由聯(lián)想、自由展露,可以起到宣泄不良情緒,緩解心理沖突的作用。
對于那些認為自己沒有心理困惑的學生,可給予其他求詢者的個案(隱去姓名)。讓他們從個案中明確別人的困惑所在,及其非理性的性質,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3.2.2 廣泛尋求信息源
大學生要自我解決以上的心理困惑,必須廣泛尋求信息幫助。這就要通過運用各類信息源來獲取相關信息,并理解、綜合所獲得的信息,再說服自己接受其中的某些觀點和方案,按照接受的方案采取行動。
目前可利用的信息源有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CNKI與超星等數(shù)據(jù)庫資源、相關的心理咨詢網、論壇和博客以及圖書館館藏資源等。從中可檢索出相關的文章、圖書、講座與視頻資料。在信息檢索課的學生作業(yè)或在抽樣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只用到平時熟悉的百度,因而,獲取的相關信息有限。即使有部分學生使用了數(shù)據(jù)庫等檢索工具,但是,由于他們對工具的檢索策略、技巧的運用不夠熟練,例如:在取詞方面,學生僅用“心理困惑”進行檢索,其實還有許多近義詞、相關詞如 “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心理咨詢”、“ 心理調適”或 “自我調適”等不同的檢索詞可用。此外,學生使用的檢索途徑較單一,如:用全文字段檢索的同時,還可使用題名、關鍵詞的字段檢索。由于使用不同的檢索詞與檢索字段,檢索的結果是不完全相同的,并根據(jù)檢索結果隨時調整檢索式與檢索策略,才能完整的獲取相關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方案、心理調適的途徑,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信息。以上的因素會影響到學生搜集信息的完整性。重新確定檢索策略也是信息能力強的表現(xiàn)。
實踐證明:隨著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學生心理調適意識得以增加,自我解決心理困惑的能力得到提升,更愿意通過查找相關資料、或找朋友師長聊天、向咨詢機構救助、運動宣泄等途徑解決。[6]
在信息檢索過程中,獲取的信息量是巨大的,需要進行信息整理,分析。既要分析、評價信息源的權威性、科學性、前沿性,又要判斷其針對性、適合性、簡潔性、快捷性。信息素養(yǎng)在這里大顯身手。因此,必須對搜集的眾多信息作進一步地鑒別、歸類、總結。同時,還要學會使用信息管理軟件、RSS進行新信息追蹤,形成自己的資料庫,而不是僅僅滿足于獲取一兩篇文獻。
除了查閱資料外,還可到圖書館來找名人傳記、小說戲劇、詩歌藝術等書籍閱讀,慰藉你的心靈、解除你的抑郁、幫你走出苦悶。通過閱讀療法進行自助心理治療。由此可見,利用各類信息源來獲取相關信息,是開展自我心理調適的基礎。
3.2.3 重組認知結構 建立新的認知平衡
將尋求到的信息(知識、經驗或方案)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反復對接、碰撞、磨合。使原有認知結構中積極的人生價值觀、知識經驗、良好情緒體驗參與進來。其目的是:第一,找到新舊對接的磨合點或生長點,新舊對接,使之產生領會、理解。有學者說過,理解就是用舊經驗認識新事物。通過理解、批判,揚棄非理性認識,構建新的正確的認識和態(tài)度。第二,為了有效地建立新的認知評價系統(tǒng),應保留原有結構中的優(yōu)良成分,不要認為原有的、過去的什么都不好。因為認識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一個層面的上升都會旋轉、對接,返回原來的點或面。也就是每一個上升面都有原有成分的痕跡。
重建認知結構和尋求信息源相比,更能體現(xiàn)及塑造大學生的的,包括信息素養(yǎng)在內的綜合素養(yǎng)。
3.2.4 說服自己接受其中的一些觀點和方案
有的大學生的心理困惑中,包含懷疑一切的不良情緒。這是建立新的認知平衡的障礙。為此,要引導學生接受人本主義的觀點,相信自我的潛力、人類的潛力。對客觀事物的把握,總是從不可控到可控,再從新的不可控到可控。一個人在自我調適中,要有樂觀自信的情緒,不要把收集的有用信息當作“別人”,而是自己幫助自己。是“理想自我”在幫助“現(xiàn)實自我”,在輕松愉快中事半功倍。
美國學者認為:信息素養(yǎng)教育屬于通識教育,而通識教育在國內尚屬新的課題,至于開發(fā)信息素養(yǎng)教育新功能,更是較新的課題。本文企盼在信息素養(yǎng)課堂教育中,開發(fā)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新的嘗試,還有許多問題尚待探索。
[1]劉振天,楊雅文.論通識與通識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4):17-18.
[2]蔣圣娟,王松華,等.通識教育在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3,27(5):84.
[3]梁燦興.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與心理調適的關系初探:一個來源于實踐的“本土特色問題”[J].圖書館界,2010(1):20.
[4]梁燦興.“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與心理調適的的關系”4000例調查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0(1):81-82.
[5]岳曉東.心理咨詢中的心理沖突模式與構建——發(fā)展模式[J].心理科學雜志,1992(2):58-59.
[6]銀星嚴.大學生心理調適與信息素養(yǎng)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2(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