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編輯報道
版權硝煙背后的法與理
本刊編輯部編輯報道
編者按:新年伊始,新華社連發三文質疑微信平臺對公眾號內容抄襲泛濫問題管理不力,再次引發新媒體時代的版權保護熱議。
微信和今日頭條的版權問題可謂兩個經典案例。前者的公眾號內容抄襲泛濫,主要在于公眾對新聞版權價值的認同度普遍較低,微信平臺缺乏嚴格的規范和管理機制;后者通過爬蟲技術抓取媒體網站信息,以及存在的轉碼行為,則是新媒體技術對媒體認知及《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提出的新問題。
案例在前,跟得上時代的技術和法律規范應該成為媒體版權保護“法與理”的完美結合。

2月1日,新華社連發三文《微信公眾號:“1人原創,99人抄襲” 緣只為抄成“大號”掙鈔票?》《原創者:面對“李鬼”,只能一聲嘆息》《微信,你真的拿“抄襲”沒辦法?》,質疑微信平臺對公眾號內容抄襲泛濫問題管理不力。文稱,抄襲者吸吮原創者血汗,微信應有所作為。
一批 “1人原創,99人抄襲”
新年伊始,微信上便是一片由抄襲問題引起的“道歉潮”。“1人原創,99人抄襲”,成了微信公眾號的真實寫照。然而道歉和抄襲仿佛是一對平行線,先抄再刪帖道歉。抄襲公眾號就這么心安理得。
網絡女性情感專欄作者楊冰陽每日堅持不懈地構思、創作、排版、修改,為的是46萬忠實粉絲的信任,而微信公眾平臺至少有8個冒充她的同名同頭像賬號,其中甚至有人持之以恒地抄襲其原創內容500多期。
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上線不到一年,得到粉絲熱捧,山寨號也隨之而來。曾有粉絲告訴創始人王曉磊,有一個叫“六|神磊磊讀金|庸”的微信公號,不僅每期對其原創內容“實況轉播”,還故意在頭像上做了黃色的“V”,并在介紹中使用“認證資料”等字眼。像王曉磊這樣勤奮高產的作者,目前也僅積累了不到十萬的粉絲量,而許多“集百家所長”的抄襲號卻早已爬過了百萬粉絲門檻。
不僅自媒體,騰訊自家的媒體也是盜版的受害者。騰訊“大家”以簽約方式買斷優秀作品版權,首年投入近2000萬元,但也因內容精良,文章被抄得遍地開花。騰訊“大家”副總編賈永莉說,“一個月平均有30至40位‘大家’作者投訴文章被盜用。”
就在讀者一廂情愿地想著“好文章不問出處”,選擇性忽略抄襲問題的同時,一大批靠抄襲起家的微信“大號”早已把讀者們每一次的閱讀、點贊都變成了可觀的收入。
來自多家公關公司的報價單顯示,在粉絲數上萬的公眾號中發布一篇軟文的價格,從百元到5萬元不等,而文章末尾的小廣告,也是很多“大號”的收入來源之一。
二批 “投訴維權性價比太低”
“由于大多數公眾號運營者缺少博人眼球的創新文筆,為了獲得短期的眼球,他們只能選擇抄襲和剽竊”,微信公眾號“王杰原”創始人說。以1月末點爆朋友圈的文章“你真的不了解這個星球——漲姿勢的大數據”為例,被泡泡說、新海歸精英聯盟等6300多個公號頻繁轉載,然而數據和圖片出處無一標注。
“三兩白酒,二百稿費,一聲道歉。”“仕圖”創始人湯涌這樣總結自己向很多大號維權的最終成果。他曾向盜用者私信抗議、當面約見等,但“江湖的事情最終都被以江湖的方式解決了”,道歉付稿費、打“親情牌”“請你喝頓酒得了”……他曾百折不撓地向騰訊微信平臺舉報抄襲。“自打發現被抄襲的那刻起,我就開始瘋狂地點擊手機右上角的‘舉報’。”他說,然而一整天過去,手機屏幕都快點出劃痕了,也依然只有十分之一的舉報被受理,更多的轉發和抄襲仍在持續。
類似的經歷,幾乎每個被抄襲的原創者都有過。寄希望于微信平臺能夠刪除抄襲者,是他們起初共同的做法。但舉證難、處理慢、刪除少、懲罰輕,這“四座大山”慢慢讓舉報者認清了現實。再加上高昂的協調和申訴成本,投訴維權變成一件性價比很低的事情。
“投入和付出太不對等了。”騰訊“大家”副主編賈永莉也在訴訟碰壁后放棄了法律途徑。
三批 “海量舉報,不是推卸責任借口”
“法律對微信的責任和義務有明確規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援引侵權責任法第36條“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來說明,微信平臺在明知和應知的情況下,如及時撤銷存在侵權的內容則沒有責任;若接到舉報依然不及時撤銷,則附有連帶責任。
“法律意義上的‘及時’一般被認定為48小時,而一旦舉報的內容緊急則應將‘及時’限定在24小時以內。”楊立新說,從執行層面來看,微信平臺需要負起的責任還有很多。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運營平臺之一,微信面對海量信息和舉報,認定侵權和處理舉報的確存在一定困難,但這并不是推卸責任的借口。“微信收獲了足夠的用戶量和知名度,那么在海量信息到達的同時,配套的法律責任也應相應跟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說。
喻國明認為,微信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事物,其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可以有適當的“試錯期”,即在一定時間內允許問題的出現,通過問題的不斷解決摸索出一套相對規范的制度和運營模式。然而現今微信已經囊括全球近6億用戶,“試錯”不應再成為借口。
根據“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微信應該有所作為。楊立新認為,互聯網領域的一些現行做法,如新浪微博的社區裁判功能等也可以借鑒。
對于新華社的三篇報道,騰訊在當天很快作出回應。
明確指出,在知識產權越來越得到重視和保護的今天,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微信團隊對于抄襲、假冒等侵權行為始終采取的是“零容忍”態度。

早在2014年4月,《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的出臺,就正式對微信公眾帳號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作出了明確的處罰規定:對于未經授權發送他人原創文章,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首次出現將對違規內容進行刪除處理,多次出現或情節嚴重的將對違規公眾帳號予以一定期限內封號處理。目前微信公眾平臺每周要處理用戶舉報抄襲的案例超過200件。
1月22日,微信公眾平臺更上線“原創聲明”功能,面向微信認證的媒體類型公眾帳號開放公測。申請了原創聲明的文章群發成功后,微信的原創聲明系統會對其進行智能比對,比對通過后,系統會自動對文章添加“原創”標識。當其他用戶在微信公眾平臺轉發已進行原創聲明的文章時,系統會為其注明出處。
此次“原創聲明”功能的上線是微信公眾平臺向“抄襲風”亮出的一把“利劍”,目的是通過技術手段建立主動防范措施,逐步減少直至杜絕抄襲等違背道德、法律的行為。這只是微信在鼓勵和保護原創文章、幫助原創作者保障自身合法權益上走出的一小步,后續將繼續不斷優化和完善。
2月4日,微信團隊在公眾平臺正式發布“關于抄襲行為處罰規則的公示”。針對外界最關注的抄襲等侵權行為,微信公眾平臺根據《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的相關規定給出了明確的處罰規則:第一次刪文并警告、第二次封7天、第三次封15天、第四次封30天、第五次永久封號。對于不遵守平臺規則,亂使用“原創聲明”功能的惡意和違規行為,一經發現和被舉報,微信公眾平臺將永久回收其“原創聲明”功能,且進行階段性封號處理。
目前,微信公眾平臺帳號總數超800萬,日均增長約2萬個,如此龐大的體量,其中難免出現渾水摸魚、打擦邊球的“李鬼”存在。面對整個互聯網環境的抄襲現象,騰訊提出,需要更多原創者、用戶的積極舉證和參與,公眾帳號運營者的自律規范,全行業一起攜手努力,凈化互聯網不良風氣,維護平臺健康有序發展。
這是微信在對著作權維護上的一次努力,微信希望在技術上能夠幫助到原創者去捍衛他們的利益,這個動機值得嘉許。
但是,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復雜的地方主要在第三方作者。就非書籍出版的紙媒而言,文章著作權到底歸誰,是需要細細切割的。媒體自己的記者生產內容,倒還算清楚,職務作品著作權歸媒體所有。但第三方不是。
相當多的人對媒體上的著作權一事有些誤解:頗有些人會以為這個著作權共享,我有個朋友甚至認為“版權期內歸媒體所有”。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按照行業慣例操作,作者只是向媒體進行了一次發表權的授權,而不是著作權項下財產權的轉移。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一名作者可以把ta在各種媒體上發表的文章匯總成文集出版而無需和這些媒體商量授權,倒是一家媒體要把發表過的第三方作者文章匯總成文集出版,還要一個一個去要再次授權。
以我個人為例,我經常給很多媒體寫稿,我個人的習慣一般都是等這些媒體發布后,才會發布到我自己的公眾賬號上,因為媒體們一般都會要求首發,這也是操作層面的慣例,本來相安無事。但經過這樣的原創認證后,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原創者的我就變得相當尷尬:我在我自己公眾賬號上幾乎所有的文章都無法得到這個原創標記,這會讓不知情的人誤解:魏武揮在其公號上發布的文章,都不是他原創的。
所以,“ 原創”標記并不是一個好的說法,有友人在和我交流時提出,可能改為“首發”標記會更好些。因為原創總會讓人聯想到版權的歸屬,但首發一般情況下只是告知這樣一個事實:原作者在這個公號上首次發布而已。在整個微信內容生態中,一些認證賬號的首發標記,并不太會導致其它沒有這個標記的公眾賬號,被誤解為都是“抄襲”來的。
微信在“ 原創”這個功能部署上,還有一點更要命。
當系統發現你所發布的文本,在它內容庫中已有被標為原創的文本存在時,你的整篇文章,在末尾會自動加上一個“本文轉載自××”,這里的××是另外一個公號的名字,而且沒有鏈接。從讀者角度來看,那就等于是你這篇文章是轉來的,讀者也沒有這個可能去點擊到所謂的原出處,去發現:哦,這篇文章原來真是你寫的!
這幾乎會成為個人原創號、非認證的但帶有媒體性質的號的噩夢。
要知道,從來不會有任何真正的原創者去用“轉載”二字。明明是自己寫的,哪來“轉載”之說。寫成“本文首發/刊載于××”,從字面理解上,更貼近客觀事實,轉載兩個字,總有一種著作權歸原出處所有的感覺。
即便將“原創”“轉載”這種字樣改為“首發”“刊載”,其實依然有極大的漏洞。
微信公號內容庫是互聯網內容的一個小小子集,它其實很難根據自家的內容庫就可以判斷出這份文本究竟是不是原創。比如一些經過認證的媒體號,在網上搜羅到文章后(比如博客、BBS),在自家公號轉載發布;一個認證媒體號,在海外網站發現了一篇英文文章然后未經授權進行了翻譯發布。這兩種情況都極有可能獲得“原創”標記。

微信的確提供了申訴的入口,但老實講,以800萬微信公眾賬號的規模,這種申訴的效率,非常值得懷疑。而且申訴者總需要提供一定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確是原創者,費時費力,可謂平白無故多出了很多事。
著作權是一種主張,它與專利、商標不同的地方是:無需報告無需審核。著作權糾紛,一般都是以政府部門(法院)來裁定。一家其實并不生產內容的純發布平臺,對這個糾紛想盡綿薄之力,動機不錯,但還是要考量考量自己能不能做到。商業公司去界定誰是原創誰不是原創,本來就不是它該干的事——至少在人工智能沒法發達到一定地步的當下。
在微信800多萬公眾號中,有很大一部分自己不產生內容,轉載各處的文章只是為了經營粉絲從而牟利,其中很多轉發都未經原創作者的同意,這是營銷號的生財運營之道。如今,新的“原創”標記出來,可能會對微信生態圈的這一模式產生一定沖擊。
一業內人士說,一個只有10萬的認證媒體公眾號,其發表一篇原創內容,結果被一個擁有了100萬粉絲的公眾號轉發,盡管百萬粉絲的公號會自動標注轉載出處,但這個公眾號可能因為這篇原創文章通過廣點通而產生不少收益。通常,這部分收益跟原創者沒有任何關系。
在新的機制下,原創者是否可通過舉報或利益共享的方式獲得收益分成,這應該是微信打造內容生態圈的下一步,也是原創內容是否值錢的關鍵。“原創”聲明功能可能只是第一步,未來可能和微信搜索的結果顯示等掛鉤,屆時微信公眾平臺的生態圈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