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知識產權法研究者李俊慧"/>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本刊記者丨劉勝男 實習生丨江雪
癥結:新聞版權價值不被公眾認同
——訪知識產權法研究者李俊慧
本刊記者丨劉勝男 實習生丨江雪

李俊慧
新媒體時代,免費使用網絡資源成為一種習慣。版權爭議一再出現,尤其是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當下,要保護媒體及作者原創作品版權,普及和強化民眾的版權意識尤為重要。本期專訪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
先生,以期共同為新媒體時代的版權
常識普及盡一份力。
《中國傳媒科技》:傳播是媒體的第一要義。在您看來,“版權保護”與互聯網講求的“分享精神”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李俊慧:傳播確實是媒體
的要義所在。所有的媒體都在傳
遞或傳播相關的資訊、新聞或信息。但是,恰恰因為媒體的本質是傳播信息。對于媒體傳播的信息或內容,需要區分看待。比如,媒體傳播的“單純的事實信息”的時事新聞已經被著作權法排除在保護范圍之外。
而對于不屬于“時事新聞”的媒體報道,其創作的過程中,不僅凝結了記者或作者的智慧勞動成果,同時,在其創作過程也進行了大量調查或研究。整個新聞報道的形成過程就是一次創作。對于凝結了記者或作者智慧勞動成果的新聞作品,本身也是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換句話說,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作者的創作行為和成果。
對于有人提到“版權保護”與互聯網“分享精神”存在矛盾,是因為主張互聯網“分享精神”的人忽略了,分享的對象或內容要么是自己的作品,要么是獲得他人授權的作品。
如果你是作者,你愿意放棄版權保護,讓更多媒體或互聯網平臺傳播你的作品,讓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那是作者的自主選擇。
但是,不能因為個別或部分作者有此意愿或可能,就一概而論認為所有作者的作品都應該未經授權而被傳播或無償分享,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強盜邏輯。而一些媒體或互聯網平臺,之所以高舉“分享精神”,其實只是為自己的侵權行為開脫找理由而已。
《中國傳媒科技》:是所有的“時事新聞”都沒有版權嗎?
李俊慧: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規定,時事新聞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作者不能享有相應的著作權。《著作權法》第五條規定,本法不適用于“時事新聞”。《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規定,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
從立法條文上,我們可以看到,時事新聞之所以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究其根源有三,首先,內容限定要屬于“單純事實信息”的;其二,主體限定為“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機構;其三,行為限定屬于“報道”。簡單說,時事新聞不能體現出作者的智慧勞動或獨創性。那是不是說“所有新聞都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即使是純粹的“時事新聞”,如果內容或表現形式有創新,那么,這種創新的表現形式,本身就又構成了獨立的作品。而對于這一獨立的作品,是要受著作權法保護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用可視化、動畫、漫畫的形式呈現時事新聞,該可視化、動畫或漫畫本身還是獨立的作品,也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創作者也享有相應的著作權。
《中國傳媒科技》:原創者向媒體投稿,或自行在媒體平臺上發稿時,作品版權歸屬的問題,請您分情況講解下。
李俊慧:根據《著作權法》第十一條的規定,一般情況下,“著作權屬于作者”。簡單說,由誰創作的作品,作品的著作權也就歸屬誰。尤其需要強調的是,作品的發表與否,并不能改變作者對作品所享有的著作權。
通常而言,作者向媒體投稿或在自媒體平臺發布作品,只是作者選擇的作品刊載的載體而已。并不能改變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當然,如果作者在向媒體投稿或在自媒體平臺發布時,對作品的全部或部分著作權有單獨約定,比如信息網絡傳播權或其他權項,則按照雙方的約定來確認特定著作權的權利歸屬和行使。
《中國傳媒科技》:因為維權成本高而放棄維權的情況不在少數,您可否解析下維權成本高的原因,以及對策?
李俊慧:很多作者放棄維權的原因或考量有很多,比如因維權而產生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損失,以及維權難度和收益等。
難題一:“找不到人”。當作者發現作品被侵權后,比如未經授權而轉載或未署名等,作者自主維權的前提是,首先要能與侵權單位取得聯系。而這種聯系取得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在維權過程中,可能會經常“碰壁”。
難題二:“不積極回應”。如果作者找到侵權人了,進行溝通時,侵權人如果不積極回應作者請求或要求,作者就很難通過自主溝通或調解的方式妥善解決著作權糾紛。
難題三:“維權訴訟難”。作者與侵權人之間如果沒能達成和解,那么,作者就只能通過訴訟方式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于作者而言,訴訟本身就會占用作者很大的精力,如果聘請律師,又會額外增加不少成本。訴訟的周期長短及成本占用,都可能成為作者放棄維權或中止維權的重要原因。
難題四:“賠償額度低”。如果有作者堅持將訴訟進行到底,但最后可能發現侵權人賠償的數額并不高,與自己投入的時間、金錢成本相比,可能會感覺“得不償失”。
從對策上來講,一方面,需要類似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等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等第三方著作權維權機構能成為維權主力,通過批量維權降低維權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國家不斷加強著作權行政保護,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建立快捷的著作權舉報、認定及賠償機制。
找不到人
不積極回應
維權訴訟難
賠償額度低
《中國傳媒科技》:媒體文字作品的版權費是如何確定的?
李俊慧:版權費的確定,主要取決于雙方約定或法律規定。如果雙方沒有約定,則按照法律規定確定。
比如,如果作品是文字作品的話,根據作品屬性不同,按照國家版權局制定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規定,版權費用略有不同。
按照《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第五條規定,基本稿酬標準和計算方法:
(一)原創作品:每千字80-300元,注釋部分參照該標準執行。
(二)演繹作品:1.改編:每千字20-100元 ;2.匯編:每千字10-20元;3.翻譯:每千字50-200元
支付基本稿酬以千字為單位,不足千字部分按千字計算。
對傳統媒體而言,《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報刊刊載未發表的作品,除合同另有約定外,應當自刊載后1個月內按每千字不低于100元的標準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不足五百字的按千字作半計算;超過五百字不足千字的按千字計算。轉載、摘編其他報刊已發表的作品,應當自報刊出版之日起2個月內,按每千字100元的付酬標準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不足五百字的按千字作半計算,超過五百字不足千字的按千字計算。
而對于新媒體而言,《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在數字或者網絡環境下使用文字作品,除合同另有約定外,使用者可以參照本辦法規定的付酬標準和付酬方式付酬。
《中國傳媒科技》:目前公眾對版權價值,尤其新聞版權價值的認知度普遍較低,這可能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
李俊慧:公眾版權價值的認知不足,帶來的危害主要有兩點。首先,公眾很容易成為侵犯著作權的主體或很容易發生侵權行為。其次,版權人維權時會面臨較大的輿論壓力,不知情的公眾或被侵權人誤導的公眾,會認為版權人的維權行為是“沒事找事”,其結果就是增大了作者的維權難度。
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如果作者的著作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創造的價值無法實現貨幣化,會大大降低作者的創作熱情,這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創新、創作動力不足。
《中國傳媒科技》:據您所知,普遍來看,傳統媒體是否足夠重視自身的版權?
李俊慧:相對而言,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類媒體的自身版權維權意識還是很強烈的。以新京報為例,它們不僅與很多新聞門戶網站簽訂了轉載協議,建立了良好的“報網”內容互動機制。此外,對于侵權它們作品的著作權行為,它們也都積極發起訴訟主動維權。
比如“新京報訴TOM網站侵權”一案,2006年10月16日,新京報社向北京市一中院提起訴訟,狀告TOM網站未經授權使用作品。新京報報社認為,自2003年至2006年9月,TOM網站在未獲得授權的情況下,轉載該報社作品數量高達2.5萬余篇。新京報社要求判令TOM網站立即停止擅自轉載原告文章的行為,并支付稿酬人民幣300萬元整,同時還要求被告通過各大商業網站和新聞媒體公開賠禮道歉。后雙方達成和解,新京報撤訴,TOM網站賠償損失并公開致歉。
《中國傳媒科技》:媒體打《著作權法》擦邊球的情況是否常見?
李俊慧:其實,一些傳統媒體或新媒體在侵犯著作權上,很少打“擦邊球”,一般都是直接侵權。當然,也有一些比較隱蔽的手法。比如“拼接法”,就是把其他媒體多篇不同的報道,“移花接木”拼接成一篇作品,用“綜合報道”或“綜合”名義,侵害他人的著作權。
《中國傳媒科技》:在您看來,當下《著作權法》是否存在待完善的地方?
李俊慧:個人覺得,首先,版權維權或救濟機制還有創新余地。尤其是當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興起,給著作權維權的方式或手段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其次,版權標準還有提升的空間。雖然,不久前版權局調整了5年未修改的版權費用標準,但是,重新調整后的版權費用標準還是偏低。
《中國傳媒科技》:版權費用標準依然偏低,您覺得這和民眾版權意識低是否有一定的關系?
李俊慧:版權費用標準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版權價值的評估缺乏客觀標準,因此,官方指定的標準是適度的費用標準。此種立法目的,本意其實是鼓勵作者和作品使用單位之間協商確定。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很多時候,作者和作品使用單位之間的相對地位不太平等,作品使用單位的話語權要大于作者。只有少數的暢銷書作家或明星作家,才有能力和作品使用單位或出版單位進行平等協商。

當然,民眾版權意識不夠高也是一大制約因素。普通人都不認可版權的價值,不認可智慧勞動的成果不易,也就使得整個社會缺少這種版權保護氛圍,甚至會產生“轉載你的作品是看得起你”的霸道想法。
事實上,在法治完善和社會成熟的國家或地區,使用他人作品應支付費用是常識。如果不支付作者費用,反倒有“做賊心虛”的感覺。
《中國傳媒科技》:您認為互聯網時代的版權保護與傳統版權保護應該采用不同的標準嗎?為什么?
李俊慧:關于互聯網時代的版權保護和傳統版權保護是否采用不同的標準的問題,可謂見仁見智。主張采用不同標準的人的理由是希望版權保護不要成為阻礙技術進步的門檻。而主張采用相同標準的理由則主要是站在版權人立場。
我個人認為,在互聯網時代的版權保護標準要高于傳統版權保護標準,才能真正意義促使優秀作品的創作和傳播。
事實上,互聯網時代與過去相比,傳播方式、速度和范圍大為擴大,侵權盜版的危害或影響力也更大。如果對于侵權主體或平臺采取放任或寬松的態度,則會大大遏制整個社會的創新動力,打擊作者的創作熱情。
《中國傳媒科技》:有人認為,每一次新技術革命,都極大地改變了財富的流通和分配方式。每一種新的傳播技術的產生,都會將原來的平衡打破,需要用法律手段重新調整各方面的關系,直到實現新的利益平衡。您如何看待這句話?
李俊慧:我的觀點基本一致。事實上,新技術的出現,確實改變了作者的傳播方式或路徑,但是,無論何種技術,沒有原創內容做支撐,那就只剩下“冷冰冰”的技術了。
對于一些新出現的技術給版權保護帶來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及時通過修法或立法予以應對,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司法保護,通過發布司法解釋,給權利人維權提供指引和參考。
《中國傳媒科技》:就當前的媒體版權保護問題,請您給涉及各方提點建議。
李俊慧:對作者而言,不論是媒體人,還是自媒體人,提高版權意識,積極主動制止惡意侵權,不僅有助于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也有助于促使社會形成良好的版權保護氛圍。
對于平臺而言,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移動媒體或公眾平臺,建立健全原創作品保護機制和完善原創作品付費機制,都是他們不容忽視的問題。否則,等到迎來規模性版權訴訟時,可能就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