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派記者|曹素妨 實習記者|曹潔亮 徐煜軒
美洲《中國日報》:多元支撐整體
本刊特派記者|曹素妨 實習記者|曹潔亮 徐煜軒

江啟光
美洲《中國日報》社長
美洲《中國日報》,英文名稱Zhong Guo Daily News,以漢語拼音“Zhong Guo”打頭,看到這,相信會有很多人的想法是一致的,這是一份個性、特立獨行,甚至有點“任性”的華文報紙。
沒錯,由于它的特立獨行,這份中文報紙,時常躍上洛杉磯市場的頭版頭條。在競爭激烈的洛杉磯中文報刊市場上,美洲《中國日報》創刊至今只有短短18年歷史,與三十多歲的《世界日報》《星島日報》等同業相比,只能算“晚輩”,在美國《僑報》面前,也不過是“小弟”。
這里可能需要聲明一下,美洲《中國日報》不是國內的《中國日報》(China Daily)的美國版,二者之間也沒有任何關系。
美洲《中國日報》自1997年創刊以來經歷過大大小小金融危機和市場變革的洗禮,如今卻能在洛杉磯華文報紙發行量躋身前三甲。當被問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日報》安身立命的本錢是什么時,《中國日報》社長江啟光告訴記者,“剖析讀者的消費心里,采用適當的營銷策略,擴大受眾群體,提高報紙影響力,這是生存訣竅。我們瞄準的是市場,靠的是經營有道,報紙名稱已經很明確,這是以報道“中國新聞”為主的中文報紙,目標市場也很明確,就是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移民。與此同時,我們的經營之道是多元經營,除發行《中國日報》以外,我們還有《臺灣時報》、華商大全電話簿、e搜網、華人今日網、《獨家周刊》等,但這些也只是經營的一部分而已,還有一部分營收是印刷業務,約占總營收的大部分比例?!?/p>
《中國日報》成立以來,一直將提高發行量作為重要經營目標。創辦初期更是采取了免費派發的方式,讀者群快速成長;隨后又推行低價和免費并行的行銷策略,發行量節節攀升。據江啟光社長介紹說,《中國日報》發行重點是零售市場,三百六十多個零售點遍布華人社區。
對廣告客戶來說,發行量就是服務品質。因此,中國日報在經濟不景氣的市道中設法拓展發行空間,比如,在偏遠地區采取免費派送的發行方式,擴大讀者群;在客流密集的餐館、商店也采取免費贈送,使發行量保持穩定。
與此同時,許多傳統報業媒體試圖通過向網絡新媒體轉型的方式進行業務轉移,作為自負盈虧的社區報紙,《中國日報》也有自己的考量,“首先我們開發網站,做App都需要資金投入,開發經費是個問題。再者,傳統報業媒體做信息推送做不過門戶網站,信息口徑不同,所以網絡平臺這一塊將來可能會改變。另外,中國日報在網上都有pdf電子版可以免費查閱,但閱讀量有限。所以,目前我們在新媒體業務領域還沒有特別大的投入和開墾”江啟光社長告訴我們。
洛杉磯最多曾經有2000多家報社,到如今只剩下800家,面對網絡信息傳播的競爭和壓力,對于紙質媒體會不會消亡這個問題,江啟光有自己的解讀,“傳統的閱讀習慣不會消失,就像汽車的普及并沒有使得自行車消失,快餐式的新媒體閱讀和傳統紙質閱讀各有千秋,誰也不能相互取代”。誠然,電視媒體涌現之時,也曾有言論認為紙質媒體將會被取代,然而今天的現實卻給了我們答案。記者了解到,中國日報的發行受眾多為大陸第一代移民,他們大多保留著中文閱讀習慣,并且對于紙質媒體的忠誠度更高,特別是對于提供國內外重大信息和同城中介服務性質的信息需求量很大。針對在美華人在美國生存的需求而定位報紙,這是中國日報的立足點。許多中國人來到美國,語言溝通存在障礙,攝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非常有限,這時候的華文紙媒就提供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華文報紙就有了穩定的受眾群體。
當被問及到紙媒的未來發展方向時,江啟光社長告訴我們前景不太明朗,將來的報紙會越來越少,這將是一個大趨勢,但會不會完全消失?這也不見得。將來的報紙將會形成相對小規模,高知識層次受眾定位,作為精英階層消費的商品。另一方面,由于電子產品屏幕本身具有的特性,人們在閱讀手機電腦文字時,對眼睛造成的傷害遠遠大于閱讀紙質刊物,世界各國都對人們的視力健康,尤其是對兒童青少年的近視問題關注很多,而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防止過度用眼,使用對眼睛傷害較小的紙張閱讀信息。將來是否有一天人們突然意識到用眼衛生的重要性,從而產生回歸紙媒的熱潮?我們不得而知。成為高端人群攝取精品信息的來源,也許才是紙質媒體最好的歸宿。
后記:美國華文媒體處于一個特定環境,肩負了特別使命。它在屬于美國的社會條件和言論空間中,為不同屬性的華人移民提供華文信息和美國消息。它既有傳承文化的作用,也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它需調和社區內歧見,也要消弭族裔間歧視;它要幫助華人在他鄉安身立命,并協助維護民權、提升華人待遇和地位;它“立足美國、心懷中華”,希望結合海外華人的力量、奉獻及回饋,促成中美良性互動及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