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 剛
復制創新更是創新
文/于 剛
創新這個主題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今天的互聯網相關企業來說。
中國電子商務已經超過美國,不管是從增長還是零售占比來看。尤其是智能手機出現以后,中國電子商務迅速向二三四線城市下沉。去年年底中國手機用戶超過5億,但仍在以接近25%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說最遲到后年,智能手機用戶會全面超過PC用戶,將來的電子商務主戰場會轉移到手機端。
以前我們談了很多概念,在沒有移動設備的時候這些都只是概念。有了移動設備后,概念才有了落地的可能。比如說,有了定位功能,很多O2O概念就可以實現。有了設備之間的感應功能,才可能做成物聯網。移動設備具有即時社交功能,這樣你可以看到一個商品后,直接咨詢親戚、朋友、意見領袖,然后決定買不買。
所以我認為下一個創新浪潮更多地將由移動設備來引發。
創新在企業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和一號店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首先我們有一個創新中心,但是我們認為創新不只是創新中心的任務,應該是全員創新。我們有眾多供應商,每個供應商來送貨的時候,每次都得卸貨,倉庫員工成本很高。能不能收貨的時候直接送貨入庫?我們使用了公用托盤,所有托盤都打上標識,可以重復使用。貨物送來后,把托盤直接運進倉庫。這樣每一次節約20分鐘,這個社會效率是巨大的。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概念,獲得了中國實踐大獎和VCR大獎。而提出這個概念的,就是我們倉庫的員工。
所以說,我們的創新中心本身要足夠創新。第一,要打造一個創新平臺,去搜集各種各樣的創新點。第二,建立創新機制,讓提出創新點的人、把創新付諸實踐的人得到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第三,怎么樣把這些創意落地,把好的創意提交給公司進行孵化。當然也得營造好的創新氛圍。所以說我們有一個創新的平臺,收集各種創意,包括員工、顧客和合作伙伴的創意。我們平均一年要孵化大概30個項目,其中一半項目最后都給公司帶來了市場價值。
一講到創新,大家可能想到的是產品創新,其實創新是多個方面的,有文化創新、流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創新,等等。

文化創新我們一直說顧客是上帝,是衣食父母,但怎么樣把這個理念真正植入到每一個員工的心中呢?我們在2011年就開始做這樣的事情,把所有員工的薪資獎勵和晉升都和顧客體驗掛起鉤來。我們找了一家第三方咨詢公司,專門幫我們做用戶體驗調查,用顧客滿意度指標來衡量顧客體驗的好壞。
當初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很多部門都反對,認為顧客體驗可以用制度來體現,客服可以解決顧客的投訴。但是我們認為顧客體驗是追求完美的,因為電商顧客體驗是綜合的衡量,衡量商品是不是豐富,系統是不是友好,購買流程是不是順暢,商品質量是不是過關,等等。這個概念足足推了三個月,最后我們開會說,如果你希望留在1號店,就必須接受這個檢驗。最后推下去的效果很好。以前我們的顧客滿意度是84.4%,推下去一年后提升到了92%。
商業模式創新大家知道不管是線上零售還是線下零售,資金周轉是最重要的。早期我們的資金周轉是50到60天,后來不斷縮短,現在是18天,將來希望能做到10到15天。我們是怎么做到快周轉的呢?
我們采取了多種商務模式并存的方法。如果顧客行為可以控制,配送也很容易控制,就采取自營模式。對于長尾、周轉慢或需要很深專業度的商品,則采取商城模式,或者轉單模式。比如說空調、洗衣機等家電產品,覆蓋半徑小,如果黑龍江的一個顧客需要一臺冰箱,從上海運過去肯定不合理,就可以采用轉單模式,讓當地的合作商家去滿足客戶的需求。還有聚單模式,高價值的產品,庫存成本很高,等顧客下單后再去采買。再有直付模式,比如對于寶潔、聯合利華這樣的公司,就采取直接運輸的方式,我們在他們的倉庫里劃出一部分,顧客下單后,終端直接運貨。上述多種方法直接加快了周轉,降低了庫存。
供應鏈創新對于最后一公里問題,我們最近做了一些很好的創新嘗試。我們在上海的四個配送站點嘗試了O2O概念,開了社區體驗店,其中一個面向8萬多居民,2萬多戶。這個社區體驗店有三個功能,一是物流集散點,二是顧客取貨點,三是社群點,我們經常在那里搞社區團購,甚至跟很多品牌商聯合做活動,比如蘇泊爾在那里做現代化廚具展示。
除了最后一公里,第一公里也是一個非常創新的概念。我們希望我們的商家和供應商能夠多頻次、小批量地送貨,這樣可以減少我們的庫存。但供應商往往希望一次性送很多貨,并且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來送。這中間就會出現沖突。于是,我們提出了第一公里這個概念,我們去取貨,一次走很多供應商,貨量少,但頻次多,每天都去取,這樣周轉就非常快,而且成本也會很低,因為一次可以去很多供應商那兒取貨。
物流倉庫也做了大量創新。其中一個是無紙化,基本上每個揀貨員都有一個平板電腦,可以告訴他現在處在什么位置,哪一排哪一列,哪一個貨架,甚至是哪一張紙,一掃描,商品就找到了。現在1號店每個訂單平均有16件商品,一個倉庫揀貨員在上海總面積十幾萬平方米毗鄰的4個倉庫里,從數百萬件商品中揀出這16件,需要多長時間?現在是50秒,將來希望做到30秒。我們怎么做到的?我們把很多顧客的訂單分離出來,找出它們的共性,一個波次一個波次地找。比如說,很多顧客都訂了某個商品,我們就一次拖出幾箱貨,再通過半自動化系統進行分發,由此迅速提高效率。
產品創新現在社交購物很火熱,實際上我們在2008年就開始做這個事情了。當時我們和天涯合作,做了一個嵌入式的天涯1號店,回憶起那段歷史,現在仍然感慨萬千。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天涯社區是一個很熱的社交網站,有上千萬的會員,如果用嵌入式的方法在上面開1號店,不需要大量的IT開發,把超市作為天涯會員的一種服務。我們經常在天涯社區舉辦團購活動,每次活動能有上千單。現在我們又在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組織團購活動。
試用中心也是一個創新的概念。有一次我和寶潔談戰略合作,他們希望推出很多新品,但通過傳統渠道,他們無法獲得顧客的反饋,不知道顧客買了多少,喜歡什么顏色,回頭率有多高,有沒有購買同一品牌的其他商品。如果透過電商渠道,就可以獲得這些信息。于是,我們做了一個試用中心,把商家的大量新品放到上面,給顧客免費試用,邀請顧客提供意見反饋,或者我們把顧客的數據收集起來,這樣商家就可以精確地知道顧客的口碑和喜好。
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幾十年前我還在讀書的時候,非常渴望去一個偉大的公司實習,最后去了柯達。它曾經占據了全球膠卷市場70%的份額,雖然數碼相機就是柯達發明的,但它受困于傳統思維,自己不敢投,結果被別人投了。所以說,創新與否決定著企業的生存。
創新絕對不是一個人做的事情,要每一個人都要創新。我們定期組織創新日活動,各個團隊把自己的創新項目拿出來,用一整天時間進行評論。每個團隊講自己的創新,同時激發其他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效果非常好。
創新不怕犯錯誤。我們每年投入30多個項目,其中有五六個成為公司的經營模式、模型等。
存活十年的企業2%都不到。所以,要敢于革自己的命,不然就會被別人革了命。
創新不要一味地追求原始創新,原始創新的成本太高,時間太慢,復制創新也是創新。不要認為這個事情別人已經做了,沒關系,你做了之后對企業有價值就是創新。
不要追求大而復雜、看起來很美好的創新,那些創新時間周期太長,要小步快跑,速度比質量更重要。我們商城的很多改進都是一步一步來的,現在的互聯網思維之一就是小步快跑。
創新沒有止境,過去的成功往往是未來的包袱。我的老東家戴爾就是這樣,他們以前的創新集中在供應鏈和商業模式方面,這是他們賴以成功的基礎,可是早期的成功后來成為了他們的包袱。我離開戴爾的時候,它的股價是30多塊,后來私有化的時候,只有9塊多。之前的成功使他裹足不前。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想到就要做,但是當創新點太多的時候,就要做到有所取舍,因為資源有限,如果像撒胡椒面一樣撒下去,最后什么也做不到,所以在創新點多的時候,要挑選一些回報率高、有戰略價值的進行重點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