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史俊

摘要:城市中心區代表一個城市的總體面貌,主導城市形態的發展趨勢,因而對城市中心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杭州武林中心區是一個典型的舊城中心區,文章在對其進行STOW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重整用地的功能結構、優化交通條件、整治居住環境、增加綠色空間、保護利用歷史人文資源等城市設計思路。
關鍵詞:城市中心區;空間結構;STOW分析
城市中心區是服務于該城市和區域的功能集中區,這些職能包括商務職能、信息服務職能、生活服務職能、社會服務職能、行政管理職能和居住功能。不同規模和等級的城市各個職能比重不同;在同一個城市的城市中心區,各個職能也存在發展和消亡。
一、杭州市中心體系的空間結構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地處長江三角洲南側,錢塘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教和文化中心,也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主城目前是一個由單核結構體系向多核結構體系過渡的狀態,現有大型公共設施結構布局不平衡,大多集中在市中心區,且從發展的趨勢來看,有日益強化的傾向,主要表現在不同等級的商業中心無序蔓延連片,沿延安路、解放路、慶春路、天目山路呈“豐”字型線型散射發展。
在杭州市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杭州要從單一中心的城市成為多中心、組團式的城市,并制定了“一主三副六組團”的城市空間發展模式,推進城市發展從以西湖為中心的“西湖時代”邁入以錢塘江為軸線的“錢塘江時代”。
二、武林中央商務區分析
(一)杭州武林中央商務區概況
杭州武林中央商務區南起慶春路,北到文暉路,東臨中河北路、上塘路,西至武林路、環城北路轉接京杭運河,總面積為2.5k㎡。武林廣場地區是目前杭州的城市中心,近年來,武林CBD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環境優勢和人才優勢,取得了良好的發展。
(二)SWOT 分析
通過對中心區內部自身的主要優勢、缺陷和外部將面臨的機會、挑戰加以綜合評估,以便在城市設計中有針對性地抓住機會、減少威脅、強化優勢、減少劣勢,達成中心區未來的既定發展目標(表1)。通過SWOT 分析可以看出,杭州武林中心區的優勢在于良好的區位條件和經濟基礎、公共交通可達性較好、人文景觀資源豐富、具有特色街區的基礎四個方面;劣勢在于中心區拓展的空間余地較有限、居住用地占地大導致土地利用不夠集約、商業規模不足、開發經費過高、人文景觀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建筑風貌混亂、建設接近飽和開發用地不足七個方面;機會在于長三角快速發展的契機、老城區人口集聚的優勢、軌道交通樞紐等的建設、政府對老城中心建設的重視四個方面;威脅在于長三角重要中心城市的競爭、舊城改造難度大、錢江沿岸中心區的挑戰等方面。
表1 杭州武林廣場中心區SWOT分析
三、基于技術分析的武林中心區空間結構優化策略
(一)空間總體結構框架
用地布局形成“一主、三副、五軸線”的總體空間結構框架,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新戰略,對區塊內的資源和要素進行大力整合,武林商圈為核心的中央商務區與錢江新城的中央商務區的建筑初露端倪,基本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改造建設思路
1.重整、優化用地的功能結構,強調中心區土地集約利用,積極發揚商貿中心特色。現代生活內容的豐富使人們的活動需求增加,人們的購物活動往往結合餐飲、交談、觀看等休閑活動同時發生,過去單一的純購物活動不再適合現代購物心理需求。情景展示、藝術表演、個性服務、多功能的社區、開放化的空間、信息化的交流、高科技的娛樂都將成為特色CBD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功能結構調整,建立起體現現有商貿中心特色,融傳統人文景觀與現代化建筑為一體的,服務設施較為齊全的初級中央商務區。
2.完善道路交通系統和市政基礎設施,改善中心區環境。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體系。首先應疏解區域內“三快”:快速軌道、快速干道、BRT 通道。形成東南西北3大交通節點: 對外交通、軌道換乘、BRT 公交樞紐,以均好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支撐中心區發展。增加道路網密度,提高可達性。并合理利用地下空間組織動靜態車行、人行交通。
3.整治居住環境,提升地塊品質.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將地塊內不同的片段與脈絡重組,辨別和提取地塊內各種肌理類型,還原和轉換肌理類型,針對原型進行類型轉換研究,在此基礎上將街區空間形態重組,一方面用以修補歷史建筑“殘缺”的肌理類型;另一方面去填充其他可供開發地塊的“空白”,使地塊空間在獲得多樣性的同時保持整體的協調性。
4.增加綠色空間,改善生態環境,塑造城市形象。在城市特定地段,尤其是風景旅游區與城市商業中心的過渡地帶,以歷史建筑和城市街區功能的更新為主,突出城市文化,彰顯特色商業,形成符合現實需求的商業游憩區,突出城市空間形態意象,降低建設容量,改善城市環境面貌。并且加強開放空間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增加休閑性城市公共空間。
5.保護利用歷史人文資源,延續城市歷史脈絡。根據歷史人文資源、歷史價值、現有狀況,以合理可行的方式保護并加以利用,發揮歷史遺產價值。保持和延續西湖傳統的空間肌理與形態特征,控制歷史文化保護區風貌特色。
【參考文獻】
[1] 吳明偉,孔令龍,陳聯編著.城市中心區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2] 王建國,冷嘉偉,楊俊宴. 特大城市中心區城市設計的思考—以鄭州二七中心區為例[J].建筑學報,2009(12)
[3] 陽建強,吳明偉.現代城市更新[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 朱煥彬,楊建軍,周雯.基于城市更新的RBD建設思考——以杭州武林女裝街地塊城市設計為例[J].華中建筑,2011(06)
[5] 吳放.城市中心商業區TOD發展前期建成環境評價———以杭州武林商業中心地區為例[J].現代城市,2011(03)
[6] 駱祎,華晨.杭州中央商務區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問題研究[J].華中建筑.2005(01)
【作者單位:李菲:蘇州工業園區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史俊:蘇州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