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瑩倩
密鑰拷貝、母盤檢測負責人張健給電影放映“看診”
文/馬瑩倩

如果不是研究電影技術的內行人,相信即使是問一個資深影迷“電影密鑰”是什么東西,他們也未必能回答得上來。但對上海電影技術廠制片部主管張健而言,這是他每年5、6月份的全部工作重心。這常常被誤讀的“電影密鑰”,其實只是一堆由電腦數據組成的解密文件。它們占用空間并不大,僅類似于一個TXT文檔,但每更換一次放映設備,這把電影密鑰都需要重新制作。在今年電影節期間送與上海電影技術廠檢測的360多部電影中,沒有經過加密的電影需要他一一安排放映服務器測試兼容性。而凡是經過加密的電影,張健還需要安排密鑰小組與片方聯系索取密鑰。談起不為人所知的電影密鑰和檢測系統,帶領著密鑰組與檢測組的組員們連續奮斗兩個月,電影節期間24小時待命的張健說:“感覺我們的工作就像是在看診。密鑰、檢測組是門診部,而派去影院現場解決問題的服務組就是急診部。”

母盤檢測系統
自5月10日收到第一批數字拷貝母盤開始,張健的電影節工作就正式開始了。每收到一批電影數字拷貝母盤,負責“掛號”的生產科首先會把所有的電影信息進行登記。在所有信息錄入進總表后,這些數字硬盤便會送到負責檢測和匹配密鑰的“數字制作中心”進行主要“診治”,而張健便是這個部門的“專家醫師”。
檢測母盤的過程不能全程依賴機器操作完成,從人工核對影片信息到機器檢查放映兼容格式,每一個環節張健及其團隊都要親力親為。通常一個母盤里的電影會有多種版本,每個版本的影片時長、字幕也都不盡相同。雖然第一步的信息核對只是一些很細碎的數據,但有時候時間上的誤差、缺失某一字幕版本都會對接下來的電影放映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今年檢測母盤的過程中,我們就發現電影《美國往事》送來檢測的母帶與電影節審片登記信息不同,樣片與母帶之間存在著40分鐘的誤差。如果沒有發現這巨大的時間差,不僅會造成電影排片紊亂,同時也會對字幕工作人員產生影響。”
確保信息內容準確無誤后,張健接下來的任務便是測試影片的兼容性。由于目前國內影院使用的電影放映機品牌、格式沒有統一的規范,又考慮到往年常常因為機器兼容性發生放映問題,今年,張健特意帶領檢測組的成員準備了4臺放映服務器進行兼容性測試,而每完成一部影片的測試都需要2個小時的時長。6月初,是送檢母盤最集中的時候,最忙的時候一天他們可以收到四五十塊硬盤。但根據檢測規定,工作不能拖延至隔天。通常在晚間才拿到檢測母盤的12位組員為此被編排為兩班制,24小時輪流交替檢測數據信息。“如果時間允許,我們有時甚至會把每一塊母盤都經過4臺機器檢測,雖然很耗時間,但能確保萬無一失。”

密鑰組成員
如果說檢測母盤、核對信息的前期工作是“主治醫師”張健了解病癥的基本步驟,那索取密鑰的過程,就仿佛“主治醫師”給病人開了一張“化驗單”,需要他與其他各個部門默契配合才能順利完成。
在生產科把所有的母帶信息登記完畢后,拿到電影節官方影片排片后的第一時間,張健就帶領著密鑰組的組員們迅速用郵件與片方聯系。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天,是6月11日晚,全組成員為能順利拿到密鑰,用五臺電腦設置了五個時區,只為不同地區的上班時間一到,他們就能立刻撥通對方電影公司的電話,索取密鑰。“英國時間、法國時間、加拿大時間……我們還設置了一個好萊塢時間。由于電影節開幕第一天(6月13日)不僅與一些海外公司隔著時間差,也恰逢雙休日,所以,所有的密鑰準備工作,我們必須在11日晚就完成,這樣才能確保13日開幕第一天電影的順利放映。”
但順利拿到密鑰只是第一步,最終的放映還需要靠影院的配合。今年,張健還特意在電影節檢測工作開始之前,準備了一些測試盤,供客服組帶往影院現場,對所有參與電影節放映工作的電影服務器進行測試。一輪測試沒有問題后,他們還需要進行“二次通話”,確保展映電影的密鑰都有效。“所有影院我們都要求他們提前檢測,13日放映的電影,在11、12日我們還會打電話再去進行密鑰的確認。”但準備工作做得再充分,還是會有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有些影院因為內部大修,而調整了服務器與影廳的序號,導致密鑰失效。有些影院則要優先安排商業片的放映,延遲測試密鑰的時間,錯過了解決問題的黃金時間。當然,還有避無可避的“加場”情況。不過,好在負責排片的“老法師”王佳彥與他們之間配合了很多年,彼此之間已經養成了無形的默契,即使遇到最趕的加場情況,還是給他們留出了兩天時間索取密鑰。
“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張健參加幾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來最大的感觸。雖然每一屆,他總能總結出一些經驗來,供明年改進,但遺憾也總是無可避免的。那些突發事件他無法控制,但不變的是,他依舊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斷完善著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密鑰檢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