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首先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原因,然后概括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歷史和各朝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特征,最后就海上絲綢之路在海上貿易發展、增進文化交流、推動航海技術和海洋科學發展、提升區域地位等方面的歷史作用作了總結。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價值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物質與文化相互傳播、接納與融合的產物。它不僅是古代世界經濟交流的重要渠道,而且是東西方人類文明交流傳播之路。重新審視歷史、探尋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秘密,正確評價其歷史價值,對我們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友誼、合作與共贏,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海上絲綢之路概況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時,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的海上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這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在隋唐時期,這條海上通道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人們也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后來,隨著香料和瓷器成為主要進、出口商品,人們又把它這條海道叫作“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
2、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
2.1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秦、漢時期,統治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將農桑視為一切之本,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業。特別是漢代,在農業和手工紡織業高度發達的條件下,出現了商業的勃興。漢王朝穩定的社會環境、發達的水陸交通,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更加便捷、迅速地交流,為地區性、全國性商品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2.2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保障
中國在燧人氏時代就已經開始木筏時代,懂得通過觀察日月星斗來確定航向;兩漢時期引入風力作為船的驅動力,當時的帆船已有槳、櫓、錨、舵、帆、水密隔壁等設施,加上其后中國航海者利用季風航海的能力不斷提高,指南針用于航海,使得海上航行更加快捷方便、遠距離航行更加安全[1]。依靠先進的航海技術,自漢武帝時代起,中國商人就在南中國海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這些帆船從廣州或北海出發,最遠到達羅馬帝國區域,主要運送絲綢、珠寶、香料、礦物等大宗貨品。
2.3陸上絲綢之路發展受諸多客觀條件限制,促使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陸上絲綢之路途經國家多,經常由于沿途一個國家出現戰事而導致航程中斷;加上陸路要翻山越嶺,路途難走,往返周期長。這些弱點阻礙了陸上絲綢貿易的進一步發展[2]。公元6~7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剛開始開辟時,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于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以及非洲大陸的航路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于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3、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是封建大一統帝國建立后,古代中國政治、經濟等綜合國力得到空前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東西方需求加強聯系的產物。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明互動和交流,這不僅使中華民族深受其益,也促進了世界文明繁榮與發展。
3.1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人類歷史前進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不僅使中國絲綢產品大量外銷,刺激和促進國內絲綢業的發展和繁榮;而且,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瓷器、茶葉、中草藥等,也從此貿易海路傳播到世界各地;通過貿易,外國的特產如珍珠、寶石、象牙、犀角、香料、各種動植物和經濟作物等傳入了中國;東西方各國正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等渠道進行經貿交往,豐富彼此間的經濟生活,分享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2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友好往來、文化交流和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把世界各文明古國,如希臘、羅馬、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國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條連接亞、非、歐、美各洲的海上大動脈。中國的制瓷工藝技術、繪畫藝術手法、佛教等傳播到海外;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天文、歷算、醫藥等科技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也通過海路傳入中國[3]。這些交流,使東西方古代文明經過海上大動脈的相互交流而放出異彩,給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促進各國友好往來。
3.3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航海技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中國航海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就利用原始舟筏揭開了海上航行的序幕;之后隨著木帆船的逐步誕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到秦漢時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駛風技術,出現了西漢海船遠航印度洋的壯舉;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臺灣和南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從隨唐五代到宋元時期,中國航海業全面繁榮、海上絲綢之路遠屆紅海與東非之濱;由于當時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和以羅盤導航為標志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到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其船隊規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廣、航技之高,在當時無與倫比。此外,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了諸多海上航行交通路線圖。
3.4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海洋的開發利用和海洋科學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國家之一。古人很早就已從海洋收取“漁鹽之利”和“舟楫之便”;同時不斷地觀察和認識海洋,積累了大量的海洋知識。其中,對一些領域的觀察和研究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成就。中國古代對海洋的認識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氣象、海洋潮汐和海產生物4個方面。同時,為了利用灘涂和抵御海洋自然災害,在海岸防護和圍墾工程方面,也取得許多成就。
3.5海上絲綢之路,提升了南海區域在海洋開發中的地位
所謂南海區域,主要指南海海域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海上絲綢之路”對南海區域除了產生以上所說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影響外,還提升了南海區域的國際地位。這首先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南海諸島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交通的必經之地,在國際海運航線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次是南海區域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油氣資源和海底礦產資源。再次,隨著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南海周邊各民族不斷加強了對南海的經濟開發和行政設置;如:歷史上,西、南、中沙群島就是最早中國人發現、最早進行管轄和行使主權的。
4、結語
中國之所以能在漢代鼎盛時期開通茫茫西域和海上絲綢之路,是由于當時中國國力強盛、文明高度繁榮;絲綢之路之所以能歷千年而交流不斷,是由于中國文化敢于并善于吸取世界文明的成果。從這一意義上講,絲綢之路的開通與持續繁榮,又是中國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創造力和持久魅力的象征。絲綢之路昭示我們:中國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只能是改革開放;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里,中國必須學會和其它不同文化共生共榮,要始終保持一種謙恭的心態,努力學習別人,不斷提升自己;唯如此,才能在強大自己的同時,也為整個人類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中國倡導與相關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標志著中國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走向世界;比起我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包含了更深刻的意義和更豐富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孫光祈.中國航海史綱[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4.9
[2]陳潮.試論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原因[C]//中外關系史協會,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鄭一鈞,蔣鐵民.鄭和下西洋時期伊斯蘭文化的傳播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貢獻[J].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第1輯)———海上絲綢之路與伊斯蘭文化.泉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陳達森,男,1965年2月生,碩士,副教授,從事航海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