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洲地區的貨幣關系從布雷頓森林體系中以美元為唯一錨貨幣的釘住體系到東南亞經濟金融投機性所導致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的疲軟與混亂,再到亞洲國家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努力,體現了亞洲貨幣關系的從依賴于美元體系走向相互協調與合作,但仍然受限于本地區貨幣與金融關系難以高度一體化的經濟與體制因素。
[關鍵詞]亞洲;貨幣;協調;機制
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脫胎于1944年在美國布雷頓會議的安排與協定。這是基于雙掛鉤的制度安排,也即美元與黃金掛鉤(一美元等于一盎司黃金),其他主要貨幣與美元掛鉤(匯率浮動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確立了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的錨貨幣和儲備貨幣的戰略地位。亞洲國家在二戰結束之后大部分還沒有獲得政治獨立,所以更談不上貨幣的國際協調。包括日本在內,其貨幣都被美國占領當局強制制定匯率和兌換制度。此后隨著國際經濟與金融環境的改變,亞洲貨幣的關系才開始呈現與變化。
一、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亞洲貨幣關系
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國際貨幣體系一直保持了相對穩定的運作,作為剛剛獨立不久的東亞各個國家由于政治環境出現了不同的國際貨幣政策選擇。以日本為典型的美國主導下的國家或主動或被動的納入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內,日元被確定為與美元的固定兌換匯率,即360日元兌換1美元,兌換數額由美國占領當局確認。20世紀60年代,歐洲一體化加速,美國美元危機開始加劇,日本政府對于貿易自由化和資本自由化開始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調整。1964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第八條款國,也就是承諾不得對貿易非貿易等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的支付和資金轉移加以限制,不得采用歧視性的差別回來或多重匯率制。匯兌自由化開始加速。同一時期的韓國、東盟等國家還處于比較嚴格的外匯管制和缺少全球化的貿易與投資環境。亞洲貨幣協調機制并未出現,而都是以美元為主要的錨貨幣與儲備貨幣的基本狀態。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的亞洲貨幣協調
1971年,隨著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關閉在紐約的黃金兌換窗口,事實上終結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美元與黃金掛鉤制度,同時美國要求美元與其他貨幣不再保持固定匯率,而是根據史密森協定和牙買加會議確定了浮動匯率機制。全球貨幣體系出現了新的運行模式。
亞洲國家中,日本作為唯一的發達國家,日元被納入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籃子貨幣當中去。沙特和伊朗由于是主要產油國,其貨幣第納爾也同樣被納入到一籃子貨幣中,但后來發達國家主導的IMF剔除了這兩種貨幣,只保留了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法郎和日元的五個基本貨幣。歐洲開始了應對貨幣體系巨變的政策調整,歐洲貨幣體制(EMS)建立,歐洲內部匯率安排就是所謂的“蛇洞”機制,即歐洲貨幣之間的匯率浮動保持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德國馬克成為事實上的歐洲錨貨幣。美元拋棄黃金,使得美國逃避了大量的匯兌壓力和貨幣的嚴重失衡,緩解了美國金融體系的壓力。日本的貨幣則不得不獨自面對全新的國際貨幣環境。亞洲地區也開始探索區域貨幣合作問題,比如亞洲清算同盟方案。其目的就是效仿歐洲的支付聯盟和中美洲支付機構模式,擴大區域貿易,推行區域多邊支付,促進區域內貨幣使用、加強本區域內銀行關系、增加金融合作的機構。當時還設想了亞洲儲備銀行。然而,亞洲清算同盟方案由于沒有明確的領導者,日本沒有這個國際影響,美國不允許出現一個新的貨幣聯盟,各亞洲國家在經濟、金融、貿易和政治體制方面差異太大,最終難以在整個亞洲地區實現。
此后,日本開始了日元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和金融領域的自由化改革。主要以“美日貨幣委員會”形式進行談判和溝通。由于美日政治地位的不同,日元國際化一直處于相對被動的態勢。但日元國際化還是帶來了日元在國際金融市場、外匯市場和外匯儲備中規模和份額的一定提升。
三、20世紀90年金融危機后的亞洲貨幣協調
爆發于1997年7月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亞洲貨幣體系受到了極大沖擊,長期以來以盯住美元和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東亞貨幣和貿易政策遭到極大打擊。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紛紛放棄固定匯率,貨幣大幅度貶值、出口銳減、經濟停滯、社會動蕩。東盟和韓國難以獨自面對這巨大的危機。亞洲各個國家開始探尋解決危機的方案與措施。
中國政府在危機中向泰國提供了10億美元的貨幣援助,以幫助實現泰國匯率穩定和政府的儲備危機,后來中國政府又提供10億美元幫助東南亞國家實現外匯市場的調節和穩定。IMF、美國和日本也采取相應措施,亞洲貨幣協調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日本作為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在這場危機中力圖以所謂的領頭雁姿態發揮作用,但日本受限于政治地位和美國鉗制,想要以日元為基礎構建“亞元”的目的難以達到。
2000年5月,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在泰國清邁共同簽署了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絡的協議,即《清邁協議》。主要包括兩部分,首先擴大了東盟互換協議的數量與金額;其次,建立了中日韓與東盟國家的雙邊互換協議。這個東亞國家之間貨幣協調機制開始運作,主要目的是規避匯率風險,擴大本幣結算的規模,降低美元作為錨貨幣和儲備貨幣所帶來的額外影響。截止2003年12月底,中日韓與東盟10國共簽署了16個雙邊互換協議。
四、中國經濟崛起后的亞洲貨幣協調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貿易、金融的發展迅速和炫目。國民生產總值、進出口貿易總額、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急劇增長。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貿易國。
人民幣的幣值和跨境結算比例不斷提高,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體系、匯兌制度和國際協調開始出現。目前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已經開始流通,在香港、新加坡、倫敦都建立了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人民幣與五種貨幣可以進行直接兌換,銀聯結算已經普及東亞乃至歐洲和北美。中國央行與包括韓國、歐洲中央銀行、泰國、英國、巴西、新加坡等在內的亞洲內外國家簽署了本幣兌換協議,在控制匯兌風險和增強貨幣協調方面不斷改善與增強。
作為本區域最大規模的經濟體和金融資本來源國,中國的經濟崛起對亞洲貨幣協調起到了推動者和穩定性的作用。由于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上還不能自由兌換,但隨著中國金融制度的改革與開放,人民幣在亞洲乃至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都將越來越大,對亞洲未來的貨幣協調作用將會越來越有決定性。
五、結論
亞洲是一個經濟發展迅速、但差異非常明顯,受到外部影響很大的區域,亞洲貨幣關系及其協調也是如此。從完全被動的接受布雷頓森林體系,到被動的進入浮動匯率和資本開放時代,再到金融危機中的協調與合作,亞洲貨幣協調機制經歷了數個輪回。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人民幣在亞洲貨幣協調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必然會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付麗穎,《日元國際化與東亞貨幣合作》,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2、[英]克恩.亞歷山大拉忽而.都莫約翰.伊特威爾,《金融體系的全球治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人民幣區域化:條件與路徑》,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簡介:吳文兵貴州財經大學副教授,1976年生人,從事國際關系研究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