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楊宇琦

[摘 要]本文以我國現行德育目標為原點,在歷史的縱向上,與空間的橫向上各取一種社會形態的德育目標進行對比考察,以期通過這一角度的立體比較與思考探尋德育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為我國德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提供些許有益參考;在縱向上,本文選取的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德育目標,在橫向上,本文選取的是現行美國德育目標進行相應的比較研究。
[關鍵詞]德育目標;立體;比較研究
在我國的學術領域,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條主要的研究路線,即“反思傳統”與“學習西方”,德育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在“反思傳統”的過程中,不但發現了我國德育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將許多曾經被批判和丟棄的傳統德育資源重新拿來以更理性的態度進行審視。尤其是長達一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造就了豐富、燦爛的東方文化,許多封建道德觀念,如今仍然深入人心、難以撼,甚至還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無論精華還是糟粕。人們不禁會聯想到當時的德治教化:它是怎樣存在和運行的,才會收到如此良好的效果?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還是主觀努力的結果?
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大量的研究是針對西方幾個發達國家的,尤其是美國這個世界超級大國的德育理論與實踐;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研究是從西方一定學派或思想家入手的。這些研究中,仍然是以學術實力雄厚的美國各學派和學者為主。早在清末民初,美國就是學術領域先進知識分子們關注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者拓展視野、追求進步的主要學習和研究對象。因此,關于這個國度的研究資料相對豐富。同時,美國作為一個典型的西方文化大國與我國這樣一個典型的東方文化大國存在著較強的可比性,其社會發展的先進性也成為世界各國以其為參照對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本文選取的三種德育所在的社會,在生產力層面具有一定的遞進性,即我國封建社會是典型的農業社會,我國當下的社會基本屬于工業社會,而現在的美國社會則可定義為后工業社會,那么三者的德育發展狀況是否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也是值得探討的。由于德育全面實踐的復雜性,本文僅從德育目標這一角度出發,來將三者進行比較,期望從這一過程中發現和印證德育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并由此找尋我國德育在最初設立目標時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德育目標是一個社會一定時期內實施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它是德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動力和方向保證。任何一個階級社會的德育目標都反映了其統治階級的利益訴求,從歷史的大尺度上來講,德育的目標和內容也是變動和演化的,然而在一定時空下觀察德育,具有相對穩定性。
一、中國封建社會德育目標
中國封建社會德育以儒家思想為主導,而儒家德育目標的核心是培養“忠君報國”的有用之才,當然,儒家各個思想家對此有不同的表述,如孔子定義的是“君子”,孟子提倡的是“圣賢”、“大丈夫”,荀子則主張培養“圣人”,等等……雖然說法不一,但是整個儒家思想基本認可的德育目標是培養人的德性使其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的要求,即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江山塑造“合格人才”,這種合格人材具體素質是有層次的,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既是儒家倫理綱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意愿。同時,這一個總體目標下設許多具體要求,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德、私德都有體現;上至君臣關系、國家大事,下至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鄰里、長幼……都有相應要求。而且這些要求之間是有機聯系的,由于封建社會低下的生產力狀況,社會交往相對受限,社會公共生活相對貧乏,加之其社會主要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所以其德育公共目標基本是由家庭或個人私德的修養來實現的。封建社會家長制的統治特點,也使得當時“‘家是一個小國,‘國是一個大家,可以由家庭個人倫理私德衍生公德,由‘內圣之道可以推出‘外王之道”(1),形成“天地君親師”系統、有序的封建倫理體系。
簡言之,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主要為培養“君子”而制,而君子最基本的素質是內有“仁”,外有“禮”,具體來說,就是要維護諸如“三綱五常”(2)的封建道德規范——具備了這等素質的“君子”、“大丈夫”,也就基本可以定義為“忠臣”、“孝子”或“順民”了。為了比較直觀的把握中國封建社會的德育目標,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圖表——封建社會德育目標體系:
封建社會德育目標基本特點可概括為:
第一,全面性與層次性結合:從個人到家族(家庭),再到國家民族各領域都有明確的目標,即君子、孝子、忠臣等由私德到公德的幾個層次。
第二,兼容性:德育總目標與各層次分目標具有兼容性,宗法制社會的倫理共識使得“家國本位”被社會各個階層所認可和接受。
第三,政治性與倫理性相結合:中國封建社會的“家國一體性”決定了其德育目標的政治性和倫理性的結合:具備“仁心”的君子,于家要盡孝,于國要盡忠:君王是國之家長,為天下萬民之父,則孝子必盡忠。這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是靠倫理之愛、家庭之責任來聯系的。
第四,功利性:封建社會的德育目標從“家國本位”理念出發,并不顧及個人身心發展需要,主要是為政權服務的意識,缺乏真正的育人思想。
二、中國現行德育目標
中國現行德育目標有官方明確規定,從相關權威文件的發布來看,近些年我國德育目標處在不斷地變動中,主要方向是政治性逐漸轉淡,生活性逐漸增強。比如1980年教育部的《改進和加強中學政治課的意見》中強調:“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品質,教育學生堅持又紅又專的方向,逐步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和人生觀,立場為人民服務,為實現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獻身”。1988年國家教委發布的《小學德育綱要(試行)》中提出:“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礎。”1992年的德育目標更加具體、細化,如小學階段強調“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活潑向上等良好品德和個性品質……”(3)后來的十年中德育目標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更加關注法制教育,如1995年《中學德育大綱》中有:“逐步樹立公民的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1998年的說法中有“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遵紀守法”,2001年相關文件強調“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2004年下達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中小學德育目標是“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在2010年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又進一步明確“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此《綱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高度對德育目標提出了新要求、新規定:“……德育目標的確立還要遵循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和德育規律,促使每一個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同時,德育目標的落實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中小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分別提出具體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各類學校德育在這些文件的指導中進行了適時調整。
而對于我國高校的德育目標,1995年國家教委頒布試行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教育大綱》明確指出: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到目前為止這一基本目標沒有大的變動。
中國德育的目標體系一貫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以“社會本位”思想為指導,近些年有了許多變化,如在目標設定中加入了具體的、生活化的內容,談到了注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但是在大學的課程和教材中,還是有將個人存在工具化的傾向,如“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中心思想仍占據絕對優勢。這也充分說明了目前中國現行的德育目標中有著一定的矛盾性,如工具理性與人本思想的沖突。
我國現行德育目標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政治主導性強,社會本位思想主導,目標體系的單一化粗放性并存等。
三、美國現行德育目標
美國目前的德育,即“新品格教育”興起于上個世紀的80年代,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中存在的道德危機而提出,融合了傳統品格教育和多元發展時期德育理論和實驗之精華,最終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而得到全面推行。1987年,全美校董聯合會在提交美國教育部的方案中明確提出在公立學校塑造品格的計劃,致力于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加強品德培養;90年代初,“品德關注聰明”、“品德教育伙伴組織”等倡導、支持品德教育的機構和組織紛紛成立。1994年,《美國教育法案》明確規定:“到2000年,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公民和政府課程,以便使他們具有負責任的公民資格”,并要求從幼兒園到12年級都要對學生進行公民知識、公民技能和公民性格三個方面的教育。這段時間內,在品格教育的目標上,提出主要圍繞公民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進行,包括誠信、尊重、責任、正直、關心和公民技能等等六個方面的內容。但是就筆者近兩年來的調查,“citizenship education”,即公民教育課在許多州的中小學中已經悄然消失了,代之以“social study”即社會科,從抽樣調查的教材中看,社會科教育中包括歷史、地理、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內容。
其實,“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教育管理體制是完全的地方分權制,聯邦政府對全國的教育沒有直接的管理能力”(4),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道德危機逼迫下,“合格公民教育”著實熱了一大陣,但事實上美國近來并沒有一個統一表述的德育目標。從其現實的教育活動來看,可以概括為試圖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國精神,守法精神,公民素養和健全人格的社會成員,但由于美國是一個信奉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國家,針對國民的教育行為都是以尊重個人權利為前提的。
美國現行德育目標的特點可以概括為:
第一,政治性與生活性均有所體現,雖然,美國目前并沒有專門的德育課程,或者專門負責德育官方組織,形式上也不存在主流話語權意義上的德育目標,即其德育是隱匿在、滲透于生活實踐和其他教育中的,但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不能不首要考慮“人的社會化”,美國的教育也是一樣,必定是要使人們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質,以使其適應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那些為人們所熱衷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博愛等理念亦都是大資產階級的主導價值觀,只是這些價值觀在較大程度上兼容了社會各個利益集團或階層的價值觀,并且在實際操作中政治強制性和功利性相對較淡;育人功能得以強化,更多地關注了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和順利社會化。
第二,個人本位思想主導。雖然在美國同樣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但其道德規范確立的以尊重個人權利和個人價值為前提的。
第三,自發性與自治性,美國德育目標并非只依靠官方規劃或確立,而是由社會各界的多元主體發展而來,這些主體包括官方行政組織,也包括民間學術組織、宗教組織、各種身份的志愿團體或個人,甚至學生家長等等,并且這些民間組織在此起到的作用相對更大。
四、三種德育目標對比分析
(一)從縱向比較來看
我國現行德育目標與中國封建社會德育目標的共同之處在于政治性較強。
(二)從橫向比較來看
與美國現行德育目標相比,一是我國現行德育目標帶有政治上的明確統一性,美國德育目標帶有生活化的隱蔽性;二是我國現行德育目標價值取向為“社會本位”,但在一些具體領域和層面也強調個體價值和“個體本位”,這難免會出現一定的矛盾性,這是我國目前德育建設中難點;美國德育目標價值取向普遍以“個體本位”為主。筆者下面以中美兩國的《小學生守則》對比來說明以上幾點:
中國小小學生守則(新版:2004—今):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
2、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
3、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于探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
4、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
5、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
6、積極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8、熱愛集體,團結同學,互相幫助,關心他人。
9、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
10、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
美國小學生守則
1、總是稱呼老師職位或尊姓。
2、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
3、提問時舉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與老師講話。
5、缺席時必須補上所缺的課業。向老師或同學請教。
6、如果因緊急事情離開學校,事先告訴你的老師并索取耽誤的功課。
7、所有作業必須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試不許作弊。
9、如果你聽課有困難,可以約見老師尋求幫助,老師會高興的幫你。
10、任何缺勤或遲到,需要出示家長的請假條。
11、唯一可以允許的缺勤理由是個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節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課都是違規。
12、當老師提問且沒有提定某一學生回答時,知道答案的都應該舉手。
雖然這兩個文件并不能反映兩國德育目標的全部內涵與外延,但能夠從中發現一些關鍵的不同點。
(三)三種德育目標的并行比較:
三者都具有一定的政治主導性,并且,這種政治性按照社會發展階段,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的順序逐漸減弱。
參考文獻:
[1]魯潔.當代德育基本理論探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嘯.教育人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玄武.比較德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4]李萍林濱.比較德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閻志英,錢偉.從“天人合一”觀透視中國古代教育思想[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2001,09.
[6]高謙民.試論中國古代教育的重德精神[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
[7]王瑩.淺談宋代的學田與書院的運營—古代教育自籌辦學經費的實踐與意義[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
[8]王瑜卿,袁敏英.中國古代教育的辦學類型及現代啟示——以書院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5.
[9]唐漢衛.20世紀美國道德教育的內在張力[J].教育研究,2005,9.
[10]萬作芳.柯爾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0,12.
[11]倪偉.科爾伯格認知發展的道德教育形態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
[12]鄭傳芳,潘玉騰.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和異性[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0.
[13]關培蘭,石寧.中美家庭道德倫理觀與教育比較[J].中國國情國力,1999,6
注釋:
(1)吳慧芳,于子旺:中國傳統德育的體系構成與特點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9/04
(2)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3)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和24個學科教學大綱(試用)的通知。
(4)劉艷芳:中美大學德育目標對比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08/03
作者簡介:劉巍:1978年9月,女,淮陰工學院思政部,講師,法學博士,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