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浙江蕭山醫院婦產科,浙江杭州31120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結果及影響因素分析
郭玲
浙江蕭山醫院婦產科,浙江杭州311201
目的分析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不良妊娠結果及影響因素。方法選擇2011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確診的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患者156例,計算不良妊娠結果發生率,并對不良妊娠結果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①整體不良妊娠結果發生率為49.4%(77/156)。②不良妊娠結果發生在年齡、戶籍地點(本市、外市)、婚姻狀態(已婚、未婚)、經濟水平(較好、一般、較差)及產次(初產、經產)等因素的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首次檢出梅毒時孕齡(≤12周,13~28周,≥29周)、梅毒感染分期(隱性,一/二期)、患者受教育程度、抗梅毒治療(是/否)等因素的比較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首次檢出梅毒時孕齡(OR=6.304)、梅毒分期(OR=5.553)、受教育程度(OR=1.378)、抗梅毒治療(OR=0.417)為影響抗梅毒治療的獨立相關因素(P<0.05),其中首次檢出梅毒時的孕齡、梅毒分期、受教育程度為危險因素(OR>1.000),抗梅毒治療為保護性因素(OR<1.000)。結論實際工作中應充分重視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早期檢查、規范化治療,改善妊娠梅毒患者的妊娠結果。
妊娠合并梅毒;不良妊娠結果;影響因素
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在多個區域內,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的檢出率出現顯著的升高態勢,甚至有個別地區發生率已經達到2.9‰~48‰[1,2]。據報道,全世界范圍內由于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而導致的流產、胎兒宮內死亡、新生兒夭折等不良妊娠結果達到(70~150)萬/年[3]。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對出生人口的素質構成嚴重威脅,同時對孕產婦個人、周圍親屬及全社會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已經成為全社會必須面對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之一。積極有效的治療干預是改善孕期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結果較為有效的方法,但是根據已經發表的相關研究結果分析,孕期合并梅毒感染患者接受規范、有效治療者所占比例仍然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4,5]。為了詳盡地了解并掌握能夠影響不良妊娠結果的有關因素,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孕期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相關情況給予相關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6月~2014年6月來我院就診且明確診斷為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的患者156例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年齡22~36歲,平均(23.8±2.1)歲,孕齡6~37周,平均(25.9±1.2)周。入選所有患者均采集人口學基本參數及生育、生產史等相關資料,并通過出院病案查尋或隨訪等各種方式,采集患者的妊娠結果相關信息,具體年齡、戶籍地點、婚姻狀態、經濟水平、產次、首次檢出梅毒時的孕齡、梅毒感染分期、患者受教育程度等情況見表1。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患者妊娠的診斷均由超聲檢查確認,梅毒的相關檢測均事先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且排除多胎妊娠及妊娠期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合并癥者。未進行抗梅毒治療的患者主要是由于發生流產、胎兒宮內死亡、分娩產出先天梅毒患兒后,逆向查找相關病因或在行剖腹產術前常規進行感染血清學檢測時發現而未能行抗梅毒治療。
1.3 梅毒的診斷標準及治療
入選患者梅毒的相關診斷采用以下標準:①孕婦自身或其配偶有婚外的性行為及確定的梅毒螺旋體感染病史;②伴有臨床各期的梅毒感染癥狀及體征;③對患者進行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診斷,若RPR試驗呈陽性結果,則再給予梅毒螺旋體抗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PPA)等相關檢查,若兩項檢查結果均呈陽性反應,即可診斷為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新生兒的梅毒感染采用以下診斷標準:新生兒及母親的梅毒螺旋體血清學檢查結果均為陽性反應,并伴隨有新生兒2種以上的先天性梅毒的臨床癥狀或表現,即掌趾等肢體末端的脫皮現象、皮膚的斑疹表現、肝脾等臟器腫大、出生時為低體重兒、呼吸困難、血紅蛋白低于正常水平或伴有病理性的黃疸表現。
相關治療的方案均采用原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于2000年8月制訂的最新版《衛生部部頒性病診療規范及性病治療推薦方案》[6],患者確診患有梅毒感染后采用芐星青霉素240萬U肌肉注射,1次/周,連續注射2~3周或給予普魯卡因青霉素80萬U肌肉注射,1次/d,連續注射10 d為1個療程。如果患者對青霉素過敏,則采用紅霉素500 mg,口服,4次/d,15 d為1個療程。
1.4 不良妊娠結果種類
不良的妊娠結果主要包括早產、流產、胎兒宮內死亡、新生兒死亡、新生兒的先天性梅毒、低出生體重兒等類型。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完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治療的相關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不良妊娠結果發生情況
本研究中,整體發生不良妊娠結果者所占比例為49.4%(77/156)。
2.2 不良妊娠結果發生的單因素臨床分析
不良妊娠結果發生在年齡、戶籍地點(本市、外市)、婚姻狀態(已婚、未婚)、經濟水平(較好、一般、較差)及產次(初產、經產)等因素的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首次檢出梅毒時孕齡(≤12周,13~ 28周,≥29周)、梅毒感染分期(隱性,一/二期)、患者受教育程度、抗梅毒治療(是/否)等因素的比較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良妊娠結果發生的單因素臨床分析[n(%)]
2.3 影響不良妊娠結果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對上述單因素分析結果進行逐步法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首次檢出梅毒時孕齡(OR=6.304)、梅毒分期(OR=5.553)、受教育程度(OR= 1.378)、抗梅毒治療(OR=0.417)為影響抗梅毒治療的獨立相關因素(P<0.05),其中首次檢出梅毒時的孕齡、梅毒分期、受教育程度為危險因素(OR>1.000),抗梅毒治療為保護性因素(OR<1.000)。見表2、3。

表2 各影響因素的賦值情況

表3 影響不良妊娠結果的多因素分析
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主要經由兩個途徑對宮內胎兒產生影響[7-9]:一是病原微生物梅毒螺旋體透過胎盤造成胎兒的宮內感染,進入胎兒體內后廣泛地分布于胎兒的骨骼、臟器及表皮黏膜系統,對諸多系統或器官產生嚴重損害;二是對胎盤組織進行感染,使胎盤組織產生小動脈內膜炎、局灶絨毛膜組織炎,出現多處的梗死、壞死灶,使胎盤功能出現嚴重障礙,進而對胎兒產生不利影響,引發早產、流產、胎兒宮內死亡或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感染等嚴重后果。因此,正規、及時的抗梅毒治療對降低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結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處在潛伏期梅毒感染,與一、二期梅毒感染患者相比,這部分患者得到系統、規范治療的可能性則顯著下降。由于梅毒潛伏期感染的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或表現,在孕早期的檢查中容易被漏診,因此,梅毒感染的首次檢出時間就極容易被延遲;而且,因為患者沒有任何自覺的癥狀,對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可能導致的嚴重并發癥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忽視了規范的抗梅毒治療的作用及意義[10-13]。因此,盡可能地深入開展相關宣傳教育,提高此類健康宣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積極倡導早孕期進行梅毒感染的相關篩查工作,不但是降低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發生率的重要措施,也可以為相關患者的早期診治創造機會。另外,本研究結果也證實,與接受教育程度較高者相比,受教育程度越低,接受規范治療的比例及可能性也越小。近期相關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也提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梅毒等相關傳染性疾病感染的風險存在顯著的聯系[14-16],因此,在公共衛生領域及臨床診療實踐中,應著重關注那些較低文化程度的群體。
此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首次檢出梅毒時孕齡越大,則給予患者規范抗梅毒治療的比例越低。原衛生部疾病控制司發布的妊娠期合并梅毒的相關推薦治療方案中,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應該在孕早期的3個月內及孕晚期的3個月內給予規范的抗梅毒治療各1個療程。但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并不是均能夠在孕早期的3個月內及時就診并檢出,而且臨床治療實踐中也僅能依據患者初次就診時的孕齡來決定抗梅毒治療的具體方案和時機。在本研究入選的患者中,僅少部分的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者可以在懷孕的早期被檢出伴有梅毒感染。若患者在懷孕晚期才被檢測出感染梅毒,則無法接受全程、規范的抗梅毒治療,更有甚者,部分患者是在分娩后才檢測出感染梅毒,也就徹底地失去了通過規范的抗梅毒治療來改善自己妊娠結果的時機。在接受規范抗梅毒治療的患者中,首次給予青霉素的治療時間越早,則妊娠的結果及新生兒的預后情況也越好[17,18]。所以,進一步加強婚前和孕前的相關檢查和宣傳工作,盡可能早期發現這方面的患者,提高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接受規范抗梅毒治療所占的比例,早期給予規范的治療,是將不良妊娠結果發生率降到最低的有效途徑,是目前為止消除梅毒感染對妊娠結局影響的關鍵措施[15,16]。此次研究結果還發現,超過七成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可以在規范的抗梅毒治療措施后足月生產得到健康的新生兒,以往相關研究的結果與此類似,進一步證實規范的抗梅毒治療在提高妊娠結果方面的作用[11,12]。
綜上所述,在目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的條件下,將梅毒感染的相關血清學檢測列入婚前檢查及孕前、產前常規檢查的項目中,做到能夠早期發現,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接受規范化治療的比例,通過早期、規范的抗梅毒治療,有效降低、阻斷梅毒感染對妊娠結果的影響,是目前需要積極開展的工作。
[1]肖雪,周燕媚,孫雯,等.2009-2013年妊娠合并梅毒孕婦及圍產兒感染因素的調查[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4,(1):144-146.
[2]Domingues RM,Szwarcwald CL,Souza Junior PR,et al.Prevalence of syphilis in pregnancy and prenatal syphilis testing in Brazil:Birth in Brazil study[J].Rev Saude Publica,2014,48(5):766-774.
[3]Soeiro CM,Miranda AE,Saraceni V,et al.Syphilis in pregnancy and congenital syphilis in Amazonas State,Brazil:An evaluation using database linkage[J].Cad Saude Publica,2014,30(4):715-723.
[4]閆妙娥,王瑞蓮,張華,等.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結果及圍生兒梅毒感染情況分析[J].廣東醫學,2013,34(9):1415-1416.
[5]戴艷,劉冬先.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23例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4):2061-2063.
[6]萬正敏.妊娠合并梅毒的干預措施對圍產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481-483.
[7]王芬,魯菊香,梁水英,等.妊娠期梅毒70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1):49-51.
[8]孫勤英,石學波.妊娠期梅毒86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10):787-788.
[9]張長英,徐東萍,梁萍,等.妊娠梅毒孕婦不同藥物治療效果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8):4463-4465.
[10]邵順芳,秦燕君,盛少琴.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17:4351-4352, 4355.
[11]林松,徐妍,林振平,等.江蘇省農村地區459例梅毒感染孕產婦的防治效果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8):1120-1123.
[12]袁亞仙.圍產期婦女合并梅毒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9):1208-1209.
[13]許宗嚴,邱莉霞,李頻,等.妊娠梅毒患者772例母嬰梅毒傳播阻斷效果回顧性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8):720-722.
[14]朱慧蘭,谷進,蘇向陽,等.妊娠梅毒孕期內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療對分娩結果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6,27(2):200-202.
[15]羅珍胄,田麗閃,周國茂,等.227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發生不良妊娠結果的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9):1625-1627.
[16]祝朝萍.妊娠期梅毒臨床結局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臨床診治[J].中國性科學,2013,22(9):31-34.
[17]王盾,陳潔,湯颯爽,等.妊娠期梅毒患者臨床干預對母嬰傳播的影響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16):4105-4107.
[18]陳國菊,劉躍,劉江波,等.妊娠梅毒母嬰傳播干預后不良妊娠結果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4):321-323,331.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pregnancy patients with syphilis
GUO Ling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Xiaoshan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311201,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gnancy patients with syphilis.MethodsA total of 156 cases of pregnancy patients with syphilis 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 occurrence rate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was analyzed.Results①The total occurrence rate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was 49.4%(77/156).②The differences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in the elements of age,family register(local,outlander),marital status(married,singlehood),economic level(well,general,poor),parity(primiparity,multiparity)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differences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in the elements of the gestation age of syphilis detection for the first time(≤12 weeks,13-28 weeks,≥29 weeks),syphilis infection installment(recessiveness,the first/second phase),education level,syphilis resistant treatment(yes/no)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③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the gestation age of syphilis detection for the first time(OR=6.304),syphilis infection installment(OR=5.553),level of education(OR=1.378),syphilis resistant treatment(OR=0.417)were the independent associated factors of syphilis resistant treatment(P<0.05);The gestation age of syphilis detection for the first time,syphilis infection installment,level of educat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OR>1.000), the syphilis resistant treatment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OR<1.000).Conclusion It is essential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arly detection,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pregnancy patients with syphilis,and take relev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egnancy outcomes.
Pregnancy combined with syphilis;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Influence factor
R714.2
B
1673-9701(2015)18-0076-04
201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