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踏跡尋音
武威羅什寺古塔
臨夏蓮花臺
涼州半臺戲
踏跡尋音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丹霞地貌
臨夏花兒
踏跡尋音
小貼士
蘭州到臨夏的大巴6:30~18:00每半小時來回兩部車。臨夏市內有1至13路公交車,基本可到達市內的各大景點,票價統一為一元; 市內出租車基本起步價均為三元,含兩公里(看車的檔次)。
此外,當地的美食以東鄉羊肉最有名氣。
劉家峽
踏跡尋音
2014-12
建水市行政區屬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古城名氣不大,因其藏在“深閨”中。但是,如果查一下中國的古城歷史,那么五大古城一定有建水古城(大理古城、麗江古城、平遙古城、閬中古城和建水古城)。五大古城有三個在云南,只是建水古城不像大理古城、麗江古城那樣是為旅游準備的,相比它們,建水古城更原始、更市井,純粹是當地人生活、居住、做生意的地方。在古城中穿行,看不到幾個游客,有的只是建水民眾的來來往往、熙熙攘攘、忙忙碌碌。
七個世紀的古城
古城雖不大,卻是七個世紀的古城,一千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南詔政權早于唐元和年間(806-820)就在這里筑“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于通海都督府,所以至今古城里還遺存著許多古老的建筑。
建水的標志性建筑是古城樓,名為“朝陽門”,形若天安門城樓,不過其建成時間較之卻早幾百年。穿過修葺的古街就是朱家花園,朱家花園是清末富紳朱謂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于清光緒年間,規模宏大,是建水典型的并列聯排組合民居建筑。整個建筑陡脊飛檐、雕梁畫棟、精美高雅,素有“滇南大觀園”之譽,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午正是游覽高峰期,人頭攢動,導游的喇叭聲破壞了本該屬于老宅子的寧靜,于是我們很快便從朱家花園出來,去找尋古城中的古井。建水的古井很出名,數目眾多,造型獨特,有人曾用一副對聯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龍井紅井諸葛井,醴泉淵泉溥博泉。”我們時間有限,雖然不能找尋到六大名井,但也穿街過巷找到了兩眼井、四眼井,建水水井的珍奇就在于它的古老,有自元初開鑿至今還在使用的,也有圈于明代洪武年間的井……歷經了千年歲月,青石井欄上的繩索印痕已深多寸,見證著建水悠久的歷史。
文廟是另一處清靜悠閑的好去處,建水本是有名的禮樂之邦,孔子門下、松竹陋春之下,早晚都是一片書聲朗朗,更難得里面偌大一片荷塘,于鬧市間平白得了這風生水起,著實叫人歡喜。
次日,去尋建水的陶。想來許多人均不知,建水紫陶也曾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有“體如鐵、色如銅、音如磐、亮如鏡、光照鑒人”之譽,與其他各地名陶多從造型和品種上下功夫不同,建水陶喜將書畫搬上陶器,意趣別有不同。
正如周杰倫所唱的歌詞:“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苯ㄋ恢绷鱾髦八斡星啻?,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碗窯遺址的發掘和建水城郊山坡上大量出土的將軍罐,讓人們從這種極富靈性的陶瓷語言中,破譯出唐時明月宋時風華。
小家碧玉般的小巷
建水之氣質更如小家碧玉,沒有深藏于宮闕之后的雍容,也
無重樓深院的矜持,有的只是清水洗出似的樸素和虔誠的禮樂教化。且看建水的尋常小巷,少官郡多民居,門臉總是飛檐斗拱,班駁圍墻,內里高樹隱約,屋脊挑起,又不失大派作風,尋常居家味道透出幾許隱逸,如同通海的那些門口坐著纏足藍衫老嫗的高墻院落,是百年生活底色的延續和風雨殘留,在這個日益喧囂的城市中固守著最后一片靜土。
在那小巷中一轉,人們淘米、洗菜、挑水,如今的建水人一樣守著滄桑歲月,守著彼此的繁衍生息。入夜,黑如墨染,那夜尋了去朝陽樓上的茶館聽建水小調。建水小調是流傳于建水縣境內的民族民間音樂,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漢族小調的唱詞格律,并結合彝族民間傳統音調而形成的特有歌種。其唱詞為漢語,句式押韻,篇幅長短不一,也是彝漢兩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結晶,涵蓋了建水彝族的花燈音樂,音調質樸流暢、含蓄細膩。
當地音樂家告訴我, 在建水小調中有不少曲目曾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各類音樂比賽中獲獎,如滇南彝族四大腔的《沙莜腔》《海菜腔》《五三腔》《四腔》《西鄉壩子一窩雀》《青菜青》《小妹花》《花鞭調》等。
在2004年中央電視臺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云南省著名作曲家萬里、劉曉耕,詞作家蔣明初共同改編成的《一窩雀》便是由建水彝族民歌《西鄉壩子一窩雀》改編而來。
古香古色的茶館中間,靠墻搭了小小戲臺,請了演奏的師傅,幾個侍應生原就穿了大紅長裙,臺上一站便成了歌舞演員,從二胡到絲竹小調,從民歌俚語到地方曲藝,也算節目豐富。一盤瓜子、一杯清茶,可謂建水晚間的最好休閑方式,唯一可惜的是,歌舞表演單調了些。
第二天,在朝陽樓下太史巷口,我看到了一個白須老者手撫三弦醉一般演唱一支民歌:“姜葉黃黃柳葉青,心靈歌姐本會拘,梅花繡朵妹不會,說句苦話散散心?!蔽衣牪怀鲞@是“四大腔”,還是“雜弦調”,是“阿哩呷”,還是“諾依特”,但我知道這肯定是與建水血肉相連的一種民族融合之后的產物。
說到太史巷,不過千百米長短,西邊為頭,東邊為尾,巷寬不過五尺,蜿蜒得如大山間的小路。但它不是一般的小巷,是詩人楊慎走過的小巷,明嘉靖年間(1522~1566)楊慎被貶來滇,兩次居于臨安福東寺和小桂園,小巷因而被稱為太史巷,巷邊筑城留下的洗馬塘因與楊狀元新都家鄉的桂湖相仿,而名為“小桂湖”。楊慎是一個雄心勃勃且閑不住的人,以為做皇上的老師便可以說皇上的壞話,當皇上看著他受完三十大棍之后,他才知道老師也是可以被學生用棍子教訓的。
太史巷原是石板路,人腳踏出一個又一個的坑凹,這坑凹像專門打造的,滑滑的,有一個完美的弧度。如今社會進步了,水泥路替代了石板路,但也消解了農耕文明的詩意,人走在上面,卻怎么也找不到詩人的影子。幸好巷兩邊的古門樓還保存不少,青磚砌的墻面,琉璃瓦蓋的頂子,偶有破損的地方,可以看到襯在墻里面的黃土。幾乎每個門樓上面都長著青草,風一起,草兒索索作響,像年久的留聲機在用沙啞的聲音吟唱。endprint
同建水太史巷一樣,紅井街也是一條著名的小巷。1914年至1915年,四川青年朱德住進了紅井街十五號。其實,朱德一踏進云南,便和建水結下了緣分。由于云南講武堂不收外籍考生,朱德報考該校只好假填籍貫為“云南籍臨安府蒙自縣”,姓名用的是朱玉階。由于成績考得好,又是“云南籍”考生,自然順利過了關。1914年夏天,已升為滇軍第一師第三旅步兵第二團第一
營營長的朱德,隨部隊移防臨安南校場,住進了臨安籍同學曾師仲的家里,即紅井街十五號。
團山之美
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處,有一個彝族語叫“圖色兒”的村落,意為埋金藏銀之地,漢語諧音叫“團山”。
1910年通車的滇越鐵路突破崇山峻嶺的阻隔,延伸進中國滇南腹地。而建水團山富甲一方的張氏族人與各舊錫礦廠商及其他民族工商業者開股份制先河,歷盡艱辛,修建起一條著名的“創世窄軌”、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
如今,法國的大鐘、英國的變壓器,在團山六百多年歷史長河的沖刷,以及百余年風雨滄桑勾、皴、點、染的古老民居里,這些舶來品被東方文明大度包容,被龍鳳后裔洋為中用。這個保持著十九世紀滇南鄉村風貌的云南省旅游特色村、中國特色景觀名村,這個講述著蒸汽機時代中國民營工商業發跡史、彰顯著跨世紀人文精神及生命氣息的活態村落,向我們展示著這份厚重歷史背后的魅力。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等團山民居,融匯了典型的中原漢式傳統設計,同時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樣式,不僅有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及祠堂、學堂、戲園、花園的縱橫開闔和氣宇軒昂,也有一寺、三廟、八大廳、十二“大五間”的氣勢恢宏,這是團山豐富內涵的證據,所有的活動似乎都關乎著幸福與信仰。一寺即為大成寺;三廟為上廟、下廟和家廟;廳是官人辦公用的“廳事”上加“廣”,即為官府的辦公室。讓人驚嘆的是,團山民居中有此廳的就有八處,分別是皇恩府、司馬第、秀才府、保統府、將軍第、張家花園以及門牌二十九號、八十二號,至于“五大間”,即五間大瓦房連在一起。其中,一塊“皇恩旌表”牌匾至今高掛在一戶張姓人家的院門上,據說是清朝皇帝為表彰張家十三世祖的貞潔行為而賜的,團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達可見一斑。
然而,團山人卻自謙:“庭有余香,謝草鄭蘭燕桂樹。家無別物,唐詩晉字漢文章?!毖允掠玫?,即事抒懷,表達出“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的情感,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炫耀和霸氣,而是內斂和儒雅,讓團山民居因此有了一種大家風范,讓我們對“廟堂之高,江湖之遠”有了一種別樣的感受。
有人比喻建水的朱家花園是一位雍容華貴、風姿綽約的少婦,而團山民居則是一位清風明月里微笑的村姑。盡管雕刻和建蓋團山民居的老一輩工匠們走了,但是居住在這里的主人們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守著這座魔方一樣的村落、這座平民情愫與貴族之氣水乳交融的家園。
團山民居也因此被冠以“云南樓蘭古城”的美譽,其中有十二處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彝族土司衙門
建水村民告訴我,建水有一個紅河彝族土司衙門值得一去,我立馬就驅車前往。
衙門坐落于紅河岸邊一個經濟落后的小山村里,從古城南行四十公里,便到了位于建水至元陽路邊的哈尼族村寨黃草壩,再從黃草壩西行十八公里,就是彝族村落回新。由于道路崎嶇、路途較遠,很少有人會去那里參觀,因此我一踏入村莊,就瞬間變成“天外人”,男女老少都齊刷
刷地瞅著我。
村落中有一處別具特色的古建筑,那就是彝族土司衙門,也叫納樓長官司署,為納樓茶甸副長官司普氏的衙署。現存的加新村納樓長官司署,為長舍普國泰的宅邸,建于清末,保存較完好。它既莊嚴又華麗,著實讓我望而驚嘆,地處偏僻的深山老林中竟能出現如此大觀之建筑,可想主人之富有、工匠技藝之超前。衙門因為正在維修,大門緊閉,我有點不甘心,詢問當地村民怎么辦?憨厚的村民告訴我,直接找村長,并帶著我見了村長。想不到村長知道了我的去意,二話不說,拿了一串鑰匙,陪著我打開大門,讓我隨便觀看。
納樓長官司署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明清時期世代統治紅河兩岸地區的納樓茶甸副長官司(彝族土司)的衙門,雄踞于紅河北岸的山腰上,地勢險要,造型奇特。村長介紹說,土司衙門居回新村最高點,占地二千八百九十五平方米,以大門、前廳、正廳、后院為中軸線,由南往北一字排列,廂房、耳房、書齋、客堂左右對稱,形成三進四合院落,共有大小房舍七十余間。大門上懸掛有“納樓司署”匾額,門前有長十余米、高六米的大照壁,四周有磚、土混砌的護墻兩道,內有演兵場,四角各有石砌的二層三層碉堡,氣象森嚴。這個大門屹立在三米的高臺上,前有操場、照壁。更奇特的是納樓司署的四角各建有用于防御的炮樓一座,上面至今還可以看到斑斑點點的彈痕。
進人大門, 前院是辦公處所,正廳為公署大堂,后院樓房為住宅。
由于年代久遠,房子里已經沒有原來的物品擺設,只有一個空殼佇立在紅河岸邊,默默地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我很感謝村長,想給點小費,可村長回答我:“希望你們城里人呼吁一下,盡早幫助我們建立上下山的道路,現在村民上下山是集資買了一輛中巴,村民坐中巴,一次付二十元,上下山來回就是四十元,孩子上學盡管村里建了學校,但沒有老師愿意上山教書,交通太不方便了?!蔽覒?,特意記下這一段文字。
景點
燕子洞:位于建水縣城東三十公里處,洞外有三萬多平方米枝葉茂盛的天然林地,洞內巢居百萬雨燕。每年春夏,云南紅河燕飛如萬箭齊發,十分壯觀。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人籌措銀兩琢石修繕。
雙龍橋:又叫十七孔橋,是一座閣孔的大石橋,因為建在南盤江支流的瀘江河和塌沖河的交匯點上,兩河蜿蜒盤曲如雙龍,故稱為雙龍橋。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65年考察此橋后,將其列為我國十大名橋之一。
美食
建水過橋米線:由建水的特產草芽、地椒做配料,風味獨特,遠近聞名。
汽鍋:汽鍋為建水獨特的烹飪用炊具。烹飪時分別置入雞、魚、肉塊,不加水,置于盛水的蒸鍋上,用薄紙蘸水將鍋蓋接合處的縫隙封住。烹出的肉食鮮甜嫩滑,原汁原湯,別具風味。其中田七汽鍋雞為傳統滋補食品,被列入《中國名菜譜》,端上國宴。
臨安燒豆腐:別具一格的味道,繞頰的余香,令人回味無窮。
交通
昆明前往建水方向的客車主要集中在昆明汽車客運站,票價六十元左右。
建水出租車起步價四元,公交車票價一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