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健 潘偉
摘要:優美和崇高是美學的兩種不同的具體形態,也是西方美學的兩個基本范疇。因此,分析和把握優美與崇高,是美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在審美的領域中,他們建基于人類的社會實踐基礎之上,體現了人類存在體驗的不同方面。
關鍵詞:美學;優美;崇高
優美的審美形態的審美對象,一般具有小巧、輕緩、柔和等形式特征,一般來說是給我們一種精神上舒暢,予以一種正面的,愉悅、平靜、松弛的感覺。對于優美的對象,常常以清新、秀麗、柔媚、嬌小、精致、幽靜、淡雅、素凈、輕盈等加以描述。相對來說比較和諧、安靜、秀麗。如自然界中風高云淡,神清氣爽,朝陽東升,夕陽西下。日常生活更是多得不舉勝數。它許多方面是萬事萬物在人的一種心境上的體現與觀照。尤如一種浸潤的感覺。優美是理性內容和感性形式、理想與現實、個體與社會及自然與自在、主觀的合目性與客觀的合規律性的和諧統一。
崇高作為審美形態,它主要指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氣勢。它體現著一種壓倒性的力量,龐大之極的數目,給人的精神或意識上一種不可抗拒的強勁的氣勢,窒息之感。它展現了自然力量的巨大,對比個人個體上的渺少,令人覺得有所威脅,但是又不能真正威脅自我,因而就覺得其是崇高的。或自己可征服其,油然地在自我胸中涌現一種自豪感。在自然界中如巍峨群山及其長城,生活中悲劇的人生或主人公作用在我們意識。呈現出一種無名的沖動或自豪,或悲憤等。崇高,引起人們產生敬仰和贊嘆的情懷,從而提升和擴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人生精神上,崇高總是給人強烈鼓舞,引人贊嘆,催人奮進。
優美與崇高是對比而言,不盡相同的。同時它們又具有共通性,并且在特定的方面又能轉化。優美中體現崇高,如電影《臥虎藏龍》中的竹子林,那是很蒼翠,很美的,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心醉的綠的享受。當風掠竹林時,綠波一叢叢,竹濤洶涌,不禁展眉舒顔。一種無以名狀的感受涌上心頭,壯觀、宏偉;又如松林和松濤,優美中孕育崇高。浩瀚的大海給人以敬畏,壯麗。在文藝作口中有許多謳歌大海的。但人們看平靜的大海,覺得它是優美,宛如處子。但并不是崇高都給人以優美之感,很多時候崇高的給人予以一種強烈的沖擊感。
不同的時代對優美和崇高具有不同的體現,內在的或外在的觀照。“燕瘦環肥”就是不同時代對于美的不同體現的具體體現。從體現我們東方女性身材美態的旗袍,到上山下山,文革時不愛女裝,愛紅裝;再到改革開放后的自然與優閑的認同等都體現不同時代對美具有不同的理解。“不食周 粟”在古人中認為,伯易、蘇其兄弟,是忠義的表現推崇他們。但我認為這是迂腐的表現。但朱自清拒不食日本面糧,我們認為是我們中華民族脊梁的表現。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封建社會中主流的統治的社會中認為農民起義是暴民,流民。我們現在認為正是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推動的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
不同民族對優美與崇高也不一樣。雨后彩虹,我們認為美。美國科羅拉多州中生活著兩個土著民族。一個認為彩虹是美,作為一種圖騰崇拜,在科羅拉多峽谷中有一個天然風化彩虹型石橋,他們把它們作為圣地贊美。彩虹橋,認為它連接天國與地上人們。帶來雨水,帶來生命。而另一民族認為彩虹是邪惡,惡魔。它隔斷了天國與大地的關系。彩虹過后就沒有雨水,只有干旱,去詛咒它。當然對于優美與崇高,尤以自然或人格的美與崇高,不論東方或西方都能產生共鳴。
不同的年齡階段的人對于優美與崇高的體現與感悟也有不同。兒童看世界帶著童真,一顆童心。它認為一切都是美的。玩泥沙,看螞蟻和花木什么的說話。在成年人眼中,泥沙是臟的不美,小蟲子是惡心的。兒童對于許多成人認為是雄壯的、崇高的。他們會沒有什么感覺或只有畏懼,你怎樣解釋他也似懂非懂。
同一種的事物或現象在不同的狀態之下作用于人的感官心理可相互轉換。同樣是天空與云、雨,當天高云淡或和風細雨的景色,是很美的,體現了自然的秀美、和諧。美國電影《龍卷風》中呈現出的畫面,給人一種震撼的力量和視覺沖擊力。小橋流水人家,是優美的境界,尤為藝術家描繪和大眾傳頌。而大海中的驚濤駭浪,給人一種心理上的震撼,沖浪運動中呈現出人類頑強與自然(大海)的擴爭,帆船的運動體現人類不畏自然,征服自然的力量。同為水,在不同條件下,呈現了優美與崇高的存在。
西方哲人說“小”就是美,小巧玲瓏的,圓的,唐詩宋詞是優美,諸多文學作品的細節描寫是十分優美。但正是這些“小”的。當我們沉浸其中時,一種非同尋常的感受往往涌上心頭,肢體和動作秒自覺地不受控制。尤如白菜根之謂清淡,但入口甘味,源遠悠長。優秀的文藝作品給人享受,美的享受。它里面滲透出來的卻震撼人心,流芳百世。
小結:任何一件文藝作品,當它反映一定時代的變革,呈現出一種更為動人心魄的感染力,這就是為什么許多的作品都在變革中,反映社會現實的更能給人印象深刻。通過觀賞這些作品,能從心底里感同身受。或許就是亂世出英雄的原因。當矛盾沖突劇烈時更能體現一種崇高。崇高多于內心深處的意識,因而優美與崇高既相對的也是統一的,他們是既對比的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作者單位:曹健:山東省萊蕪市楊莊中學
潘偉: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