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興恒
摘 要:景觀設計是集城市規劃,城市功能,環境美化和環境系統為一體的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種系統工程。該文提出了當前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的需求,以貴陽市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為例主要從資源節約,風俗習慣,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探討了生態與環境對景觀設計的共同需求。
關鍵詞:景觀設計 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 綠色生態 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051-01
景觀工程師需要對景觀規劃設計、園林綠化規劃建設、室外空間環境創造等方面的掌控,還要具有極高的美學修養,將建筑與園林的知識極好地融合,運用于建筑景觀與園林景觀的設計、規劃、施工當中。在不同的時代由于不同的社會需求,以及自然與社會的問題,園林景觀設計者所面臨的任務對象和指導的理論是不同的。該文主要以貴陽市生態綠色示范城區實際為例,探索了切合地方生態環境實際需求的園林景觀設計策略。
1 節約資源的景觀設計方法
通過對土地的規劃、利用和管理,讓每一處景觀充分發揮它的特性和潛力。常規來講,對土地的改造應是越少越好。而景觀設計的最基本原理就是在規劃中充分發揮原有自然地貌特點并加以利用。中天·未來方舟貴陽國家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位于貴陽母親河南明河的下游流域起點,是政府宏大規劃的未來城市“中央公園區”,生態景觀十分優越。在貴陽,被視為母親河的南明河源遠流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貴陽人。而依山畔河而建的中天·未來方舟,則“以河為榮,因山而貴”。在南明河畔生態走廊7 km長的水域里,可欣賞到兩岸滴翠,百鳥回旋,方舟獨享的美景。仰望四周,山體森林環繞,原始古樸。據項目規劃,設計獨特的貴州歌劇院、全國最大的IMAX以及室內家庭娛樂中心、室內滑雪場、水上世界等,讓人心曠神怡。因河而有夢,“未來”,因河而美麗。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傳統,城市因為水才有了生命。中天·未來方舟依南明河而建的7公里景觀長廊打造夢幻河景兩岸,樹木蔥蘢,花香浮動,河水清澈見底,偶爾幾只白鷺掠過水面,河面漣漪陣陣。300余株銀杏樹間雜各種珍稀植物,隨風飄搖,綠意融融。
景觀設計與建設的同時還應該利用和保護好水資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湖岸、河流邊界和濕地,形成了鳥類和動物的自然食物資源和棲息地。水還是調節微氣候的有效因素,景觀范圍內的空氣溫度、濕度都可以通過水來調節。這種效應通過合理規劃用地、建筑與水體之間的布局而得到提高。在任何一個景觀區域的場地開發時,首先應關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質與量的保護。通過植物配置可以對氣候進行控制,緩和風暴。
2 因地制宜的景觀設計
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一定充分考慮當地的各種特點,比如當地的氣候,建筑特點,地區風情,民風民俗等一系列的當地現狀進行總體考慮。經濟上也要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可以使設計方案優越性凸現出來,因地制宜就是不需要大修大建,而是巧妙的運用場地的自有特征,比如廢棄材料、現狀水文、現有交通道路、原有植被、人文地貌等。貴陽中天·未來方舟項目為打造天人合一的生態新城,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社區,把綠色生活、低碳生活貫穿到社區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特別要保護森林和提高綠化率,高標準建設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在規劃設計上,通過專家論證未來方舟項目的可行性。在保護性開發下,規劃總面積1.2萬多畝的東線片區,只有1/3的土地進行開發建設,2/3近萬畝土地全部用于森林、水文、植被等生態環境的保護。小區的開發建設中堅持自然與景觀的相得益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了讓之前的“主人”燕隼、烏雕、白鷺等珍惜鳥類繼續留在這里,開發商還將專門建造大型燕隼生態公園,利用適地適樹、景觀植物造景加大片區的綠化面積,包括420畝的陽明文化山體公園和3個百畝以上的主題公園。
此外,因地制宜能夠有效的補救已破壞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氛圍,借鑒前人經驗,并不斷創新,才能使因地制宜這種設計方法為我們所用。在微觀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高效性,使資源和自然環境能循環可持續發展,并保存鄉土動植物的多樣性,與當地環境充分融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對生態的破壞,另一方面更要充分發揮自然要素的生態作用,提高資源利用率,達到可持續發展。
3 景觀設計應符合地區自然生態環境需求
景觀建設應該擁有其宏大的背景可供欣賞,同時強調住宅形式的科學化,生活上的人性化和智能化,建筑周邊選擇以較為弱勢的方式進行圍合或者選擇半開放的形式,充分尊重自然空間的真實存在感和建筑本身體量關系,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室內外的自然過渡空間,人不是自然的主體,我們只是地球的客人,充分的尊重自然,自然才會給人們的發展提供資源,才能形成各種各樣的互動空間,使自然和人們成朋友,景觀設計因此依著于自然景觀,人類的建筑不該過于強勢的存在自然界,景觀設計的目的就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不能代替自然本身。
應盡量增加植物的覆蓋率,而不要讓硬質鋪地等白白占用了寶貴的綠化空間,而失去了生態意義。在結合建筑功能和園林景觀設計的基礎上,打造既能滿足人類需求,美化環境,又有生態效應的公共空間。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住宅小區周邊的生態環境,也成為重要參考因素。中天·未來方舟有與生俱來的優勢,3833畝的環城林帶,蜿蜒流淌的南明河,15.3 ℃的年平均氣溫,每立方厘米10000個以上負氧離子,面對所具備的良好生態資源,值得我們去探索的是,采取怎樣的開發模式才能尊重、保護和提升原生態環境,以構建人與城鎮、人與自然、城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之城。
4 結論
生態景觀具有改善城市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和吸附作用,調節小氣候,減少噪音,能夠吸收并減少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因此,園林景觀設計應結合場地的要素,考慮不同氣候條件下,城市環境的多樣復雜性,以及屋面的特殊環境、位置和功能等綜合因素,重視植物配置與建筑物環境的協調,將建筑與景觀合理的融合為有機整體。
參考文獻
[1] 劉沛林,劉春臘,李伯華,等.中國少數民族傳統聚落景觀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 地理科學,2010(6):810-817.
[2] 陳志華.中國鄉土建筑之現狀——陳志華教授訪談錄[J].中國名城,2010(4):53-56.
[3] 方賢松.試論古村落景觀環境對鄉村旅游發展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0(6):24-25.
[4] 盧惠敏.淺析中國傳統造園手法的現代意義[J].綠色科技,20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