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平 陳白明 胡華明
玉山縣農業局
為探索二季晚稻免耕栽培不同密度對產量影響,玉山縣農業局于2014 年開展了晚稻免耕栽培不同密度對比試驗,試驗結果如下:
在相同栽培條件下,不同密度對二季晚稻產量影響,以獲取最佳栽培密度。
試驗設在巖瑞鎮大玉村二組董祖軍責任田進行,面積為1.42 畝,供試土壤分別為鱔泥田,肥力中等,土質均勻,試驗品種為天優華占。
試驗設計畝栽1.6 萬蔸、1.8 萬蔸、2.0 萬蔸和2.2萬蔸4 個處理,不設重復,每個小區60 平方米,每個小區用田埂隔開,其中1.8 萬蔸小區為本地傳統種植密度,設為對照小區。
6 月25 日播種,7 月20 日早稻收割,7 月21 日用20%克無蹤水劑200 毫升對水45 千克進行噴灑,7 月22 日灌水浸泡一天并讓其自然落干,7 月23 日移栽;大田施肥、曬苗、病蟲害防治按傳統方式進行,10 月26 日收獲。
10 月19 日,按小區隨要抽取10 蔸,進行考種分析,具體如表1:

表1 晚稻不同處理性狀表
10 月26 日,實行現場實割實收,不同處理分別曬干、稱量。 結果如表2:

表2 不同處理產量比較
從數據上看,以畝移栽2.0 萬蔸處理的莖蘗數有和效穗數最高,雖然成穗率、穗粒數、實粒數、結實率隨移栽密度增加而減少,但其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仍以2.0 萬蔸處理為最高, 比畝移栽1.8 萬蔸增產幅度大,達到5.0%,其它處理與對照差異不明顯。
從試驗結果看,玉山縣二晚免耕栽培密度應不能少于2.0 萬蔸,在加強肥水管理、注意病蟲害防治,獲得高產是有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