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亞麗
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栽培作物,我國是馬鈴薯栽培面積和總產量最大的國家。 近年來,馬鈴薯生產與產業化發展受到高度重視。林西縣統部鎮是內蒙古赤峰市北部地區重要的馬鈴薯生產基地,針對當地土壤條件和氣候特點,開展了馬鈴薯肥料試驗,以達到馬鈴薯生產栽培的效益最大化,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為冷涼區域馬鈴薯豐產栽培技術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作物:馬鈴薯;品種:克新一號。
試驗地點布在統部鎮碧流汰村馬鈴薯膜下滴灌高產創建項目區,試驗地屬上等肥力水澆地,該地區無霜期110 天,有效積溫2100~2300℃,前茬為青貯玉米、小麥,試驗地選用林西縣雙贏農機合作社流轉土地,地利條件一致。
(1)不同肥料對比試驗。 設硫包衣尿素、復合肥、自行配肥三個處理。 ①硫包衣尿素: 硫包衣尿素8.5千克,磷酸二銨7.5 千克,硫酸鉀12.5 千克;②復合肥:40 千克; ③自行配肥:尿素8..5 千克、磷酸二銨7.5 千克、硫酸鉀12.5 千克。
(2)馬鈴薯不同施肥量對比試驗。 結合整地畝施腐熟的優質有機肥2500 千克,化肥設四個處理:①尿素6 千克、磷酸二銨5 千克、硫酸鉀7.5 千克;②尿素7.5 千克、磷酸二銨6.25 千克、硫酸鉀10 千克;③尿素8..5 千克、磷酸二銨7.5 千克、硫酸鉀12.5 千克;④尿素10 千克、磷酸二銨8.75 千克、硫酸鉀15 千克。
(3)馬鈴薯不同施肥方式試驗。①一次性施肥:結合整地畝施腐熟的優質有機肥2500 千克、 尿素7.5千克、磷酸二銨6.25 千克、硫酸鉀12.5 千克;②苗期追肥:肥料用量同上。追肥方法:2/3 氮肥、鉀肥和全部的磷肥作基肥,剩余1/3 氮肥、鉀肥在苗期追施。
(1)種薯處理。 播前1~2 天采用縱切方式切割種薯,方法是從薯塊頂芽為中心點縱劈一刀,切成兩塊然后再分切,每個種薯塊重30~50 克,每塊有1~2 個芽眼。 切割種薯時,切刀消毒使用75%酒精。 畝播量精選種薯150 千克。
(2)播種時間。 5 月6 日~5 月7 日。
(3)播種方式。 不同處理均采用大壟高臺機械化種植模式,大小壟雙行覆膜種植,大行距75 厘米,小行距35 厘米,株距30 厘米,畝保苗4000 株。
隨機進行3 點取樣,每點4 平方米,進行測產分析。 將樣點全部植株進行收獲,并分商品薯和非商品薯分別稱重,折算成平均畝產量。 其中非商品薯指重量小于50 克的小薯以及病薯、爛薯和綠皮薯等薯塊。一般情況下,扣除收獲薯塊總重的1.5%作為雜質、含土量。
通過表1 可知,施用復合肥產量比硫包衣尿素畝增產125.18 千克,增產率5.22 %,比自主配肥畝增產23.47 千克, 增產率1%, 施用復合肥效果最為明顯。

表1 馬鈴薯不同肥料產量對比
通過表2 可知, 處理4 比處理1 畝增產301.22千克,增產率12.54%,比處理2 畝增產254.28 千克,增產率10.38%,比處理3 畝增產191.69 千克,增產率7.63%,處理4 產量最高,可以進行推廣。

表2 馬鈴薯不同施肥量產量對比
通過表3 可知,一次性施肥平均畝產2527.15 千克,比苗期追肥畝增產89.98 千克,增產率3.69%,試驗表明一次性施肥省工省時完全可以推廣。

表3 馬鈴薯不同施肥方式產量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