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旱 葉華
摘 要: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順應時代要求的人才培養理念,現已成了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該文根據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對信號與系統的課堂教學、研究主題設計、實踐教學和成績評定方式進行了改革。實踐表明,這些改革措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非常有益。
關鍵詞:信號與系統 研究性教學 教學模式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123-02
20世紀初,研究性教學在國外中小學的課程中就已初現端倪。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從理論上論證了科學探究的必要性,并創立了“問題教學法”。1959年布魯納在發表的《教育過程》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并率先倡導發現法,即盡可能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的理念。目前,國外的研究性教學理論已趨于成熟,形成了兩種比較典型的研究性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在我國,為適應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求,教育部在2005年就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1]。文件明確指出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順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理念,現已成了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2-5]。
信號與系統是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和自動控制工程專業的主干基礎課,是學習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數字圖像處理、最優控制等后續課程的基礎。概念抽象,公式推導理論性較強是該課程一大特點。傳統的講授性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依賴,而喪失自發學習的動力,達不到良好的教好效果。于是部分教師展開了該課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研究,如:黃煒嘉等人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持續研究的動力,為學生提供研究背景資料,培養學生管理研究活動的能力[6];鄭君里教授等人提出,在教學中應增加實例分析[7];張維維等人指出要優化課堂教學模式、豐富實驗教學項目、開展課外研究性學習活動[8]等等。但是目前的研究性教學,還處于初級階段,沒形成完善的可供推廣的模式。
近幾年,我們課程組根據研究性教學的要求,針對該課程的課堂教學、研究主題設計、實踐教學和成績評定方式進行了改革探索。將該課程理論教學的58課時,40課時用于講授性教學,18課時用于研究性教學(約占理論課時的30%);實驗教學的10課時,6課時用于傳統實驗,2課時用于自主實驗,2課時用于研究性實驗。實施結果表明,這種教學模式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非常有益。
1 講授內容研究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較好地掌握該課程的內容,我們對確定為講授性教學的內容,進行了較為深入地研究。研究講授時所采用的導入方式,知識間的聯系和相似性,理論推導相對于學生的可接受性等。
根據各章節知識內容的特點,我們安排了合適的導入內容,或根據生活實際導入,或用問題導入,或通過舊知識導入。講信號的概念時,我們通過列舉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上下課的鈴聲等信號導出信號的概念;通過分析這些信號的含義,使學生理解信號與信息的區別和關系。講采樣定理時,我們回顧了數字信號的優勢后,提出了對連續信號如何采樣才能保證信息不丟失,怎樣根據離散信號恢復出連續信號這兩個關鍵問題,然后圍繞它們層層展開講述。講解拉普拉斯變換的定義時,指出傅里葉變換分析信號頻域時的缺陷,然后引入衰減因子再做傅里葉變換,使學生深入理解這兩種變換的關系和收斂域的含義。
為了不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講授時我們盡量避免復雜的理論推導,重點突出它的應用。如在講傅里葉級數時,我們省去了三角函數集…,…,…,…}在一個周期內是完備正交函數集的證明。對奇偶函數的傅里葉級數公式,我們引導學生從宏觀上理解,將周期信號的三角傅里葉級數展開,看成是一個函數分解為偶函數與奇函數之和。若本身為偶函數,它的分解式中就無奇分量,故的系數;若本身為奇函數,它的分解式中則無偶分量,故的系數。
許多知識在形式或內容上具有較大的相似性,若及時地引導學生比較,不但能使他們掌握得更加牢固,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狀態變量分析法這章中,我們將的拉普拉斯變換,與輸入輸出法中的拉普拉斯變換;的變換與的變換在形式上進行了比較。對于根據系統函數極點判斷系統穩定性的方法,我們將狀態變量分析法和輸入輸出法進行了比較。引導學生得到了這樣的結論:對于連續系統,若系統函數或系統函數矩陣分母等于零的根均在左半開平面,則此系統穩定;對于離散系統,若系統函數或系統函數矩陣分母等于零的根均在單位圓內,則此系統穩定。
2 研究主題設計
研究主題是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關鍵之一。在實施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研究性教學內容的特點,分別將研究主題設計為層層遞進的問題、研討專題,學生自主學習后解答的習題或問題。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通過研究和討論,解答研究主題。將學習內化為他們的自覺需要,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
對沖激響應和階躍響應進行研究性教學時,我們將研究主題設計為如下的一系列問題。在零狀態下給出的激勵是沖激信號,如何求沖激響應?在零狀態下給出的激勵是階躍信號,如何求這個階躍響應?如何避免用沖激平衡積分法求初始值,減少運算量?是否可將沖激響應和階躍響應轉化成零狀態響應問題求解?如果知道沖激響應或階躍響應,怎樣快速求另一個響應?
對于周期信號的傅里葉變換和連續系統的頻率分析,我們設計了這樣的研討專題:周期信號的傅里葉變換為何都有因子?為何不能用傅里葉變換的定義去求周期信號的傅里葉變換?如何根據激勵信號的特點求解系統的頻率響應?系統頻域分析的實質是什么?系統頻域分析時要注意什么問題?理想低通濾波器為何不能物理實現呢?有的研討專題還需要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如傅里葉變換的局限性有哪些?小波變換是如何產生的?在系統函數的極點不易求出的情況下,如何判斷系統是否穩定?從而將研究性教學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拓寬了學生的專業視野。endprint
學習了連續系統的沖激響應,階躍響應和離散系統的經典解法后,我們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離散系統單位序列響應和階躍序列響應的求解方法。此時,設計幾個習題作為研究主題。學習了拉普拉斯反變換后,我們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實現逆z變換的部分分式展開法。同樣,我們將研究主題設計為求逆z變換的習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解答過程,再總結z變換與拉普拉斯變換的聯系和區別,逆z變換時應注意的問題。
3 研究實驗設計
該課程我院開設了五個必做實驗,分別是一階電路的時域分析,非正弦周期信號的分解與合成,信號的采樣與恢復,無源與有源濾波器分析,一階系統的脈沖響應與階躍響應的測試與分析。
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實驗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將非正弦周期信號的分解與合成設計為自主實驗,要求學生自主學習MATLAB后,仿真實現非正弦周期信號的傅立葉級數分解與綜合,畫出傅立葉級數分解的1-9次諧波,并用圖形展示9次諧波疊加后與原信號的誤差。將信號的采樣與恢復設計為研究性實驗,要求學生根據正弦信號、三角波信號和帶通信號的采樣和恢復實驗,分析實驗結果與奈奎斯特采樣定理理論的差別,分析帶通信號的采樣的新特點。對于這兩個實驗,我們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并闡述自己的心得體會和發現。
4 成績評定改革
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我們采用了課堂問題回答、研討專題的解答、平時作業、研究性實驗、非研究性實驗、期末考試和創新型發現相結合的方式。各環節所占比例分別為:課堂問題回答5%,研討專題的解答10%、平時作業5%、研究實驗10%、非研究性實驗5%、期末考試65%。學生有創新型發現,并發表了相關論文,每篇計5分直接加于期末總評成績,至總成績100分止。
5 結語
我們實施的研究性教學改革,使學生在問題的探究中體驗到了樂趣和成功,讓不少基礎差的學生重建了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學生普遍反映他們從原來的被動學習狀態,變成了主動探究的主角,思維方法得到了拓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有明顯地提高。有三個小組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其中一個組的獲得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項目立項,另兩個組的獲得了校級創新性項目立項。一名學生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了自己的小論文。當然,如何進一步優化該課程的研究性教學,并將其推廣到其他專業課,仍然值得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Z].北京:教育部,2005.
[2] 陳萍.論我國大學研究性教學興起的歷史必然性[J].文教資料,2013(18):151-153.
[3] 梁天珍.研究性教學的內涵、特點及實施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3(26):114-115.
[4] 趙維偉.運用研究性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 29(9):47-48.
[5] 陳森,張師平,吳平.基于課題型的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7):171-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