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陽
摘 要:厄普代克的長篇小說——《馬人》是一部融合了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佳作,其價值不只體現在小說的主題精神上,還體現在獨特的敘述策略上。在這部小說中,厄普代克混雜使用了多種敘述手法,在不同的章節中不停變換視角、時空和文體,使得現實與超現實、塵世與天國、物質與精神混雜在一起,全書表現出新現實主義的獨特風格。《馬人》中風格過于強烈的敘述手法長期以來在學界中都存在爭議,有人對其褒揚贊譽,也有人對其貶斥不屑。該文將針對《馬人》的敘述策略進行分析,探討其在該部作品中使用的效果。
關鍵詞:《馬人》 敘述 策略 神話形象
中圖分類號:I103.4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218-02
《馬人》這部小說一經面市就引發了爭論,人們一方面對其內容主題贊譽有加,另一方面為其寫作手法的優劣爭論不休。褒揚者認為《馬人》的敘述策略堪為新現實主義寫作手法的代表,具備強烈的風格和創造性,通過寫作手法完美地展現出了小說主題;貶斥者則認為《馬人》的敘述策略過于生硬,拘泥于神話的運用形式,風格上太過強烈,以至于有喧賓奪主之嫌,反而降低了對主題的表現力。為了更客觀地對《馬人》的敘述策略做出評述,該文將針對視角變換、時空變換、文體變換三種《馬人》中最典型的敘述策略效果進行分析。
1 《馬人》與約翰·厄普代克
1963年,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馬人》。這部小說通過描寫一對父子的關系,將其中的父親——喬治·卡德威爾和希臘神話中的馬人卡戎聯系起來,展現了人類靈魂中的神性與人性、社會的混亂和無序、父子的親情等多方面的深層思想。由于厄普代克在其中嘗試運用了大量的獨特寫作手法,令整部作品散發出強烈的超現實主義氣息,所以該作品也被認為是新現實主義作品的代表作。
2 從視角變換看《馬人》的敘述策略
厄普代克在《馬人》的九個章節中多次變換了敘述視角,這種視角變換不僅會切換小說的敘述主角,還包括了人稱的變換。例如:在小說的第一章和第七章,敘述的主角是喬治,敘述視角是第三人稱,而在小說的第二章和第四章,敘述主角換成了彼得,敘述視角也切換成了彼得的第一人稱視角。這種敘述視角的頻繁變換并非厄普代克故弄玄虛,從表現效果來看是有其深層寓意的。
《馬人》這篇小說中的一個主要表現點在于喬治和彼得這對父子的關系。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看,一對父子無論關系好壞,二者在精神思想上必然存在一定的代溝,這在小說中一直是一個表現難點,如果單純地在雙方的交流過程中羅列父子的思想差異,往往會大大降低故事的生動性和敘事性。《馬人》中以章節為單位進行的視角變換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敘述主角的變換不僅沒有降低小說的故事性,而且同時表現出了父子兩人的心路差異。在以喬治為敘述主體的章節中,我們透過俯瞰的第三視角看到喬治所處的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兩方面的困苦;在以彼得為敘述主體的章節中,我們則跟隨著彼得的第一視角去了解喬治這個人,同時感受彼得的心路,感受他從與父親有看法差異到理解父親的“犧牲”這段時期的精神變化。這兩種不同視角的章節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從相互獨立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在喬治視角中的世界與在彼得視角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喬治眼中的世界困苦而不得解脫,彼得眼中的世界還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這種矛盾從父子對話中的只言片語體現了出來;從相互聯系的角度來看,彼得眼中的父親和對父親的看法可以說是對喬治這個人物整體形象的一種補完,而喬治對兒子所做的一切又觸發了彼得的心路變化,最終彼得對父親的理解可以說是這兩種敘述視角的融合。
《馬人》中敘述視角的變換完美地演繹出了父子間的精神交流、碰撞、融合,作為一種敘述技法非常巧妙,在該作品主題的表現形式中具有基礎作用。
3 從時空變換看《馬人》的敘述策略
《馬人》在敘事上并未采用單純的順敘或倒敘,嚴格來說,厄普代克在這里采用了一種略顯混亂的拼接式敘述策略。例如:《馬人》中的第一、二、四、七章均為現在時態的敘述,但在第六章透過夢境呈現過去、現在兩個時空,在第八章則把背景定在未來時空,敘述上則追憶了過去、現在的時空。這種時空變換打亂了整個故事的維度,令故事的各個章節不再通過時間和空間相互連接,從某種意義上說,相當于半強迫地令讀者浸入到小說的精神之海去,通過理解小說的主旨來串聯起所有的章節。
值得一提的是厄普代克在《馬人》里具體的時空變換手段,在第六章,作者構筑了彼得的夢境這個虛幻時空,然后利用這個虛幻時空間接反映過去、現在兩個時空,因為其根基是彼得的夢,所以這兩個時空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彼得的個人精神色彩。而在第八章,雖然同樣是彼得視角,但時空背景跳轉到了未來,彼得通過追憶反映過去與已成過去的現在這兩個時空,這相當于一種敘述上的時空重疊,但彼得精神上的變化令這兩個時空反映出了不同色彩,借助時空色彩這個大背景,彼得的心路變化被深深地刻畫了出來。
有一種觀點認為,通過時空這種變換體現一個人的心路變化有小題大作之嫌,在表現上顯得喧賓奪主,但筆者卻認為不然,在超現實主義中,時空是一種模糊化了的存在,各種虛幻時空與現實時空的交雜可以使時空的坐標概念在小說中被極大淡化,因此時空在表現力上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了色彩和氛圍上,而不是實體背景的構建上。對《馬人》來說,時空基本成為了一種從屬于精神的附加特征,因此雖然時空的變換較為混亂,但這種混亂并非是寫作手法上的混亂,而是作者刻意渲染的氛圍上的一種混亂與無序,這種混亂與無序正是當代社會本身的社會特征,極大地增強了作品本身的現實意味。
《馬人》的時空變換敘述策略以表現手法的超現實烘托出了作品主旨的現實,而且通過對時空坐標特征的淡化將各章節的連接線索集中到了主題精神上,起到了側面凸顯主題精神的作用。
4 從文體變換看《馬人》的敘述策略endprint
在《馬人》的三種典型敘述策略中,文體變換具有最明顯的特征性,也是厄普代克交雜神話與現實的最主要手法。《馬人》的寫作文體包括現實敘述、神話傳說、訃告說明、圣詩、歌詠等,文體的變換模糊了神話和現實的界限,令小說的氛圍在現實與超現實的分界點上不停浮動。
《馬人》將希臘神話中的馬人卡戎與喬治·卡德威爾這個人物聯系在一起,通過二者形象的重合表現人類靈魂上并存的人性與神性,該手法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文體變換,尤其是小說的第三章,文體從敘述文體切換為一種純粹的神話傳說式文體,小說的超現實氛圍攀升到頂峰。不得不說,這種文體變換雖然強化了小說的氛圍,突出了喬治如馬人卡戎一樣的靈魂,但在轉折上有生硬感,所以有人批評《馬人》對神話的運用失于死板也并非無的放矢。厄普代克在神話和現實的聯系上拘泥于意象對照,事實上這是一種較為傳統的神話運用手法,作者借助文體來使用這種手法,令這種手法的傳統性和刻板性凸顯了出來,這與前文所述的時空變換策略適性不佳。原本時空變換的敘述策略就突出了各章節的精神性聯系,而借助文體變換來運用神話這種敘述策略反而將精神性聯系打回了具現化的意象對照,這對《馬人》的整體布局有一定的不良影響。
然而該敘述策略并非全然失敗。馬人卡戎是希臘神話人物,而希臘神話的一大特征就是神的人性,馬人卡戎在分類上來看屬于半神,所以其身上人性的色彩其實非常濃,《馬人》選取了這個形象來做人類靈魂中神性的代表,這在表現方面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厄普代克也許是為了彌補卡戎身上神性的不足,突出整部作品的超現實主義色彩,所以才選擇了變換文體這種能強烈凸顯神話性的敘述策略,事實上,這個目的也的確實現了。因此《馬人》中變換文體這種敘述策略可以說是有利有弊,雖然使敘述的整體協調性降低,但是對人性與神性的對比更生動。鑒于前文視角變換和時空變換兩種敘述策略的優越性,《馬人》的敘述策略總體來看非常成功。
5 結語
綜上所述,《馬人》的三種典型敘述策略具有多重意義,不僅營造出了超現實風格,而且渲染出了當代社會混亂、無序的氛圍特點,奠定了小說的整體基調,更以視野的切換引領了讀者的精神,可以說這種寫作手法與《馬人》的主題相得益彰,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結合。雖然在神話的運用上的確有略顯生硬之嫌,但瑕不掩瑜,《馬人》這種變幻莫測的敘述策略依然堪稱經典,不僅提高了《馬人》本身的表現力和文學價值,而且對新現實主義文學乃至整個文學史也是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約翰·厄普代克.馬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 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臘神話故事[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3] 樓寶春.神話與現實交織的悲歌——《馬人》藝術表現分析[J].時代文學,2011(12).
[4] Olser,Stacey.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ohn Updike[M].New York:University Press,2006.
[5] 薛偉.約翰·厄普代克.作品中的哲學思辨[D].天津師范大學,2006(4).
[6] 郭繼德.20世紀美國文學夢想與現實[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7] Huhn,Peter,Wolf Schmid,Jorg Schonert.Point of View.Perspective, and Focalization: Modeling Mediation in Narrative (Narratologia)[M].Berlin:Walter de Gruyter,2009.
[8] 劉海平,王守仁.新編美國文學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