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瑾+郭濤+馬月進



[摘 ? ?要] ? ?從實際調研出發,分析了目前在校大學生網絡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利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希望能為未來網絡學習資源和平臺的設計與開發提供基礎。
[關鍵詞] ? ?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 ? ?G64 ? ? ? ?[文獻標志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005-4634(2014)06-0011-03
中國互聯網中心CNNIC發布的第32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9月,我國有大學生2100多萬,10個大學生中有7.2個網民,照這樣計算,目前中國大學生網民的數量至少在1500萬左右[1]。網絡學習由于具有交互功能強、信息資源共享、結構開放、自主性、不受時空限制的特征,己經成為當今大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呈現出多元化、多結構、多層次的特性,是個性化、虛擬化、協作化的自主學習行為[2]。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課題的研究對如何提高在校大學生網絡學習質量意義重大。
1 ? ?研究設計
1.1 ? ?調查目的
通過對隴東學院的在校大學生網絡學習狀況進行調查,了解隴東學院在校大學生的網絡學習狀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個別化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以及網絡學習資源的開發提供依據。
1.2 ? ?調查問卷的設計
采用自編的《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調查》問卷,問卷的提問和回答采用了單項選擇和不定向選擇兩種方式。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被試者的基本信息,大學生網絡學習基本情況,網絡學習中各主體關系及其交流,網絡學習中的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網絡學習中的評價、激勵方式,對網絡學習資源類別的喜好,網絡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等。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95份,問卷有效率為97.5%,采用SPSS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1.3 ? ?調查對象
1)性別:男生52%,女生48%。
2)專業:文科中,英語9.3%、漢語言文學11.2%、法學10.2%、教育技術學8.4%;理工科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4.4%、電器工程學7.7%、化學6.3%、生物工程8.5%;藝體類中,音樂學7.7%、美術學9.8%、體育學6.5%。
3)年級:一年級學生18%,二年級學生29%,三年級學生12%,四年級學生41%。
2 ? ?研究分析
2.1 ? ?大學生網絡學習基本情況
在校大學生是一個網絡高度普及的群體,網絡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大學生上網用在學習上的時間較少,教學機房并不是大學生上網的主要場所。
調查中有47%的學生網齡在5年以上,32%的大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長超3小時,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教材書籍,網絡、通訊工具等信息來源中,66%的大學生主要利用網絡獲取信息,這為在大學生中開展網絡學習奠定了基礎。娛樂是目前在校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見表1)。40%的學生利用手提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上網,在宿舍(家庭)上網的學生占47%,經常在網吧上網的學生占9%,而在學校投資建設管理、為學生提供學習服務的主要場所——教學機房上網的學生僅4%。
表1 ? ?大學生使用網絡的主要目的
了解資訊 ? 娛樂休閑、游戲 ? 聯絡聊天 ? 學習
人數 ? ? ? ? ? ? ? ? ? ? ? ? ? ? ? ? 47 ? ? ? ? ? ? ? ? ? ? 58 ? ? ? ? ? ? ? ? ? ? 76 ? ? ? ? ? 14
占抽樣人數的百分比 ? ?24% ? ? ? ? ? ? ? ? 30% ? ? ? ? ? ? ? ? ?39% ? ? ? ?7%
2.2 ? ?大學生網絡學習中各主體關系及其交流情況
在校大學生網絡學習不善于協作,學習主體之間的交流存在實時性不強、不透徹、范圍有限、缺乏權威等問題,在網絡學習中,學生得到的學習反饋、評價、激勵等信息不完整、不全面。
在調查中,大學生主要利用網絡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交流,學生們迫切希望跟他人進行實時交流,對交流不實時的BBS和E-mail使用不多,這是因為無法滿足他們在網絡學習交流中的時效要求(見表2)。有36%的學生與老師能夠主動雙向交流,34%的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僅限于探討考試、關注教師教學博客,與老師建立密切聯系的學生只占到7%,還有23%的學生更喜歡在現實中與老師交流。
表2 ? ?大學生最喜歡的網絡學習交流方式
網絡即時 ? ? ? 教學博客 ? ? ? ? E-mail ? ? BBS
通訊工具 ? ? 和相關網站
人數 ? ? ? ? ? ? ? ? ? ? ? ? ? ? ? ? ? ? 142 ? ? ? ? ? ? ? ? ?33 ? ? ? ? ? ? ? ? ?16 ? ? ? ? ? ?4
占抽樣人數的百分比 ? ? ? ? 73% ? ? ? ? ? ? ? 17% ? ? ? ? ? ? ? ?8% ? ? ? ? ?2%
在網絡學習交互過程中存在交流不及時、人數不多、范圍有限,缺乏權威、對錯難辯,交流形式呆板、乏味,孤獨等問題(見表3)。總的來說,由于各交流主體的上網時間、地點、設備等因素不一致,而且網絡交流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虛擬性的特點,交流設備不夠人性化,導致大學生網絡學習中的交流存在問題,不利于提高網絡學習效果。
表3 ? ?大學生在網絡學習交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交流不及時、人數 ? 缺乏權威 ? 交流形式 ? 孤
不多、范圍有限 ? ? 對錯難辯 ? 呆板乏味 ? 獨
人數 ? ? ? ? ? ? ? ? ? ? ? ? ? ? ? ? ? ? ? ? 129 ? ? ? ? ? ? ? ? ? ? 23 ? ? ? ? ? ? ? 29 ? ? ? ?14
占抽樣人數的百分比 ? ? ? ? ? ? 66% ? ? ? ? ? ? ? ? ?12% ? ? ? ? ? ?15% ? ? ?7%
2.3 ? ?網絡學習中的學習習慣、學習策略
大學生在網絡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大多會暫停學習或放棄學習,他們依然依賴傳統的學習模式、學習資源,對網絡學習資源的使用不深入,對網絡學習方式接受不充分。學生學習中主要以獲取知識為目的,過于側重專門性的學習。
在利用網絡學習時,如果遇到精力不集中,有57%的學生會放棄學習,利用網絡娛樂。大學生網絡學習偏向于以書面教材為主、網絡資源為輔的學習(65%)。大學生認為,在網絡學習中最重要的收獲是獲得他人認同(43%)、獲得知識(37%)、學會團隊協作(20%)。
2.4 ? ?網絡學習中的激勵
大學生的網絡學習主動性強,學習目標明確,注重與他人的合作以及競爭,希望得到他人在學習上的評價、指導、討論、協作。
大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最希望得到的是合作、競爭激勵,次之是目標激勵和情感激勵,然后是反饋評價激勵方式(見表4)。
表4 ? ?大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最希望的激勵方式
合作、競 ? ? ? ?目標 ? ? ? 情感 ? ? ?反饋評
爭激勵 ? ? ? ? ?激勵 ? ? ? 激勵 ? ? ?價激勵
人數 ? ? ? ? ? ? ? ? ? ? ? ? ? ? ? ?86 ? ? ? ? ? ? ? ?44 ? ? ? ? ? 43 ? ? ? ? ? ?22
占抽樣人數的百分比 ?43.9% ? ? ? ? ?22.5% ? ? 22.4% ? ? 11.2%
2.5 ? ?對網絡學習資源的喜好
目前,適合在校大學生學習的網絡資源針對性不強,校園網上可利用的學科資源比較缺乏。
最吸引學生的網絡學習資源是專題學習資源(51%),說明大學生學習目的性強,側重專門性的學習。校園網提供的學習資源存在不豐富、形式呆板、乏味等問題,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校園網上的學習資源使用不多,甚至有部分學生根本不使用校園網資源,說明大學生大多不重視校園網上提供的學習資源(見表5)。
表5 ? ?大學生對校園網資源使用情況
使用不多 ? ? ?經常使用 ? ? ?不使用
人數 ? ? ? ? ? ? ? ? ? ? ? ? ? ? ? ? 164 ? ? ? ? ? ? ? ? 12 ? ? ? ? ? ? ? ?19
占抽樣人數的百分比 ? ? 84% ? ? ? ? ? ? ? 6% ? ? ? ? ? ? ?10%
2.6 ? ?網絡學習者的學習行為
大學生的網絡學習行為大多只停留在低級學習行為階段,學習行為程度不高,對信息資源進行深入分析、加工、再傳播和使用的不夠。
網絡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就其多樣性看,有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傳播和使用等方面的行為;就其層次性看,有低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等級網絡學習行為。各個層次、各個類型的學習行為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低級行為更多的反映一種單純的操作活動,而中、高級行為則是對低級行為的復合和序列化,反映的是更高級的認知活動[3]。大學生在學習中對網絡學習資源的使用多表現為對信息收集和存儲的低級學習行為,而對信息加工、再傳播和使用的不夠(見表6)。
表6 ? ?大學生對網絡學習資源的使用情況
對信息 ? ? ?對信息 ? ? ?對信息 ? ? ?對信息的再
的收集 ? ? ?的存儲 ? ? ?的加工 ? ? ?傳播和使用
人數 ? ? ? ? ? ? ? ? ? ? ? ? ? ? ? ? ?82 ? ? ? ? ? ? ?51 ? ? ? ? ? ? ?27 ? ? ? ? ? ? ? ? ?35
占抽樣人數的百分比 ? ? 42% ? ? ? ? ?26% ? ? ? ? ? 14% ? ? ? ? ? ? ?18%
3 ? ?研究對策
3.1 ? ?開發適合大學生學習特點的網絡學習系統
新開發的網絡學習系統除了能夠作為知識的有效載體,還能夠為學習者呈現豐富、精練、直觀、具備傳統媒介優點的網絡學習資源,為不同學習者提供不同風格的學習界面,能動態生成課程的內容結構圖,并根據學習者的知識進度完成動態導航,有效減少大學生學習的網絡迷航。根據學習者不同的學習模式生成不同的學習資料,提供各種認知、學習工具,輔助學生確定合理的學習任務,節約更多的學習時間,以便于全面的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能,滿足大學生群體的個性化學習需要。
3.2 ? ?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網絡素質教育
一方面,學校應通過組織網絡基礎知識講座和增設相關選修課程,或者在學科教學過程當中滲透網絡知識等方式,克服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上大的技術障礙,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應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科學的利用網絡,形成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識,使大學生做到較好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3.3 ? ?加強基于校園網的信息資源環境建設
開發“易得、易用、實用價值高”與大學生專業學習相適應的學科資源,例如與學科課程配套的教學文檔、課件、電子期刊出版物和多媒體視音頻學習資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具有較深知識性的專題學習資源,例如專題學習網站、網絡課程、國內外名校名師的視頻公開課資源鏈接,提高學習資源的專門性;科學管理與優化配置已有的校園網絡設施設備,解決校園網網絡狀況中網速慢和上網時間限制的問題,豐富校園網資源類型,提高校園網資源更新速度,實現學生上網免費等問題,從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著手為大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4 ? ?對高校網絡教師開展網絡教學的相關培訓
從提高網絡教學的意識、普及網絡基礎知識、掌握網絡資源的基本建設技術三個方面培養高校教師網絡技能,為在校大學生網絡學習提供正確引導和科學管理。教師主動發起學習活動,組織交流活動,提供清晰、明了、充分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構建全面、有效、權威、多方面的交流模式。
3.5 ? ?完善評價交流機制
在網絡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評價應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例如通過學生作業、測驗等傳統評價方式與電子檔案袋、訪問日志記錄、訪問次數統計、真實情境化的任務、成果展示行為觀察等過程性評價方式結合;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行為情況、學習結果,還關注學生的學習技能、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心理構建過程;除教師外,學習者之間均可成為評價的主體,參與互評與自評;利用成績、等級、評語、問卷、量規、量表等多元反饋形式對學生反饋。另外,教師還應該從學生的學習行為中提取出比較穩定的、個性化的信息——學習者的風格與偏好,歸納出行為與風格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評價的個性化,提高網絡學習中個體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互聯網天地,2013,(10):74-91.
[2]高丹.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調查與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3]彭文輝,楊宗凱,黃克斌.網絡學習行為分析及其模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6,(1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