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羽羽
40歲的林浩然是一家外資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畢業不久就到了這家公司。那時,他有使不完的勁,每天早上都盼著上班,感覺一切都是那么令人興奮。幾年來,他工作一直很努力,雖然特別累,但他干出了成績,受到了嘉獎和提升。
這兩年,公司大規模擴張,前景光明,正是需要公司人員甩手大干的時候,剛調入廣告部的林浩然卻突然之間對工作失去了興趣,再也找不到曾經對工作的熱情勁頭,總感覺說不出的厭倦。工作效率持續下降,感覺無法應對工作了,他實在不明白,這到底是怎么了?
無奈之下,林浩然就向他的精神科醫生朋友秦明求救。秦明告訴他,長期心情低落、情緒消沉,注意力不集中,是輕度抑郁癥的表現,建議他服用一段時間的藥物。兩個月后,林浩然情緒有所好轉,但對工作本身的排斥、懼怕仍舊沒有改善。
一天,林浩然又向秦明抱怨:他以前挺喜歡跑業務的,在策劃部時就因為談判能力強,業績才那么出色。進入廣告部后,卻再也提不起興趣,并開始對自己的職業能力持懷疑態度。秦明指出他這種情況純屬職業倦怠癥,會經歷四個階段:一是狂熱階段,二是滯留階段,三是挫折階段,四是淡漠階段,而林浩然現在所處的是第三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是過強的勞動量、過長的勞動時間導致過大的心理壓力,以至于情緒容易暴躁。而當事業遇到“瓶頸”,從中層管理晉級到上層管理又顯得遙不可及時,工作成就感持續減退,就會有前所未有的疲勞感和挫折感。
見林浩然若有所思,秦明拍了拍他的肩膀說:“理想的職業需要‘三葉草模型——興趣、能力和價值。缺失任何一個,都容易導致職業倦怠,令人心生厭倦,消極怠工,身心俱疲。”說完,秦明給了林浩然一些建議:一、加強對自我的充分認識,深入了解自己的真實興趣、需求,并以此調整工作方式和內容。從興趣出發,才能激發出自身的潛力。二、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明確自己的職責范圍。同時,要充分認識自身的局限性,工作目標不能過分好高騖遠,對于超出工作能力和職權范圍的工作內容,要學會說“不”,簡單來說就是放下包袱、輕裝前進。三、調整價值體系。不要以工作成就為生活核心,留出時間學習其他生活內容,享受個人愛好、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樂趣,找到新的放松方法。
聽了秦明的建議,林浩然決定以退為進,不再那么急功近利。他計劃抽空陪陪家人、看看書,讓心情放松下來,工作時從喜歡的策劃入手,用方案質量帶動業務量。
今年5月,公司要參加一項重要的競標活動,由于廣告部總監在國外出差,情急之下王總推薦了林浩然。見到自己被如此器重,林浩然生出一種“臨危受命”的感覺,精神為之振奮。林浩然立刻召開部門會議,他說因為機會難得,要借此著重培養鍛煉新人,于是交代得力下屬汪敏與策劃部緊密對接,在兩周內拿出合理方案,同時啟動公關人員與招標方接洽會談。折騰了半個月后,經過反復修改方案和多方會談,策劃案終于在公司內部通過。競標說明會前夕,林浩然安排汪敏代表他去參加。
說明會那天,憑著優質的方案和充分的準備,汪敏表現得十分完美,不僅公司中標,她也“聲名鵲起”。公司慶功大會上,老總宣布,由于廣告部總監已被調任國外分公司副總經理,林浩然晉升為廣告部總監,而勞苦功高的汪敏也理所當然地被升職加薪。眾人連夸汪敏是業界的后起之秀,同時稱贊林浩然慧眼識珠、知人善用。看著眾人贊許的目光,林浩然又找到了工作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