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言論是新聞宣傳中的“旗幟”和“靈魂”,提高言論寫作水平是增強宣傳效果的重要環節。
論點選題要與時代脈搏同步
言論的作者,有的是以機構名稱出現,如社論、本報評論員等等;有的則是以個人出現的署名文章。無論是哪一種,言論的論點和選題,都是作者觀點的體現。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提出自己的觀點亦即論點呢?
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個人或群體,會因各自的立場、角度、視野等等,產生出不同的認知。言論的作者不僅要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認知和觀點,而且要使它為人們普遍地接受和認同,這是言論寫作成敗的關鍵。在人們認知差異的諸多因素中,以功利關系來考量是主要的。那么,言論作者的觀點該如何考量呢?他(無論是個人或機構)絕不可以自身的功利關系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應以黨、國家、民族的利益,以及人民群眾眼前和長遠利益為出發點。由于黨、國家、民族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所以只有將這兩者統一起來考慮,才能提出既符合兩者利益又可引導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如此,言論論點的提出,正是體現了新聞宣傳既是黨的喉舌,也是人民群眾的喉舌。
時代前進的步伐不停,我們現實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又如此豐富多彩,這為言論的選題提供了廣泛的領域。但是作為主流媒體的言論,首先要針對社會現實,體現時代精神,與時代脈搏同步。
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初期的1984年,企業呼吁上面放權松綁、擴大自主權;而習慣于舊體制下工作的領導和主管部門,則把著“人、財、物”的權力不放,以此去管住和吆喝企業。這時,我省某市級黨報在頭版刊登了一篇千字的評論《評“手中有米好喚雞”》。作者把“人、財、物”比喻為主管者手里的“米”,企業則是等食、爭食的“雞”。其論點是:“與其‘留米喚雞,莫如放米養雞,使雞增強活力,促其多下蛋。”
改革開放是時代的大潮、時代的脈搏。這篇言論正是針對改革初期的主要矛盾,以深入剖析的思辨,通俗形象的比喻,取得了良好的輿論引導作用,獲得了當年全國好新聞獎。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發出時代的強音?通常的說法是,要有一種能力,即思想敏感、政治敏銳。而這種能力的獲得,靠天生的頭腦機敏靈活是不行的。那么,靠什么呢?一句話:深入學習,深入實踐。
學習,主要是指學習理論,學習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并且不能淺學,而要深學,不能一知半解,而要全面理解。比如,對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大政方針,我們既要了解“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了解在這過程中遇到過哪些障礙,是如何克服的,有哪些經驗教訓;更加要學習和了解的是,在現今改革進入“深水區”后,黨面對新的矛盾和障礙,正以怎樣的方針政策去指引人民群眾克服前進中的障礙,步深水、登彼岸,為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之夢而奮斗。
時代前進的腳步,就是人民群眾在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指引下的實踐活動。所以,要準確敏銳地把握時代脈搏,就必須深入社會和實踐。在那里,你才可以了解到人民群眾對黨的每一項方針政策是怎樣接受和理解的,又有哪些意見和疑惑,也才可以了解人民群眾對某些社會問題的不同反映和感受。然后,用你理論學習的成果,及時地為人們解疑釋惑,將諸多不同的反映引向正確的方面,這就是思想政治的敏銳力,也就是言論的輿論引導作用。
從普遍的現象中深挖出大主題
言論的社會效果,并非完全取決于題材大小。好的言論能以小見大,切口小而開掘深。作者如握一枚小小的探針,以其深入肌理,找出“病因”,針砭時弊,便可一針見血。
上世紀80年代,政府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作風嚴重,常見的現象便是機關下基層“服務”和搞“大檢查”。機關人員下去如何“服務”的呢?首先是讓基層領導丟下手里的工作來接待,安排好吃喝禮品,再東拉西扯談一氣,至于基層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卻一點也幫不上忙。某市級黨報針對此等現象刊登一篇短言論《害怕來服務的》。作者在文章中引用基層領導的話,喊出:“上帝保佑,你可別再來‘服務吧,咱們受不起。”同一報紙,緊跟著又發了另一篇短言論,題為《嘆為蚊蟲辨雄雌》。說的是某衛生檢查團到企業檢查除蠅滅蚊,發現該企業食堂有一只蒼蠅、兩只蚊子。在研究扣分時,檢查人員之間發生爭論:那兩只蚊子,究竟是兩雌、兩雄,還是一雌一雄?意思是,雌蚊能產卵,得多扣分。作者寫道:此舉值得嗎?不錯,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認真二字。而在此類事情上認真到如此地步,豈不是俗話說的“吃飽了撐得難受?”接著,作者筆鋒一轉,直指時弊:“是的,人員多,機構雜,事情少,總得找事兒干,而且要把‘找出的事兒干到令人莫名其妙的程度。”
既然是社會現象,那么人們就會普遍地接觸到。但接觸到了,不一定會去思考或不會往深處思考。言論作者與眾不同的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而要善于從現象中探究根源,揭示本質,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對紛繁社會現象的褒貶抑揚。
有話當要好好說 論事說理皆有情
言論,其實就是在新聞媒體上發言、說話、講道理,它是要面向廣大的讀者、聽眾和視眾的。所以,它不但要有理、有據,亦要有情。理,指言論的論點;據,指支持論點的事實,說理的依據;情,指論事說理的態度和方式,易為人們喜聞樂見,樂于接受。
論點正確,論據充分,是言論寫作成功的基礎,但有基礎不等于就有了整座建筑。言論寫作有兩大忌。一忌態度上的霸氣:以為真理在握,居高臨下,或是胡吹亂捧,或是擺出唯我高明的架勢隨意教訓。二忌方式上的蠻氣:論事說理片面偏執,或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或是只講對與錯,不講對在哪兒,錯在哪兒,有點兒蠻不講理。情,就是在態度上與讀者平等,以商量探討、親切談心的方式去論事說理。比如,在前文提到的獲全國好新聞獎的言論中,作者并未給政府部門扣上“改革阻力”的大帽子加以指責,而是講放了該給企業的權,你還可以從市場的角度去協調,找準自己在深化改革中的位置和任務。
這就叫有話好好說,帶著情感說道理,情理交融地寫言論,宣傳效果自然好多了。
當然,言論中的“情”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心平氣和,正面表達,另一種是尖銳、潑辣、幽默、生動。比如,對不良社會現象,后一種就常見。
上世紀80年代的反腐敗,不像如今揭出的大貪、小貪,動輒貪上幾十上百萬元,常見的是某些機關單位弄虛作假,算計公家。那時某市級黨報上有篇小言論《吃的奇聞》,說是“如今有人吃圖釘、石棉瓦,吃油漆、汽油和辦公紙等等”,在引起讀者好奇心后道出原委:某單位在花費幾千元的發票上,所列名目是上述公費可報銷的物品,而實際購買的是魚、肉、酒之類的食品。這同《嘆為蚊蟲辨雌雄》一樣,都是對不良社會現象的無情諷刺。但“道是無情卻有情”,與讀者一起表達出對假丑惡的恨,正是引導人們對真善美的愛。
(作者單位:沈陽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