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婕
有人說,夫妻是一生的朋友。此話十分貼切。因為“朋友”,又與這樣幾個詞匯相等同——陪伴、幫助、共同成長。那么于記者而言,新聞敏感就是陪伴其在職業道路上前行一生的“朋友”了。沒有了這位“朋友”,記者將無法實現眼光和境界的升華,也就沒有了心血和汗水交融后閃光的職業價值。那么,何為新聞敏感?新聞敏感又從何而來呢?
何為新聞敏感
就像生活中人們離不開朋友一樣,新聞敏感,注定要伴隨記者的整個職業生涯。沒有了新聞敏感,新聞報道也就是失去了生命力。而一名優秀的記者,往往能在復雜的事物中敏銳發現最有價值的事實,能透過表面現象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質,能在看似平淡的事件中及時捕捉到既典型又生動的細節。而這種發現、認識、判斷新聞事實的能力,就是新聞敏感。
往往在新聞實踐中,不同的記者采寫同一題材的新聞事件,寫出來的新聞作品卻不盡相同。究其原因,不外乎記者的敏感程度不同。面對同樣一個事件、共同關注的主題,記者的視覺差異也許很小,而感覺差異卻可以很大,寫出來的新聞作品也就天壤之別了。
因此,新聞敏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
新聞敏感從何而來
新聞實踐就像一位博學、智慧的老人。他教給我們的永遠不是采訪、寫作的技巧,而是一種境界和眼光。我們有什么樣的境界和眼光,就會有什么樣的新聞作品。而這份境界和眼光就是新聞敏感。
從美學的角度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新聞,缺少的是發現新聞的思維。也就是說,記者看見了,聽到了,親歷了,但不等于發現了。許多“好新聞”與沒有新聞敏感的記者擦肩而過。而新聞敏感強的記者,則能從平凡中洞見偉大,從普通中窺見獨特,從沙子中發現真金。其實,有了新聞敏感,生活中處處都是新聞。那么,新聞敏感從何而來呢?
1.新聞敏感來自政治敏感
記者的新聞敏感首先是一種政治敏感。要善于用政治的視角觀察問題,善于發現事物的政治意義。尤其是那些為群眾所關注的重大事件,記者都要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去發現和捕捉。記者站得高了,看得遠了,分辨能力就增強了,就能從一般事實看到未來,透過具體的事件看到其重大的社會意義。這樣,記者才能采寫出一碰就響的好新聞。
短消息《我替將軍看盛會》就是一次新聞敏感與新聞事件的響亮碰撞。2012年11月,記者來到丹東市第二社會福利院,采訪“現代社會養老觀念”的話題。當天,正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日子。當記者走進一位老人的房間時,看見他把耳朵緊緊貼在電視機音箱旁,聽大會直播。那一幕讓記者敏感地意識到,老人的身上或許有著非同尋常的故事。記者立即將攝像機對準老人,并沒有打擾他停下來聊記者初定的話題。而是默默地將他攥緊的雙手、堅定的目光,他想聽清楚每一個字的努力,拍攝了下來。當大會有掌聲時,老人也跟著大聲地鼓掌,淚流滿面。這些細節都被記者默默地拍攝下來。
直播結束后記者得知,老人名叫韓瑞芳,今年84歲。18歲那年當上了陳賡將軍的警衛員。從此,他跟隨陳賡將軍奔云南、去越南、到丹東、赴朝鮮,轉戰南北。多年來,收看黨代會直播已經成為和平年代里韓瑞芳最為看重的事情。雖然年歲大了需要輪椅輔助才能久坐,但韓瑞芳依然穿戴整齊,將他視如珍寶的毛主席像章和一枚解放獎章別在胸前。韓瑞芳說:“我一定要聽仔細了,因為我是在為陳賡將軍聽,在為那些犧牲的戰友們聽?!?/p>
當這段生動真摯的同期聲,被完整地拍錄下來之后,一篇并不在采訪計劃當中的新聞報道,在記者的頭腦中構架完成。就這樣,《我替將軍看盛會》成為當天《丹東新聞》圍繞黨代會召開的主題報道中,唯一一篇計劃之外的新聞。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
新聞敏感就這樣,讓記者發現了好新聞、活新聞。
2.新聞敏感來自社會生活
記者既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更是社會生活的主人翁。新聞敏感看似發生在一瞬間,但這種思想火花的出現,往往來自一個記者多年來于社會生活中的新聞實踐。也就是說,要想寫出好新聞,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在社會生活中吸取的經驗越豐富,培養出來的新聞敏感就越強。
新聞評論《房交會后的思考》,就產生于一個記者、更是一個社會生活主人翁的思辨。每年,丹東市都會舉辦房交會。泛泛的報道通常會在參展商數量、市民參與度、成交數字等可以量化出成果的方面做文章。然而采訪中,記者從市民的三言兩語里卻聽出了大問題。有的市民說,現場音樂聲太大,一家一個曲,亂哄哄的,讓人無法現場作決定,而只有現場購房才能享受優惠政策。還有市民說,房交會設立了二手房便民交易區,房屋買賣信息可以直接貼到展板上,可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卻無從考量。
這些話,就像挖開了冰山一角。記者迅速形成采訪思路,直擊百姓滿意度,嘮出來的問題遠不止這兩點。記者一改錦上添花式的報道積習,找出了夸張的形式和縮水的內涵之間的反差,大膽提出“樓市信息要真而不能摻水”和“老百姓會買什么賬”等尖銳問題,道出了衡量一屆房交會是否成功的標準應當是市民的滿意度而非市民參與度的道理。
近年來新聞戰線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落實“三貼近”,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和培養新聞敏感的必然舉措。浮于表面的采訪,記者只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而深入生活的采訪,記者才是社會生活的主人翁。
3.新聞敏感來自思想積累
從某種意義講,新聞敏感的培養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長期積累,偶然得之。記者要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平時在頭腦中要裝問題,勤思考。思考得越深入、越透徹,越能激發記者的新聞敏感。
一天,記者接到一位市民的求助電話說,樓上暖氣漏水,他家成了水簾洞,希望通過我們的節目找到樓上鄰居。可當記者詢問樓上住戶信息時,這位市民卻一問三不知??此撇黄鹧鄣男∈?,其中隱藏著大新聞。就看記者有沒有這樣的功力了。這個功力就是從尋常中發現不尋常的新聞敏感。
為什么樓上樓下住著,卻不知道對方的任何信息?早些年的“遠親不如近鄰”如今為何變冷了?之前記者也采訪過不少鄰里鬧矛盾的事,有的是為著好心給鄰居家小孩衣服,人家卻不敢要,有的是為著打聽室內溫度,人家卻愣是不給開門,讓隔門對話,等等。這些事情是不是有著某種關聯,或者說能夠反映出某種共性問題呢?當記者幫助這位市民找到樓上鄰居,解決了漏水難題后,又帶上這些問題在多個小區展開調查采訪,形成系列報道《由樓上漏水說開去》,揭示出,如今鄰里間矛盾多溫情少關系淡的根源,并不在于高樓大廈、封閉小區的建筑格局,而在于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信任危機。報道拋現象,抓本質,重解決。記者還專門采訪了某些小區在積極改善鄰里關系、構建新型和諧鄰里所進行的探索和嘗試,這也為存在“一墻之隔不來往,對門相見不相識”通病的其他小區,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
有人說,夫妻是一生的朋友。此話十分貼切。因為“朋友”,又與這樣幾個詞匯相等同——陪伴、幫助、共同成長。那么于記者而言,新聞敏感就是陪伴其在職業道路上前行一生的“朋友”了。沒有了這位“朋友”,記者將無法實現眼光和境界的升華,也就沒有了心血和汗水交融后閃光的職業價值。那么,何為新聞敏感?新聞敏感又從何而來呢?
何為新聞敏感
就像生活中人們離不開朋友一樣,新聞敏感,注定要伴隨記者的整個職業生涯。沒有了新聞敏感,新聞報道也就是失去了生命力。而一名優秀的記者,往往能在復雜的事物中敏銳發現最有價值的事實,能透過表面現象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質,能在看似平淡的事件中及時捕捉到既典型又生動的細節。而這種發現、認識、判斷新聞事實的能力,就是新聞敏感。
往往在新聞實踐中,不同的記者采寫同一題材的新聞事件,寫出來的新聞作品卻不盡相同。究其原因,不外乎記者的敏感程度不同。面對同樣一個事件、共同關注的主題,記者的視覺差異也許很小,而感覺差異卻可以很大,寫出來的新聞作品也就天壤之別了。
因此,新聞敏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
新聞敏感從何而來
新聞實踐就像一位博學、智慧的老人。他教給我們的永遠不是采訪、寫作的技巧,而是一種境界和眼光。我們有什么樣的境界和眼光,就會有什么樣的新聞作品。而這份境界和眼光就是新聞敏感。
從美學的角度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也不缺少新聞,缺少的是發現新聞的思維。也就是說,記者看見了,聽到了,親歷了,但不等于發現了。許多“好新聞”與沒有新聞敏感的記者擦肩而過。而新聞敏感強的記者,則能從平凡中洞見偉大,從普通中窺見獨特,從沙子中發現真金。其實,有了新聞敏感,生活中處處都是新聞。那么,新聞敏感從何而來呢?
1.新聞敏感來自政治敏感
記者的新聞敏感首先是一種政治敏感。要善于用政治的視角觀察問題,善于發現事物的政治意義。尤其是那些為群眾所關注的重大事件,記者都要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去發現和捕捉。記者站得高了,看得遠了,分辨能力就增強了,就能從一般事實看到未來,透過具體的事件看到其重大的社會意義。這樣,記者才能采寫出一碰就響的好新聞。
短消息《我替將軍看盛會》就是一次新聞敏感與新聞事件的響亮碰撞。2012年11月,記者來到丹東市第二社會福利院,采訪“現代社會養老觀念”的話題。當天,正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日子。當記者走進一位老人的房間時,看見他把耳朵緊緊貼在電視機音箱旁,聽大會直播。那一幕讓記者敏感地意識到,老人的身上或許有著非同尋常的故事。記者立即將攝像機對準老人,并沒有打擾他停下來聊記者初定的話題。而是默默地將他攥緊的雙手、堅定的目光,他想聽清楚每一個字的努力,拍攝了下來。當大會有掌聲時,老人也跟著大聲地鼓掌,淚流滿面。這些細節都被記者默默地拍攝下來。
直播結束后記者得知,老人名叫韓瑞芳,今年84歲。18歲那年當上了陳賡將軍的警衛員。從此,他跟隨陳賡將軍奔云南、去越南、到丹東、赴朝鮮,轉戰南北。多年來,收看黨代會直播已經成為和平年代里韓瑞芳最為看重的事情。雖然年歲大了需要輪椅輔助才能久坐,但韓瑞芳依然穿戴整齊,將他視如珍寶的毛主席像章和一枚解放獎章別在胸前。韓瑞芳說:“我一定要聽仔細了,因為我是在為陳賡將軍聽,在為那些犧牲的戰友們聽。”
當這段生動真摯的同期聲,被完整地拍錄下來之后,一篇并不在采訪計劃當中的新聞報道,在記者的頭腦中構架完成。就這樣,《我替將軍看盛會》成為當天《丹東新聞》圍繞黨代會召開的主題報道中,唯一一篇計劃之外的新聞。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
新聞敏感就這樣,讓記者發現了好新聞、活新聞。
2.新聞敏感來自社會生活
記者既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更是社會生活的主人翁。新聞敏感看似發生在一瞬間,但這種思想火花的出現,往往來自一個記者多年來于社會生活中的新聞實踐。也就是說,要想寫出好新聞,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在社會生活中吸取的經驗越豐富,培養出來的新聞敏感就越強。
新聞評論《房交會后的思考》,就產生于一個記者、更是一個社會生活主人翁的思辨。每年,丹東市都會舉辦房交會。泛泛的報道通常會在參展商數量、市民參與度、成交數字等可以量化出成果的方面做文章。然而采訪中,記者從市民的三言兩語里卻聽出了大問題。有的市民說,現場音樂聲太大,一家一個曲,亂哄哄的,讓人無法現場作決定,而只有現場購房才能享受優惠政策。還有市民說,房交會設立了二手房便民交易區,房屋買賣信息可以直接貼到展板上,可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卻無從考量。
這些話,就像挖開了冰山一角。記者迅速形成采訪思路,直擊百姓滿意度,嘮出來的問題遠不止這兩點。記者一改錦上添花式的報道積習,找出了夸張的形式和縮水的內涵之間的反差,大膽提出“樓市信息要真而不能摻水”和“老百姓會買什么賬”等尖銳問題,道出了衡量一屆房交會是否成功的標準應當是市民的滿意度而非市民參與度的道理。
近年來新聞戰線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落實“三貼近”,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和培養新聞敏感的必然舉措。浮于表面的采訪,記者只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而深入生活的采訪,記者才是社會生活的主人翁。
3.新聞敏感來自思想積累
從某種意義講,新聞敏感的培養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長期積累,偶然得之。記者要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平時在頭腦中要裝問題,勤思考。思考得越深入、越透徹,越能激發記者的新聞敏感。
一天,記者接到一位市民的求助電話說,樓上暖氣漏水,他家成了水簾洞,希望通過我們的節目找到樓上鄰居??僧斢浾咴儐枠巧献粜畔r,這位市民卻一問三不知。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中隱藏著大新聞。就看記者有沒有這樣的功力了。這個功力就是從尋常中發現不尋常的新聞敏感。
為什么樓上樓下住著,卻不知道對方的任何信息?早些年的“遠親不如近鄰”如今為何變冷了?之前記者也采訪過不少鄰里鬧矛盾的事,有的是為著好心給鄰居家小孩衣服,人家卻不敢要,有的是為著打聽室內溫度,人家卻愣是不給開門,讓隔門對話,等等。這些事情是不是有著某種關聯,或者說能夠反映出某種共性問題呢?當記者幫助這位市民找到樓上鄰居,解決了漏水難題后,又帶上這些問題在多個小區展開調查采訪,形成系列報道《由樓上漏水說開去》,揭示出,如今鄰里間矛盾多溫情少關系淡的根源,并不在于高樓大廈、封閉小區的建筑格局,而在于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信任危機。報道拋現象,抓本質,重解決。記者還專門采訪了某些小區在積極改善鄰里關系、構建新型和諧鄰里所進行的探索和嘗試,這也為存在“一墻之隔不來往,對門相見不相識”通病的其他小區,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