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健芬
摘 要 組織培養作為無性系培育繁殖的重要方式,具有縮短育種時間,節省母本資源、子體抗性強等明顯優勢,因此對油茶進行無性系組培對于提高油茶育種質量以及種質資源的普及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基于此,從油茶芽和愈傷組織誘導試驗的角度探討了油茶無性系組織培養的相關問題,為保存油茶種質資源的優良性狀并實現大范圍的推廣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 油茶;組織培養;繁育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1-0-2
油茶是我國的南方分布較為廣泛的木本油料樹種,我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油茶種質基礎以及珍稀的育種資源,由于其豐富的食用價值和實用價值,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地區栽種的范圍極為廣泛。我國幅員遼闊,人口數量基數比較大,每年會消耗掉大量的食用油,而由于作物栽種面積的局限性不能實現草本油料作物的大量生產,而油茶作為我國特有的油料樹種則是對油料資源的有力補充。茶油是最為天然的優質食用油之一,并且含有豐富的對人體健康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有效的降低血壓和血脂。油茶的其他部位在工業和醫藥領域也得以廣泛的應用[1]。
1 油茶組培的重要意義
在油茶種質資源培育的實踐中發現,用傳統的靠種子栽植的方法所繁育的后代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的比較大,個體生長情況差異化明顯,然而如果通過無性系組織培養方法進行種質資源的培育,能夠最大可能的保留住母本的優良形狀,還能避免培育子代個體差異化的問題,保證品種質量,實現油茶的產量的高質高效。
研究油茶的無性系組織培育技術,并形成系統化的組織、細胞培養流程,有利于對油茶下一步的細胞培育以及形態構成等理論研究提供基礎理論支持,也有利于推廣利用先進科學手段提高優質種苗的快繁技術,提高育種的效率和質量。但在油茶無性系組培過程中,由于培育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成活率變動的程度比較大,加上在生長過程中極易受到病害蟲害的侵害而長勢不良,這都阻礙了無性系組培技術的應用推廣[2]。因此,要加快對油茶無性系組培技術的深入研究,建立成體系化的培育模式,實現高質高量的無性系油茶苗木培育。
2 油茶無性系組培實驗—不同品種油茶外植體對比實驗
2.1 試驗材料的來源
試驗所選取的材料分別選擇了來自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桐山油茶優良無性系示范園的3年生優良無性系品種“岑軟2號”“岑軟3號”“桂軟11號”,選擇其中新長出的枝條以及發育的種子,以及1年生來自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機苗圃的品種‘岑軟3號扦插新抽嫩芽。
2.2 對比實驗過程
2.2.1 不同品種愈傷組織生長情況對比試驗
油茶的各個品種之間或者同一品種的不同屬之間在生理特性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就導致了它們在無性系組培上的方法及實驗難度方面都存在較大的不同。首先將選取的三個不同油茶品種截取相同的部位作為外植體材料放入相同的培養基MS +6-BA2.0 mg/L+NAA0.2 mg中,并放置到相同的培育環境,保證光照和溫度的統一性,在此基礎上進行連續試驗,根據統計數據觀測這三個品種在成芽及愈傷組織的形成情況[3]。
實驗結果顯示,三個不同品種“岑軟2號”“岑軟3號”“桂軟11號”在經過連續性的繼代培養后,選取誘導系數最高值作為比較值,發現前兩者芽率分化速度較快,并且新發出的芽粗壯結實,早期并能觀察到愈傷組織形成,色澤均勻呈鮮綠色,沒有被感染的異樣情況。而“桂軟11號”的芽卻則相對凌弱,愈傷組織出現較晚且質地不夠緊實。因此可知,來自不同品種的外植體材料在芽的誘導率及愈傷組織形成方面都有所不同。
2.2.2 同一品種同一生長時期不同部位對比試驗
選擇同一品種的外植體材料,分別截取其不同部位進行組織培養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在此次研究中選取“岑軟3號”為外植體材料,分別采集它的3年生未木質化的嫩芽和1年生嫁接新生嫩芽的側芽(帶莖段)和頂芽作為對比性的實驗材料,實驗結果顯示,對于相同品種的不同生長時期帶莖段的芽作為外植體的組織培養的培育效果,無論在誘導率還是在愈傷組織形成方面都遠遠高于頂芽,這將會對下個階段的分化和增殖培育起到積極的作用。并且頂芽的組織培養過程中出現褐化和污染的比例偏高,很多頂芽外植體沒有進行任何的生長,基本是作廢處理[4]。
2.2.3 同一油茶品種不同生長時期的外植體材料組織培養對比試驗
選取“岑軟3號”相同部位不同生長時期的外植體進行對比實驗,分別選擇了3年生和1年生的未木質化新生嫩芽及半木質化嫩芽各一組進行對比實驗。
根據表1數據顯示,1年生嫁接苗未木質化嫩芽的誘導成功率高達72%,并且它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卻是最低的,分別為13%和15%,表現在芽分化的速度快并且數量多,愈傷組織質地比較好并且均勻成嫩綠色,這都證明了培育是比較成功的。而3年生未木質化的新生嫩芽的誘導存活率為66%,居第二位,整體質量也比較好,相比第一的1年生嫁接苗未木質化嫩芽成活率下降了6%,并且污染率要相對較高,到達了22%。然而3年生半木質化新生嫩芽和1年生嫁接苗半木質化嫩芽作為外植體培養時,誘導率和形成愈傷組織的質地都欠佳,存活率的概率有明顯的下降,分別只有44%和45%,并且相對的污染率和褐化率也大幅提升,此時,芽分化的速度較慢,且纖細柔弱,愈傷組織出現晚且質地疏松,顏色呈黃綠色。由此可知,在外植體選擇的時期來說,選擇尚未木質化的芽的實驗效果是最好的。在實際對油茶新生嫩芽采摘過程中,由于多年生的新生嫩芽更容易獲取,可以保證提供足夠的材料,是外植體材料的最佳選擇對象。
3 實驗結果分析
對油茶進行無性系組織培養過程中要考慮到多種因素和制約調節,要根據不同的外植體情況加以分析,包括對不同品種間、相同品種不同部位間、相同部位不同時期間的組織培養結果都會有所不同,根據實驗結果分析,要盡量選擇帶莖的芽作為外植體能夠更好的形成芽和愈傷組織;木質化程度不同的外植體材料要盡量選擇未發生木質化的新生嫩芽,在芽的誘導率和愈傷組織的形成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并且受到褐化及污染的幾率也比較小。
由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油茶無性系組織培養體系,對影響芽及愈傷組織形成的因素還沒有得出全面的結論,但是可以明確的是需要利用更加多樣化的和多種時期的外植體材料進行一一的對比實驗,找到最為有效的促進芽分化和愈傷組織形成的組織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李建安,張日清,石明旺,等.油茶兩物種花藥培養愈傷組織誘導試驗[J].經濟林研究,2003,21(3):36一38
[2]陳清風,張應中,丁曉綱,等.油茶無性繁殖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林業科技,2011,27(6):74-78
[3]彭立群,田子珩,張俊琦.植物組培中污染發生原因及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林業科技,2012,28(2):82-86
[4]徐德兵,郎南軍,李甜江.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篩選優株表型研究[J].貴州林業科技,2013(1).
(責任編輯:趙中正)
摘 要 組織培養作為無性系培育繁殖的重要方式,具有縮短育種時間,節省母本資源、子體抗性強等明顯優勢,因此對油茶進行無性系組培對于提高油茶育種質量以及種質資源的普及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基于此,從油茶芽和愈傷組織誘導試驗的角度探討了油茶無性系組織培養的相關問題,為保存油茶種質資源的優良性狀并實現大范圍的推廣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 油茶;組織培養;繁育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1-0-2
油茶是我國的南方分布較為廣泛的木本油料樹種,我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油茶種質基礎以及珍稀的育種資源,由于其豐富的食用價值和實用價值,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地區栽種的范圍極為廣泛。我國幅員遼闊,人口數量基數比較大,每年會消耗掉大量的食用油,而由于作物栽種面積的局限性不能實現草本油料作物的大量生產,而油茶作為我國特有的油料樹種則是對油料資源的有力補充。茶油是最為天然的優質食用油之一,并且含有豐富的對人體健康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有效的降低血壓和血脂。油茶的其他部位在工業和醫藥領域也得以廣泛的應用[1]。
1 油茶組培的重要意義
在油茶種質資源培育的實踐中發現,用傳統的靠種子栽植的方法所繁育的后代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的比較大,個體生長情況差異化明顯,然而如果通過無性系組織培養方法進行種質資源的培育,能夠最大可能的保留住母本的優良形狀,還能避免培育子代個體差異化的問題,保證品種質量,實現油茶的產量的高質高效。
研究油茶的無性系組織培育技術,并形成系統化的組織、細胞培養流程,有利于對油茶下一步的細胞培育以及形態構成等理論研究提供基礎理論支持,也有利于推廣利用先進科學手段提高優質種苗的快繁技術,提高育種的效率和質量。但在油茶無性系組培過程中,由于培育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成活率變動的程度比較大,加上在生長過程中極易受到病害蟲害的侵害而長勢不良,這都阻礙了無性系組培技術的應用推廣[2]。因此,要加快對油茶無性系組培技術的深入研究,建立成體系化的培育模式,實現高質高量的無性系油茶苗木培育。
2 油茶無性系組培實驗—不同品種油茶外植體對比實驗
2.1 試驗材料的來源
試驗所選取的材料分別選擇了來自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桐山油茶優良無性系示范園的3年生優良無性系品種“岑軟2號”“岑軟3號”“桂軟11號”,選擇其中新長出的枝條以及發育的種子,以及1年生來自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機苗圃的品種‘岑軟3號扦插新抽嫩芽。
2.2 對比實驗過程
2.2.1 不同品種愈傷組織生長情況對比試驗
油茶的各個品種之間或者同一品種的不同屬之間在生理特性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就導致了它們在無性系組培上的方法及實驗難度方面都存在較大的不同。首先將選取的三個不同油茶品種截取相同的部位作為外植體材料放入相同的培養基MS +6-BA2.0 mg/L+NAA0.2 mg中,并放置到相同的培育環境,保證光照和溫度的統一性,在此基礎上進行連續試驗,根據統計數據觀測這三個品種在成芽及愈傷組織的形成情況[3]。
實驗結果顯示,三個不同品種“岑軟2號”“岑軟3號”“桂軟11號”在經過連續性的繼代培養后,選取誘導系數最高值作為比較值,發現前兩者芽率分化速度較快,并且新發出的芽粗壯結實,早期并能觀察到愈傷組織形成,色澤均勻呈鮮綠色,沒有被感染的異樣情況。而“桂軟11號”的芽卻則相對凌弱,愈傷組織出現較晚且質地不夠緊實。因此可知,來自不同品種的外植體材料在芽的誘導率及愈傷組織形成方面都有所不同。
2.2.2 同一品種同一生長時期不同部位對比試驗
選擇同一品種的外植體材料,分別截取其不同部位進行組織培養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在此次研究中選取“岑軟3號”為外植體材料,分別采集它的3年生未木質化的嫩芽和1年生嫁接新生嫩芽的側芽(帶莖段)和頂芽作為對比性的實驗材料,實驗結果顯示,對于相同品種的不同生長時期帶莖段的芽作為外植體的組織培養的培育效果,無論在誘導率還是在愈傷組織形成方面都遠遠高于頂芽,這將會對下個階段的分化和增殖培育起到積極的作用。并且頂芽的組織培養過程中出現褐化和污染的比例偏高,很多頂芽外植體沒有進行任何的生長,基本是作廢處理[4]。
2.2.3 同一油茶品種不同生長時期的外植體材料組織培養對比試驗
選取“岑軟3號”相同部位不同生長時期的外植體進行對比實驗,分別選擇了3年生和1年生的未木質化新生嫩芽及半木質化嫩芽各一組進行對比實驗。
根據表1數據顯示,1年生嫁接苗未木質化嫩芽的誘導成功率高達72%,并且它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卻是最低的,分別為13%和15%,表現在芽分化的速度快并且數量多,愈傷組織質地比較好并且均勻成嫩綠色,這都證明了培育是比較成功的。而3年生未木質化的新生嫩芽的誘導存活率為66%,居第二位,整體質量也比較好,相比第一的1年生嫁接苗未木質化嫩芽成活率下降了6%,并且污染率要相對較高,到達了22%。然而3年生半木質化新生嫩芽和1年生嫁接苗半木質化嫩芽作為外植體培養時,誘導率和形成愈傷組織的質地都欠佳,存活率的概率有明顯的下降,分別只有44%和45%,并且相對的污染率和褐化率也大幅提升,此時,芽分化的速度較慢,且纖細柔弱,愈傷組織出現晚且質地疏松,顏色呈黃綠色。由此可知,在外植體選擇的時期來說,選擇尚未木質化的芽的實驗效果是最好的。在實際對油茶新生嫩芽采摘過程中,由于多年生的新生嫩芽更容易獲取,可以保證提供足夠的材料,是外植體材料的最佳選擇對象。
3 實驗結果分析
對油茶進行無性系組織培養過程中要考慮到多種因素和制約調節,要根據不同的外植體情況加以分析,包括對不同品種間、相同品種不同部位間、相同部位不同時期間的組織培養結果都會有所不同,根據實驗結果分析,要盡量選擇帶莖的芽作為外植體能夠更好的形成芽和愈傷組織;木質化程度不同的外植體材料要盡量選擇未發生木質化的新生嫩芽,在芽的誘導率和愈傷組織的形成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并且受到褐化及污染的幾率也比較小。
由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油茶無性系組織培養體系,對影響芽及愈傷組織形成的因素還沒有得出全面的結論,但是可以明確的是需要利用更加多樣化的和多種時期的外植體材料進行一一的對比實驗,找到最為有效的促進芽分化和愈傷組織形成的組織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李建安,張日清,石明旺,等.油茶兩物種花藥培養愈傷組織誘導試驗[J].經濟林研究,2003,21(3):36一38
[2]陳清風,張應中,丁曉綱,等.油茶無性繁殖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林業科技,2011,27(6):74-78
[3]彭立群,田子珩,張俊琦.植物組培中污染發生原因及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林業科技,2012,28(2):82-86
[4]徐德兵,郎南軍,李甜江.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篩選優株表型研究[J].貴州林業科技,2013(1).
(責任編輯:趙中正)
摘 要 組織培養作為無性系培育繁殖的重要方式,具有縮短育種時間,節省母本資源、子體抗性強等明顯優勢,因此對油茶進行無性系組培對于提高油茶育種質量以及種質資源的普及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基于此,從油茶芽和愈傷組織誘導試驗的角度探討了油茶無性系組織培養的相關問題,為保存油茶種質資源的優良性狀并實現大范圍的推廣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 油茶;組織培養;繁育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1-0-2
油茶是我國的南方分布較為廣泛的木本油料樹種,我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油茶種質基礎以及珍稀的育種資源,由于其豐富的食用價值和實用價值,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地區栽種的范圍極為廣泛。我國幅員遼闊,人口數量基數比較大,每年會消耗掉大量的食用油,而由于作物栽種面積的局限性不能實現草本油料作物的大量生產,而油茶作為我國特有的油料樹種則是對油料資源的有力補充。茶油是最為天然的優質食用油之一,并且含有豐富的對人體健康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有效的降低血壓和血脂。油茶的其他部位在工業和醫藥領域也得以廣泛的應用[1]。
1 油茶組培的重要意義
在油茶種質資源培育的實踐中發現,用傳統的靠種子栽植的方法所繁育的后代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的比較大,個體生長情況差異化明顯,然而如果通過無性系組織培養方法進行種質資源的培育,能夠最大可能的保留住母本的優良形狀,還能避免培育子代個體差異化的問題,保證品種質量,實現油茶的產量的高質高效。
研究油茶的無性系組織培育技術,并形成系統化的組織、細胞培養流程,有利于對油茶下一步的細胞培育以及形態構成等理論研究提供基礎理論支持,也有利于推廣利用先進科學手段提高優質種苗的快繁技術,提高育種的效率和質量。但在油茶無性系組培過程中,由于培育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成活率變動的程度比較大,加上在生長過程中極易受到病害蟲害的侵害而長勢不良,這都阻礙了無性系組培技術的應用推廣[2]。因此,要加快對油茶無性系組培技術的深入研究,建立成體系化的培育模式,實現高質高量的無性系油茶苗木培育。
2 油茶無性系組培實驗—不同品種油茶外植體對比實驗
2.1 試驗材料的來源
試驗所選取的材料分別選擇了來自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桐山油茶優良無性系示范園的3年生優良無性系品種“岑軟2號”“岑軟3號”“桂軟11號”,選擇其中新長出的枝條以及發育的種子,以及1年生來自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機苗圃的品種‘岑軟3號扦插新抽嫩芽。
2.2 對比實驗過程
2.2.1 不同品種愈傷組織生長情況對比試驗
油茶的各個品種之間或者同一品種的不同屬之間在生理特性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就導致了它們在無性系組培上的方法及實驗難度方面都存在較大的不同。首先將選取的三個不同油茶品種截取相同的部位作為外植體材料放入相同的培養基MS +6-BA2.0 mg/L+NAA0.2 mg中,并放置到相同的培育環境,保證光照和溫度的統一性,在此基礎上進行連續試驗,根據統計數據觀測這三個品種在成芽及愈傷組織的形成情況[3]。
實驗結果顯示,三個不同品種“岑軟2號”“岑軟3號”“桂軟11號”在經過連續性的繼代培養后,選取誘導系數最高值作為比較值,發現前兩者芽率分化速度較快,并且新發出的芽粗壯結實,早期并能觀察到愈傷組織形成,色澤均勻呈鮮綠色,沒有被感染的異樣情況。而“桂軟11號”的芽卻則相對凌弱,愈傷組織出現較晚且質地不夠緊實。因此可知,來自不同品種的外植體材料在芽的誘導率及愈傷組織形成方面都有所不同。
2.2.2 同一品種同一生長時期不同部位對比試驗
選擇同一品種的外植體材料,分別截取其不同部位進行組織培養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在此次研究中選取“岑軟3號”為外植體材料,分別采集它的3年生未木質化的嫩芽和1年生嫁接新生嫩芽的側芽(帶莖段)和頂芽作為對比性的實驗材料,實驗結果顯示,對于相同品種的不同生長時期帶莖段的芽作為外植體的組織培養的培育效果,無論在誘導率還是在愈傷組織形成方面都遠遠高于頂芽,這將會對下個階段的分化和增殖培育起到積極的作用。并且頂芽的組織培養過程中出現褐化和污染的比例偏高,很多頂芽外植體沒有進行任何的生長,基本是作廢處理[4]。
2.2.3 同一油茶品種不同生長時期的外植體材料組織培養對比試驗
選取“岑軟3號”相同部位不同生長時期的外植體進行對比實驗,分別選擇了3年生和1年生的未木質化新生嫩芽及半木質化嫩芽各一組進行對比實驗。
根據表1數據顯示,1年生嫁接苗未木質化嫩芽的誘導成功率高達72%,并且它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卻是最低的,分別為13%和15%,表現在芽分化的速度快并且數量多,愈傷組織質地比較好并且均勻成嫩綠色,這都證明了培育是比較成功的。而3年生未木質化的新生嫩芽的誘導存活率為66%,居第二位,整體質量也比較好,相比第一的1年生嫁接苗未木質化嫩芽成活率下降了6%,并且污染率要相對較高,到達了22%。然而3年生半木質化新生嫩芽和1年生嫁接苗半木質化嫩芽作為外植體培養時,誘導率和形成愈傷組織的質地都欠佳,存活率的概率有明顯的下降,分別只有44%和45%,并且相對的污染率和褐化率也大幅提升,此時,芽分化的速度較慢,且纖細柔弱,愈傷組織出現晚且質地疏松,顏色呈黃綠色。由此可知,在外植體選擇的時期來說,選擇尚未木質化的芽的實驗效果是最好的。在實際對油茶新生嫩芽采摘過程中,由于多年生的新生嫩芽更容易獲取,可以保證提供足夠的材料,是外植體材料的最佳選擇對象。
3 實驗結果分析
對油茶進行無性系組織培養過程中要考慮到多種因素和制約調節,要根據不同的外植體情況加以分析,包括對不同品種間、相同品種不同部位間、相同部位不同時期間的組織培養結果都會有所不同,根據實驗結果分析,要盡量選擇帶莖的芽作為外植體能夠更好的形成芽和愈傷組織;木質化程度不同的外植體材料要盡量選擇未發生木質化的新生嫩芽,在芽的誘導率和愈傷組織的形成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并且受到褐化及污染的幾率也比較小。
由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油茶無性系組織培養體系,對影響芽及愈傷組織形成的因素還沒有得出全面的結論,但是可以明確的是需要利用更加多樣化的和多種時期的外植體材料進行一一的對比實驗,找到最為有效的促進芽分化和愈傷組織形成的組織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李建安,張日清,石明旺,等.油茶兩物種花藥培養愈傷組織誘導試驗[J].經濟林研究,2003,21(3):36一38
[2]陳清風,張應中,丁曉綱,等.油茶無性繁殖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林業科技,2011,27(6):74-78
[3]彭立群,田子珩,張俊琦.植物組培中污染發生原因及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林業科技,2012,28(2):82-86
[4]徐德兵,郎南軍,李甜江.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篩選優株表型研究[J].貴州林業科技,2013(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