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謝立黎
摘要:以往受數據和分析方法的限制,研究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現狀和變化存在兩點不足:一是以60歲作為起點不利于掌握主要生活來源變化的所有轉折點,二是現有研究無法回答同一批老年人隨年齡增大生活來源變化的情況。本研究利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以45歲為年齡起點揭示從中年到老年主要生活來源變化的重要轉折點。并結合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采用隊列分析方法分析2000年隊列的老年人生活來源在10年間的變化。分析顯示:受退休制度影響,我國老年人口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的比例都呈現出階梯狀變化趨勢;60~69歲是重要轉變時期,城鎮老年人依靠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生活的排位在60歲交換形成“剪刀型”分布,農村老年人依靠勞動收入和家庭供養的排位在68歲交換形成“沙漏型”分布,75歲以后逐漸保持穩定;隨著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老年人自養能力有所增強。研究說明老年人的收入來源結構不僅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經濟狀況,還可以體現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關鍵詞: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隊列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6-0003-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01
Chinese Elderlys Main Economic Resource and Cohort Change
DU Peng, XIE Lili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data and analyzing method, previous studies of elderlys main economic resource are insufficient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first, when does transition begin before 60? Second, how does the economic resource change as the 2000 cohort of elderly growing older? This study uses the 6th census data to demonstrate the transitional trend of economic resource by analyzing data from the age of 45. Moreover, trace the 2000 cohort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main economic resource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elderly rely on pensions experienced a ladderlike transition; 2) 60 to 69 was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change and gradually became stable after 75. In urban area, the rank of labor income and pension switched at 60 forming “scissorlike” distribution, while in rural area, the rank of labor income exchanged with family support forming “sandglasslike” distribution; 3) the older people had better selfsupport capabil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older people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ir financial situation, but also embody the national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older people; main economic resource; cohort study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從1994年開始關注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變動情況,現有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運用橫截面數據比較老年群體內部的主要生活來源差異。如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1~3]、低齡老年人和高齡老年人的差異等[4~5];二是運用不同時期的數據比較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變化。不同學者們利用1994年、2000年和2010年的全國調查數據分析[6~8],發現老年人對子女供養的依賴性在逐步減弱,主要生活來源的結構從單一來源轉變為三大支柱,且主要依靠子女供養、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在隨著時間發生改變。
盡管現有研究已經勾勒出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大致結構,但或因為數據,或因為分析方法的限制,兩類研究在分析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在利用橫截面數據開展的研究中,大多采用60歲作為分析起點,這對于分析進入老年期后主要生活來源的狀況固然沒有問題,但卻不能呈現出一些重要的轉折點。例如,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近一半(47%)的60歲城鎮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是離退休金,但是以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比例具體是從何時開始低于離退休金的我們不得而知,而兩者的交叉點對于研究提前退休現象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又例如城鎮女性在60歲時依靠勞動收入的比例已經遠低于家庭供養和離退休金,僅為18.4%,其主要生活來源的結構轉變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這就需要將現有的分析年齡往前推移,并且采用單歲組進行分析,而現有研究并沒有做到這么細致。
另一方面,在分析主要生活來源的變化時,已有研究是將不同時期的相同年齡組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更多體現的是老年人內部代際更替帶來的變化。例如,由于新進入60歲的老年人在早期的受教育程度、職業、社會經濟地位比10年前60歲的老年人有所改善,使得依靠離退休金和勞動收入的比例有了明顯提高。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一批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否會發生變化?例如,2000年60歲的老年人活到2010年70歲時,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否保持不變?依靠子女供養的比例是否會提高?現有的研究并不能回答這些問題。
針對上述發現的兩點不足,在本研究中,筆者將利用2000年和2010年的普查數據,以45歲作為起始年齡,采用單歲組分析不同性別和城鄉之間主要生活來源的差異,以期呈現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結構的整體趨勢和轉折點。此外,運用隊列分析方法,將從2000年活到2010年的老年人視為一個隊列,分析該隊列老年人10年間主要生活來源的變化情況。
二、數據與定義
本文使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以45歲為分析起點。在2010年的調查中,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分為勞動收入、離退休金養老金、失業保險金、最低生活保障、財產性收入、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和其他,為了便于分析,本文將失業保險金、財產性收入和其他歸為一類,最終劃分為勞動收入、離退休金養老金、家庭供養、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五大類。
2000年的調查中規定“未工作者主要生活來源”問題一共有6個答案選擇,分別為退休金、基本生活費、家庭其他成員供養、財產性收入、保險和其他。為了跟2010年進行對比,將基本生活費歸為最低生活保障,財產性收入、保險和其他都歸為其他。需要注意的是,在2000年的調查中只針對沒有工作的老年人調查主要生活來源,而本文考慮的是全部老年人的生活來源,因此只能將勞動收入作為仍在就業的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這一推論雖然不是直接調查主要生活來源的結果,但從各方面的數據分析看,還是比較接近實際的情況[9]。
三、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現狀
1.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總體情況
從總體情況來看,60歲及以上老年群體的主要生活來源仍然由家庭供養(40.7%)、勞動收入(29.1%)和離退休金養老金(24.1%)組成,以這三種形式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93.9%。雖然2010年我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仍然集中在家庭供養、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這三大支柱上,與2000年的普查結果相同。但與10年前相比,各部分所占比例出現了明顯變化。依靠家庭供養和勞動收入的老年人比例與2000年相比均降低了3個百分點,而值得注意的是,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的老年人比例比2000年的19.6%增加了4.51個百分點。此外,依靠最低收入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從2000年的1.6%增長到3.9%,提高了一倍多,成為各種主要生活來源中變化最大的一類[10]。
圖12000年和2010年分年齡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
數據來源:第五次、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
從分年齡的情況來看,不同年齡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存在明顯差異。勞動收入是低齡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如圖1所示,隨著年齡增高,勞動收入所占比例下降,勞動收入與家庭供養相交于67歲左右,之后家庭供養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與2000年相比,離退休金養老金呈現出“階梯狀”趨勢,分別在50歲、55歲和59歲前后有明顯的提高,這主要是受我國退休制度的影響,女性工人50歲退休,女性干部55歲退休,男性一般是60歲退休。由此可以推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和退休制度不斷完善,新進入老年期的人口年輕時工作的比例會提高,以離退休金養老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階梯狀”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加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個體在進入老年期后對家庭供養的依賴會逐漸減小,老年人的經濟獨立性會逐步提高。
2.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的性別差異
我國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老年人以勞動收入為主的比例最高,達到36.6%,其次是離退休金養老金和家庭供養,比例分別為28.9%和28.2%。而女性老年人則主要依靠家庭供養,有52.6%的女性老年人生活主要來源是子女或者其他家人的經濟支持,比男性老年人高出24.3個百分點,見圖2。可見女性老年人的經濟獨立性相比男性更低一些。
圖22010年分年齡、分性別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
從分年齡情況來看,男女之間的這種差異就更加突出。男性在69歲以前都主要依靠勞動收入維持生活,而女性從62歲開始依靠家庭供養的比例就超過了勞動收入。在85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中,60%的男性高齡老年人依靠家庭供養生活,而女性高齡老年人則高達78.3%。在離退休金養老金方面,男女也有顯著差別。男性從50歲開始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的比例出現緩慢上升,從58歲左右開始經歷一個陡然上升的過程,60歲以后增長趨勢又趨于平緩,維持在30%左右。這種變化正好印證了提前退休現象的大量存在,排除一些特殊工種允許55歲退休,有超過10%的男性至少在57歲左右就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不僅加劇了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矛盾,還是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因此,在討論延遲退休的同時,首先應該整頓提前退休現象。相比之下,女性提前退休的現象并不突出,以離退休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口比例在49~50歲之間經歷快速提高,之后便趨于平緩,維持在20%左右,直到70歲左右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這主要跟過去婦女工作參與率低有關。
3.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城鄉差異
在城鎮,全國以勞動收入、離退休金養老金、家庭供養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老年人的比例依次占老年人口總體的12.9%、50.1%、31.4%和3.1%。農村各主要生活來源相應的比例為41.2%、4.6%、47.7%和4.5%。從圖3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鄉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構成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在城鎮,是由勞動收入、離退休金養老金和家庭供養形成的三根支柱,而在農村則主要依靠勞動收入和家庭供養兩大生活來源。
圖32010年分年齡、分城鄉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
在城鎮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中,以勞動收入為主的人數比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而以離退休金養老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比例在45歲到73歲之間呈上升趨勢,之后趨于平緩,兩者在60歲交匯形成“剪刀型”分布;而以家庭供養和低保為主的人數比例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中國農村中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中,以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數比例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下降,以家庭供養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數比例則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上升,兩種來源此消彼長,在68歲交匯形成“沙漏型”分布(各占大約45%)。以離退休金養老金或低保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數比例雖然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漲,但其基數和上漲幅度都非常小,其比例在各年齡段中均低于10%。
從城鄉分性別的情況來看(見圖4),城鎮男性中老年人生活來源更主要依靠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各個年齡對家庭的依賴都低于城鎮女性。從年齡分布來看,城鎮男性的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構成的“剪刀”開口比城鎮女性大,交匯點在60歲左右,比女性的55歲延后了5年。農村男性的主要生活來源構成了一個左大右小的“沙漏”,勞動收入和家庭供養的交匯點在70歲,之后,家庭供養為主的比例取代了以勞動收入為主的比例,成為農村男性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中國農村中老年女性的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變化的趨勢與農村中老年男性基本相似,但與農村中老年男性不同的是,農村女性“以勞動為主”和“以家庭供養為主”的人數比例變化呈一個均勻的“沙漏型”分布,兩者的交點比男性年齡低,大約在65歲左右,在此前后,勞動收入和家庭供養比例此消彼長。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后的農村女性老年人的自我經濟供養能力最弱,其享受離退休金養老金的比例甚至低于以最低生活保障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比例,因而農村女性老年人應該成為最受關注的老年人口群體。
四、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隊列分析
在過去的分析中,由于受到數據的限制,研究者往往使用圖5的方法分析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增長的變化。但是這種比較方式并不能準確反映年齡的影響作用,因為使用橫截面數據的比較,不能排除時代和老年人口代際更替的影響。例如,在利用2010年的數據比較60歲和70歲組的老年人生活來源的變化時,由于新進入老年期的老年人出生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其受教育程度可能更高,女性老年人年輕時參加工作的比例更高,進而享受離退休金養老金待遇的比例可能更高,經濟獨立性更強。盡管從圖5和圖6來看,兩種比較方式的變化趨勢是相似的,但是用圖5這種方式分析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的變化并不準確。更好的方式是使用圖6中的相同隊列進行比較分析,例如2000年60~64歲的主要經濟來源結構與2010年70~74歲的主要經濟來源結構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排除老年群體內部代際更替的影響,減小誤差。
為了進一步說明兩種分析方式的區別,筆者在表1中將隊列變化與截面數據變化進行了對比。其
圖42010年分年齡、分城鄉、分性別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
圖52010年分年齡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
圖6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隊列變化
中,“隊列變化”是指從2000年活到2010年的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與10年前相比發生的變化,“截面變化”是指2010年各年齡組與同年上一個10歲組相比發生的變化。可以看到,兩種方式比較出來的結果存在明顯差異。以隊列方式分析時,各年齡段勞動收入的減少比例比用2010年截面數據分析減少的比例更大。以70~74歲組為例,2000年60~64歲的老年人口活到2010年時,主要依靠勞動收入的比例為18.1%,比10年前減少了31.9個百分點。若同2010年60~64歲組的老年人相比,則比同年年輕10歲的老年組低30個百分點。雖然從百分數來看差異很小,但這說明,2010年新進入60~64歲組的老年人依靠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比例較2000年60~64歲組的比例小,結合離退休金養老金比較就會發現,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新進入老年期的老年人享受離退休金養老金的比例有所提高而產生的。因此,如果單純看年齡的影響,老年人隨年齡的增加依靠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比例減少幅度更大。其他類型的生活來源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離退休金養老金的變化,如果以隊列分析,各年齡組的比例都有一定提高,這可能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和新農保的普及有關,造成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原來沒有社保的老年人獲得了社會保障。而如果以截面數據比較,整體變化并不明顯且有減少的趨勢,這是因為新進入各個年齡組的老年人經濟獨立性更強,造成變化的原因主要是新進入各年齡組的老年人。又如依靠家庭供養,雖然從隊列和橫向的比較來看,比例都是隨著年齡提高有所提高,但是截面的變化明顯大于隊列變化,也就是說,如果使用同一年的數據分析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增大的變化,則可能夸大年齡提高對家庭供養依賴性增大之間的關系。可見,使用同一年的數據分析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的變化存在一定的誤差,使用隊列的分析方式更為準確。下面筆者就以隊列的方式分析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變化情況。
如果把2000年活到2010年的老年人作為一個隊列來分析,將其與2000年相比,最突出的變化是以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老年人口比例大幅度下降(25.4個百分點),與之相對應的是依靠家庭供養的比例明顯提高,比10年前提高了16.7個百分比。相比之下,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老年人口比例比較穩定。
從分年齡的情況來看,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在75歲以后逐漸保持穩定。在此之前,主要是勞動收入與家庭供養此消彼長的變化。60~69歲是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重要轉變時期。處于這一階段的老年人由于健康可能出現較大變化,使得其參與勞動的能力減弱,主要生活來源從勞動收入轉變為家庭供養,其中農村老年人受此影響更為突出,尤其是農村高齡老年人。從表1可以看到,7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生活來源雖然相對穩定,但是依靠勞動收入比例下降的同時,依靠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提高幅度最大,由此可以推測,有相當數量的高齡農村老年人由于健康問題不得不停止勞動后,轉為依靠低保生活,這部分老年人面臨健康經濟狀況差、無子女供養的多重危機,政府應該給予重點扶持。
分性別的統計數據表明,從2000年到2010年間,男性和女性老年人依靠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比例都有大幅度下降(見表2),尤其是男性老年人變化最為明顯,比10年前下降了26.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女性退出勞動的時間都早于60歲,這與前面分析的女性收入來源轉折點吻合。對于女性老年人而言,尤其是高齡女性老年人,對家庭供養的依賴仍然十分突出,但75歲以上的女性老年人10年后依靠家庭供養的比例減少了2.8個百分點,這主要與高齡女性老年人喪偶率高,以及女性老年人在經濟方面對老伴的依賴有關,可見婚姻對女性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的老年人口比例都有一定提高,這些變化主要與近10年來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城鄉低保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密切相關。但由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籌集資金難,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農村養老保障水平還有待提高,依靠這部分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老年人生活仍然十分困難。
五、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以45歲為起始年齡,分單歲組對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構成進行了全面分析。同時結合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從隊列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增長的變化。總體而言,2010年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來源仍然以家庭供養為主,但是與2000年相比,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的比例有了明顯提高,老年人的經濟保障水平有所改善。
我國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老年人以勞動收入為主,而女性老年人則主要依靠家庭供養。從變化趨勢來看,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受退休制度影響,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的比例都呈現出階梯狀變化趨勢,男性在58~61歲之間快速提升,女性在50歲左右快速提升。
在城鎮,離退休金養老金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農村則依靠自主勞動收入。不管在城鎮還是農村,老年人的自養能力相對過去都有所增強,但增強的方式不同。隨著城鎮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城市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程度提高,超過一半的老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離退休金養老金來維持日常生活。但在農村,由于養老觀念改變和人口流動的影響,加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滯后的原因,許多老年人不得不依靠自身勞動來獲得經濟收入,因而,他們的實際經濟狀況可能較差。從分年齡的變化趨勢來看,城鎮老年人依靠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生活的排位在60歲時出現交換,形成“剪刀型”分布;而農村老年人來源單一,以勞動收入和家庭供養為主的人數比例此消彼長,在68歲交匯形成“沙漏型”分布。
通過比較兩種分析方式,文章指出,考慮到老年人口內部的代際更替,以往利用同一年數據分析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增長的變化存在誤差,雖然總體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會夸大高齡老人對家庭供養的依賴。從隊列分析的結果來看,60~69歲是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重要轉變時期,這與老年人的健康變化有一定關系,而農村高齡老年人受此影響最為突出。75歲以后,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逐漸保持穩定,但由于女性喪偶率高于男性且對老伴經濟依賴強,因此,高齡老年婦女喪偶后如果沒有其他家庭成員提供經濟支持,很容易陷入貧困和老無所養的困境。
此外,分城鄉的分析結果為提前退休現象提供了數據支持。隊列分析發現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的老年人口比例比10年前有一定提高,這說明我國老年人社會保障的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由于擴大了參保條件和覆蓋范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社會養老保障。可見,老年人的收入來源結構不僅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經濟狀況,還可以體現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今后在開展相關研究的時候,可以進一步挖掘主要生活來源變化背后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杜鵬. 中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現狀與變化[J]. 人口研究,2003,(6).
[2] 杜鵬,武超. 1994~2004年中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變化[J]. 人口研究,2006,(2).
[3] 王紅麗,丁志宏.我國老年人主要經濟生活來源的變遷分析——基于性別的視角[J],蘭州學刊,2013,(1).
[4] 同[2].
[5] 姜向群,鄭研輝. 中國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及其經濟保障問題分析[J]. 人口學刊,2013,(2).
[6] 杜鵬,武超. 中國老年人主要經濟來源之分析[J]. 中國社會工作,1998,(3).
[7] 同[1].
[8] 同[5].
[9] 同[1].
[10] 杜鵬. 中國老年人的概況和特點[M]//鄔滄萍, 杜鵬.老齡社會與和諧社會.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2:110-122.
[責任編輯方志]
分性別的統計數據表明,從2000年到2010年間,男性和女性老年人依靠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比例都有大幅度下降(見表2),尤其是男性老年人變化最為明顯,比10年前下降了26.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女性退出勞動的時間都早于60歲,這與前面分析的女性收入來源轉折點吻合。對于女性老年人而言,尤其是高齡女性老年人,對家庭供養的依賴仍然十分突出,但75歲以上的女性老年人10年后依靠家庭供養的比例減少了2.8個百分點,這主要與高齡女性老年人喪偶率高,以及女性老年人在經濟方面對老伴的依賴有關,可見婚姻對女性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的老年人口比例都有一定提高,這些變化主要與近10年來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城鄉低保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密切相關。但由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籌集資金難,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農村養老保障水平還有待提高,依靠這部分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老年人生活仍然十分困難。
五、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以45歲為起始年齡,分單歲組對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構成進行了全面分析。同時結合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從隊列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增長的變化。總體而言,2010年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來源仍然以家庭供養為主,但是與2000年相比,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的比例有了明顯提高,老年人的經濟保障水平有所改善。
我國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老年人以勞動收入為主,而女性老年人則主要依靠家庭供養。從變化趨勢來看,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受退休制度影響,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的比例都呈現出階梯狀變化趨勢,男性在58~61歲之間快速提升,女性在50歲左右快速提升。
在城鎮,離退休金養老金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農村則依靠自主勞動收入。不管在城鎮還是農村,老年人的自養能力相對過去都有所增強,但增強的方式不同。隨著城鎮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城市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程度提高,超過一半的老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離退休金養老金來維持日常生活。但在農村,由于養老觀念改變和人口流動的影響,加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滯后的原因,許多老年人不得不依靠自身勞動來獲得經濟收入,因而,他們的實際經濟狀況可能較差。從分年齡的變化趨勢來看,城鎮老年人依靠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生活的排位在60歲時出現交換,形成“剪刀型”分布;而農村老年人來源單一,以勞動收入和家庭供養為主的人數比例此消彼長,在68歲交匯形成“沙漏型”分布。
通過比較兩種分析方式,文章指出,考慮到老年人口內部的代際更替,以往利用同一年數據分析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增長的變化存在誤差,雖然總體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會夸大高齡老人對家庭供養的依賴。從隊列分析的結果來看,60~69歲是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重要轉變時期,這與老年人的健康變化有一定關系,而農村高齡老年人受此影響最為突出。75歲以后,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逐漸保持穩定,但由于女性喪偶率高于男性且對老伴經濟依賴強,因此,高齡老年婦女喪偶后如果沒有其他家庭成員提供經濟支持,很容易陷入貧困和老無所養的困境。
此外,分城鄉的分析結果為提前退休現象提供了數據支持。隊列分析發現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的老年人口比例比10年前有一定提高,這說明我國老年人社會保障的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由于擴大了參保條件和覆蓋范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社會養老保障。可見,老年人的收入來源結構不僅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經濟狀況,還可以體現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今后在開展相關研究的時候,可以進一步挖掘主要生活來源變化背后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杜鵬. 中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現狀與變化[J]. 人口研究,2003,(6).
[2] 杜鵬,武超. 1994~2004年中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變化[J]. 人口研究,2006,(2).
[3] 王紅麗,丁志宏.我國老年人主要經濟生活來源的變遷分析——基于性別的視角[J],蘭州學刊,2013,(1).
[4] 同[2].
[5] 姜向群,鄭研輝. 中國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及其經濟保障問題分析[J]. 人口學刊,2013,(2).
[6] 杜鵬,武超. 中國老年人主要經濟來源之分析[J]. 中國社會工作,1998,(3).
[7] 同[1].
[8] 同[5].
[9] 同[1].
[10] 杜鵬. 中國老年人的概況和特點[M]//鄔滄萍, 杜鵬.老齡社會與和諧社會.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2:110-122.
[責任編輯方志]
分性別的統計數據表明,從2000年到2010年間,男性和女性老年人依靠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比例都有大幅度下降(見表2),尤其是男性老年人變化最為明顯,比10年前下降了26.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女性退出勞動的時間都早于60歲,這與前面分析的女性收入來源轉折點吻合。對于女性老年人而言,尤其是高齡女性老年人,對家庭供養的依賴仍然十分突出,但75歲以上的女性老年人10年后依靠家庭供養的比例減少了2.8個百分點,這主要與高齡女性老年人喪偶率高,以及女性老年人在經濟方面對老伴的依賴有關,可見婚姻對女性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的老年人口比例都有一定提高,這些變化主要與近10年來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城鄉低保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密切相關。但由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籌集資金難,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農村養老保障水平還有待提高,依靠這部分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老年人生活仍然十分困難。
五、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以45歲為起始年齡,分單歲組對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構成進行了全面分析。同時結合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從隊列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增長的變化。總體而言,2010年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來源仍然以家庭供養為主,但是與2000年相比,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的比例有了明顯提高,老年人的經濟保障水平有所改善。
我國老年人口主要生活來源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老年人以勞動收入為主,而女性老年人則主要依靠家庭供養。從變化趨勢來看,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受退休制度影響,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的比例都呈現出階梯狀變化趨勢,男性在58~61歲之間快速提升,女性在50歲左右快速提升。
在城鎮,離退休金養老金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農村則依靠自主勞動收入。不管在城鎮還是農村,老年人的自養能力相對過去都有所增強,但增強的方式不同。隨著城鎮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城市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程度提高,超過一半的老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離退休金養老金來維持日常生活。但在農村,由于養老觀念改變和人口流動的影響,加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滯后的原因,許多老年人不得不依靠自身勞動來獲得經濟收入,因而,他們的實際經濟狀況可能較差。從分年齡的變化趨勢來看,城鎮老年人依靠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生活的排位在60歲時出現交換,形成“剪刀型”分布;而農村老年人來源單一,以勞動收入和家庭供養為主的人數比例此消彼長,在68歲交匯形成“沙漏型”分布。
通過比較兩種分析方式,文章指出,考慮到老年人口內部的代際更替,以往利用同一年數據分析主要生活來源隨年齡增長的變化存在誤差,雖然總體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會夸大高齡老人對家庭供養的依賴。從隊列分析的結果來看,60~69歲是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重要轉變時期,這與老年人的健康變化有一定關系,而農村高齡老年人受此影響最為突出。75歲以后,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逐漸保持穩定,但由于女性喪偶率高于男性且對老伴經濟依賴強,因此,高齡老年婦女喪偶后如果沒有其他家庭成員提供經濟支持,很容易陷入貧困和老無所養的困境。
此外,分城鄉的分析結果為提前退休現象提供了數據支持。隊列分析發現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最低收入保障的老年人口比例比10年前有一定提高,這說明我國老年人社會保障的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由于擴大了參保條件和覆蓋范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社會養老保障。可見,老年人的收入來源結構不僅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經濟狀況,還可以體現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今后在開展相關研究的時候,可以進一步挖掘主要生活來源變化背后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杜鵬. 中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現狀與變化[J]. 人口研究,2003,(6).
[2] 杜鵬,武超. 1994~2004年中國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變化[J]. 人口研究,2006,(2).
[3] 王紅麗,丁志宏.我國老年人主要經濟生活來源的變遷分析——基于性別的視角[J],蘭州學刊,2013,(1).
[4] 同[2].
[5] 姜向群,鄭研輝. 中國老年人的主要生活來源及其經濟保障問題分析[J]. 人口學刊,2013,(2).
[6] 杜鵬,武超. 中國老年人主要經濟來源之分析[J]. 中國社會工作,1998,(3).
[7] 同[1].
[8] 同[5].
[9] 同[1].
[10] 杜鵬. 中國老年人的概況和特點[M]//鄔滄萍, 杜鵬.老齡社會與和諧社會.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2:110-122.
[責任編輯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