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魏蒙
摘要:以北京市“西城區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調查”數據為依托,以安德森模型為分析框架,并引入社區變量,運用Logistic回歸方法對失能老人和非失能老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和社區因素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研究發現,安德森模型中涉及的三類因素和社區因素均對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產生顯著影響,而傾向因素、使能因素和社區因素對失能老人的機構養老意愿作用明顯。針對分析結果,筆者結合家庭和社區,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規劃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失能老人;非失能老人;機構養老意愿;安德森模型;社區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6-0022-13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03
A Study on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eferences for Institutional Care of the
Elderly in Urban China:Evidences from Xi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ZHANG Wenjuan, WEI Meng
(Institution of Geront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Employing the data from “The survey on demands of the elderly for ageing support services in Xi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this study adopted the Anderson Model a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We introduced community variables into the model, and explored the intention to institutional care and predict factors of elderly with and without ADL disability respectivel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has been used for analysis, the tendency and enabling factors, as well as demand and community variables have been put into the model. The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ose four kinds of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ntion to institutional care of the elderly without ADL disability. However, for the elderly with ADL disability, their intentions are highly related to tendency and enabling factors as well as demands for services.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e analysis,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ocial aging services support system.
Keywords:elderly with ADL disability; elderly without ADL disability; institutional care intention; Anderson Model; community factors
一、引言
2011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了建設“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1]。其中,機構養老是以社會機構為養老地點,依靠國家、親人資助或老年人自助但由養老機構提供養老照料職能的養老模式[2]。作為彌補其他養老方式的不足、解決養老問題的終極方案,機構養老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機構養老為主的社會養老服務成為未來城市老年人群失能后首選的照料資源[3]。近年來,政府在加大養老機構建設投資的同時,大力推動民間組織和社會資本的介入,養老機構呈現多元化趨勢。然而,養老機構建設仍存在養老機構床位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4]。
與其他老年人相比,失能老年人對照料服務的需求最為迫切,對服務的綜合化和專業性要求最高,在家庭照料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機構照料是滿足養老需求的最佳方案。在北京市的“9064”
“9064”養老服務格局: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門在2008年12月24發布的《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市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和上海市的“9073”
“9073”養老服務格局:上海市政府在2009年3月12日發布的《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指出,到2010年,全市養老機構床位達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的3%以上,其中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護理型床位約占65%,為需要一定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提供的照料型床位約占30%,為自助服務的老年人提供的自助型老年公寓床位約占5%。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失能老年人群的比例成為規劃未來養老機構發展規模的重要依據。在機構養老資源匱乏的狀況下,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對社會照料服務有迫切需求的老年人成為機構養老的主要目標人群。然而,目前養老機構的“服務對象錯位”現象卻屢見不鮮,大多數養老機構并不愿意接收失能老人入住[5]。
在這一背景下,深入探索和比較失能老年人與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對于減少養老機構“服務對象錯位”現象、緩解機構養老資源緊張局面、合理利用與提升優化機構養老服務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市的西城區是一個開展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較早,社會養老服務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反映了未來城市社會養老服務的發展趨勢;加之其地處北京市的核心區域,轄區內的社區多元化特征非常突出,既有新建的商業住宅小區,又有傳統的單位大院和街坊胡同,能夠較好地代表城市中生活的各類社區居民。因此,本文將以該地區調查數據為依托,挖掘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的特點和特殊需求,探討個人、家庭和社區因素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為未來機構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規劃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
二、文獻綜述
1.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分析框架
機構養老意愿是指人們對機構養老這一養老方式所持有的看法及態度。許多學者針對不同地區的老年人群體對機構養老意愿進行了實證分析,探尋影響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諸多因素。絕大多數研究是基于社會人口學的角度進行的,雖然分析了潛在的可能影響因素,但是缺乏系統的理論分析框架,而公共衛生管理領域的學者在對老年人的醫療照料服務需求進行評估時使用的安德森(Andersen)行為模型可以為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分析提供理論借鑒。王靜和吳明根據長期護理服務的特征,結合安德森行為模型對失能老年人長期護理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她們將影響失能老年人長期護理方式選擇的因素歸納為:①傾向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和有無醫療保險;②使能因素,該類因素旨在揭示可獲得的照料資源,主要包括婚姻狀況、住房條件、同住子女數、家庭網絡和其他社會網絡;③需求因素,包括慢性疾病患病率、患病種類、失能狀況和住院情況[6]。老年人特別是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服務與長期護理服務有很大的相似性,以上模型中的很多影響因素可以在我們既有的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實證分析中得到印證。
2.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
從既有研究來看,影響城市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因素可以大致分為健康狀況、家庭狀況、社會經濟狀況和個人基本狀況四大類,大致可以對應安德森模型中的需求因素、使能因素和傾向因素。
家庭養老仍舊是大多數中國老年人的選擇[7],然而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老年人健康狀況下降對照料服務需求上升的情況下,機構養老成為他們的另一選擇。從這一角度來看,家庭和健康狀況則更多地反映了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的需求。有研究表明,在健康狀況和生活自理能力弱化的預期下,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口比例增加[8~10],但也有學者得出相反的結論:失能程度較低、健康狀況較好的老年人選擇機構護理的比例較高[11],健康狀況很差的老年人相對于身體健康的老年人選擇正式照顧的可能性反而減少[12]。從已有研究解釋的諸多機構養老意愿的主客觀影響因素來看,在不同的群體中,各種因素所發揮的作用存在差異,健康狀況所引發的對機構養老服務的需求有可能被年齡、養老觀念等其他相關因素所左右,從而表現出不同的結果。因此,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健康狀況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尚需要進一步驗證。
作為養老服務的首要資源,家庭(包括結構和居住方式)對老人的養老意愿存在顯著影響。已有研究表明,獨居、空巢以及與子女同住但住房條件相對較差的有文化的老人更愿意選擇機構養老[13~15];喪偶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的可能性更高[16~18]。而有研究者綜合家庭中各方的因素提出,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個人、配偶和子女三方(前三位)起著關鍵作用,最終要看各方綜合平衡的結果[19]。甚至有學者更進一步地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盡管自費入住社會養老機構的多為高齡、喪偶且已出現生活困難的老年人,但是這是老年人或其家庭的一種近于被動的選擇,有偶的老年人對非家庭養老方式更為認可[20],相當一部分居住在一人戶、兩人戶的老年人也是由于不得已而做出機構養老的選擇[21],子女沒精力照顧是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入住養老機構的最主要原因[22~23]。因此,諸如婚姻、家庭結構、居住狀況等家庭因素對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的作用還需做進一步的探討。
社會經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對包括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在內的社會養老服務的購買力。已有多項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經濟狀況是限制其養老方式選擇的主要因素,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存在爭議。有多項研究發現,經濟狀況較好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24~27],但是也有學者指出,經濟困難的老人相對經濟富裕的老人選擇正式照顧的可能性更大[28]。從理論上來講,無論何種傾向性,寬裕的經濟條件使得老年人在選擇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之間有更高的自由度,在此背景下,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的質量和外部環境將更多地左右老年人對養老方式的選擇。
除去影響老年人機構養老服務需求和購買力的諸多因素之外,老年人的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個人特征也與他們的機構養老意愿密切相關。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存在顯著的差異,與高齡老年人相比,中低齡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偏好更為明顯[29~32]。對此有學者進一步解釋為,年齡越大的老年人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越深,越不愿意去機構養老,同時,高齡老年人子女數越多,家庭養老資源豐富,居家養老更有保障[33]。通常,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的可能性也相對更高[34~36],但是,上述傾向性不排除受到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經濟狀況相對較好、養老理念更為現代的影響。
通過對當前研究成果的梳理不難發現,近幾年來,學界對城市老年人機構養老服務意愿和影響因素的研究不斷深化。年齡、文化程度、收入、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居住方式等是影響其機構養老意愿的主要因素。雖然,上述各類因素對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在不同的城市老年人群體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驗證,但其結論也存在諸多的沖突和矛盾,各項因素所發揮的作用存在差異。導致上述矛盾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應該與老年人群體內部的異質性密切相關,在嚴格的養老機構護理等級分類管理下,不同健康狀態下的老年人所面臨的養老機構資源供給存在很大的差異,但目前對失能與非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對比分析還很少。另一方面,老年人所處的城市和社區的機構養老服務的發展狀況也是影響其機構養老意愿的重要環節,在家庭和外部養老資源的支持下,居家養老仍舊是大多數老年人的選擇,但是現有的研究還缺乏對家庭以外的社區養老資源的考慮,從而忽視了通過改善社區養老服務來降低老年人特別是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從而緩解機構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的可能性。
鑒于已有研究存在的諸多矛盾和缺憾,本文嘗試借鑒安德森模型為分析框架,并加入社區因素,構建實證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以北京市西城區的老年人為對象,通過失能與非失能老年人的對比分析,揭示不同類型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差異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探索緩解機構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基于已有研究中揭示的可能影響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諸多因素,筆者以安德森模型為分析框架,將老年人個人及家庭的相關特征按照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進行劃分,并納入模型進行分析,探索其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引入社區變量,評估社區環境和社會化養老服務資源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具體分析內容分兩個步驟逐步深入:首先,分析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采用描述統計方法分析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的基本特征。然后,以安德森模型為分析框架,將可能影響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因素依照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和社區因素劃分后納入回歸模型,分別對失能老年人和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影響因素進行探索分析。在回歸分析部分,以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為因變量,以各類可能的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采用Logistic模型進行回歸。
2.數據來源
本文的實證分析以西城區的老年人為對象展開。2013年,西城區戶籍老年人口有32.2萬人,占戶籍總人口數的23.4%;全區呈現出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的特點。數據來自于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于2013年組織的“西城區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調查”,該次調查在北京市西城區的9個街道、43個社區中獲得有效樣本(60歲及以上老年人)2031個,其中失能老年人樣本200個。通過等比率概率抽樣隨機確定老年人樣本,收集老年人個體的社會經濟、健康狀況以及養老資源和養老需求等信息;通過對被抽中樣本中的失能老年人的補充調查,進一步獲取針對失能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和養老服務需求信息;此外,對被訪者所在的社區通過 “社區養老服務調查表”,收集相關的社區環境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相關數據。以上三部分調查為研究老年人包括失能老年人在內的養老意愿和養老需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本文研究即是利用以上三部分信息展開。
3. 變量
(1)因變量。
1963年凱茨(Katz)提出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來評價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后在國際上得到廣泛采用。據此評價指標,我們將失能老年人界定為在洗澡、穿衣、吃飯、如廁、室內走動、上下床六項日常活動中有至少一項活動需要別人幫助的老人。
因變量:非失能老年人與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為0-1變量。0=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1=愿意選擇機構養老。
(2)自變量。
本研究參考以往的研究成果,將可能影響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的各類因素作為自變量。按照安德森模型的理論分析框架,模型中的自變量將分為三個部分,具體包括:
①傾向因素: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
②使能因素:包括婚姻狀況,子女數量,目前有無其他人照料,居住設施是否完善,是否參加公益、興趣、聯誼、民間團體等活動,參加公益活動的頻率等信息;
③需求因素,以是否患慢性病來反映。
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添加了社區環境因素,相關變量包括社區有無醫療服務、上門養老服務、志愿服務組織、老年協會,以及社區活動場所是否完善等信息。
四、老年人的基本狀況及養老意愿分析
1.老年人的基本狀況
在西城區的老年人抽樣調查中發現,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失能老年人占比為10%,其中以高齡老年人為主,非失能老年人主要集中在中低年齡組。有一半的失能老年人處于無配偶狀態,而非失能老年人中有3/4的人仍然有配偶健在。在失能老年人中,與子女同住者的比例超過50%,與子女同住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而非失能老年人中以與配偶單獨居住的老年人為最多(如表1所示)。與非失能老年人相比,失能老年人獨居或單獨與配偶同住者所占的比例都較少,他們中獨居者僅為7.7%,與配偶同住的占26.8%,遠遠低于非失能老年人11.1%和42.1%的比重,上述差異應該是源于失能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家庭照料。
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在經濟狀況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后者的收入水平略高,而支出相對較低。調查結果顯示,養老金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失能老年人中有7%沒有養老金,而非失能老年人僅有3%無養老金保障。失能老年人中,與配偶合計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老人的比重為11.4%,而在非失能老年人中這一比例僅為2.6%,這應該與失能老年人喪偶率高密切相關。此外,子女贍養費是退休金收入之外的第二項重要的收入來源,非失能老年人平均每月得到的子女贍養費為118元,約為失能老年人(239元)的一半。但是,與養老金相比,子女贍養費的數額較小,對改善失能老年人的整體收入狀況起的作用并不大。
從老年人的各項支出來看,除飲食等基本生活開支外,看病的花費最高,月平均支出近800元,這意味著老年人家庭中超過17%的收入用于支付看病、吃藥等醫療保健費用,而用于購買家庭護理服務的開支相對較少,失能老年人平均每月花費480元,非失能老年人不足70元。以北京市當前普通的家庭服務用工30元/小時的價格來看,480元購買的服務時長僅為16小時,如果聘請具有專業的理療保健技能的護理人員,則服務時間還將大大縮水。從家庭收支的整體狀況來看,失能老年人家庭月均收入4476元,月均消費3709元,非失能老年人家庭月均收入5326元,月均消費3239元。不論是否失能,老年人每月均有節余,具備支付一定的照料服務費用的能力。但是,與其他老年人相比,失能老年人收入低且消費高,經濟狀況相對較差(如表2所示),限制了他們對照料服務的實際購買能力。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發現,與其他老年人群相比,失能老年人對于照料服務的需求更高,但是家庭是照料幫助的主要來源,其對社會照料服務的購買力相對較低。觀察表1和表2的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失能老年人的年齡較大,喪偶的比例較高,配偶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使得失能老年人與后代同住的情況更為普遍,這表明子女等年輕家庭成員在失能老年人照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經濟狀況的角度來分析,失能老年人群整體的收入水平較其他老年人更低,然而每月的花費卻更高;雖然用于購買照料服務的開支高于非失能老年人群,單是相對于失能老年人所需要的照料服務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
2.不同老年人群的機構養老意愿
從老年人整體來看,居家養老仍舊是絕大多數老年人最理想的選擇。表3的統計結果表明,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非失能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比例分別為27.53%和10.50%,絕大多數失能老年人選擇非機構養老的現實說明“9064”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充分考慮了老年人的養老意愿。但是,超過10%的老年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說明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4%的機構養老指標設計無法滿足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的需求。導致出現供需矛盾的關鍵是非失能老年人旺盛的機構養老服務需求。從表3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非失能老年人愿意機構養老的比例遠遠高于失能老年人,而后者才是養老機構首要的目標服務人群。之所以出現上述錯位現象,筆者推測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失能老年人一般年齡較大,傳統家庭養老觀念更為濃厚;二是由于濃厚的血親價值觀以及“差序格局”形成的親疏關系,老年人往往更信任家人,貼身照顧讓他們更有安全感;三是養老院的價格超出了很多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四是很多養老院基于各種原因不接收失能老年人,從而使得一部分老年人對機構養老失去信心。與失能老年人相比,非失能老年人更愿意接受養老院,究其原因可能是,失能老年人對照料服務的需求迫在眉睫,而非失能老年人對于照料方式的選擇則顯得更加從容,表現出樂觀的心態;兼之這部分老年人經濟狀況相對更好,對養老院目前提供的主要以非失能老年人為對象的類似于老年活動中心的服務有所期待。
比較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的機構養老意愿可以發現,在按照各類傾向因素劃分的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中,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在中低齡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中所占的比例較高;在較高家庭收入水平的老年人中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所占的比重高于低收入人群。在依據各類使能因素變量劃分的老年人群中,有配偶的老年人、缺少他人照料的老年人以及參加公益、興趣、聯誼、民間團體等活動的老年人群中愿意接受機構養老者所占的比例相對較高;在非失能老年人中,無子女的老年人、居住在設施完善的住房中的老年人以及每周參加多次公益活動的老年人更愿意接受機構養老;失能老年人中,只有兒子的老年人、住房中設施不完善的老年人更愿意入住養老機構。在上述各類具有不同使能特征的人群中,除已婚狀態與年齡較低密切相關外,無子女或只有兒子、無他人照料等特征都昭示著該類老年人難以在家庭中獲取充分的服務性幫助和支持。參加公益、興趣、聯誼、民間團體等活動的老年人與其年齡小、思想積極樂觀相關。住房中設施完善的非失能老年人愿意入住養老院可能是因為其較高的收入足以支付養老機構的費用,而住房中設施不完善的失能老年人愿意入住養老院是因為居住設施的不完善增加了日常活動中的困難。而對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而言,他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更高,因此也更愿意接受機構養老。居住在不同類型社區的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傾向性也存在差異:社區有醫療服務的非失能老年人中選擇機構養老的比例較高,而社區中無醫療服務的失能老年人更愿意入住養老機構;在有上門養老服務的社區中,非失能老年人更傾向于機構養老,失能老年人更樂于選擇居家養老;社區中活動場所完善和有志愿服務組織的老年人更愿意在機構養老。
綜合上述描述統計結果可以發現,表3中所涉及的傾向、使能、需求特征因素,在“失能老年人”和“非失能老年人”兩組中呈現出了幾乎完全相同的趨勢。而在社區因素中,“社區是否有醫療服務”、“社區是否有上門服務”、“社區是否有老年協會”這三項上,失能老年人和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呈現相反的趨勢。
五、機構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深入探析各類因素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本文將利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將傾向、使能、需求三類因素,以及社區因素納入模型,分析上述諸多變量對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并比較各類因素對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影響的差異,以此來探索改進社區養老服務環境對鼓勵老年人居家養老、降低機構養老服務需求的可能性。
1. 非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
表4中,模型1顯示了各因素對非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如回歸結果所示,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受到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社區因素的共同影響。在傾向因素中,高齡老年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可能性為低齡老年人的51.9%,明顯低于后者;受過正式教育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顯著高于文盲人群,這一傾向性在小學、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群中表現尤為突出。在使能因素中,子女的狀況會對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存在顯著的影響,女兒的存在降低了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的可能性,這一現象在兒女雙全的老年人群體中表現尤為顯著,他們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是只有兒子的老年人的71.2%,經常(每周3~4次)參加公益活動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為未參加公益活動老人的1.68倍。在需求因素中,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顯著高于未患病老年人,為后者的1.89倍。在社區環境因素中,社區有醫療服務能顯著降低非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的意愿,他們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可能性為社區無醫療服務的老年人的63.1%。
總體而言,在安德森模型分析框架下的諸多因素對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存在顯著的影響。若傾向因素中涉及的條件、使能因素中涉及的資源、需求因素中涉及的狀況趨向于削弱老年人的狀態,則非失能老年人更加趨向接受機構養老。相反,如果這三類因素中涉及的條件和資源在居家或社區養老中能夠趨于強化或改善老年人的境況,那么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有可能降低。換而言之,在老年人自身的社會經濟狀況、健康狀態和生活環境尚可的情況下,老年人更愿意選擇居家養老或者社區養老。
2. 失能老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
模型2展現了各類因素對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如回歸結果顯示,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受到傾向因素、使能因素、社區因素的共同影響,需求因素的影響并不顯著。在傾向因素中,家庭收入較高的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是收入較低老年人的6.45倍。在使能因素中,兒女雙全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為只有兒子的老年人的25.8%,女兒的存在同樣明顯降低了老年父母的機構養老意愿;有他人照料的老人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為沒有他人照料的老人的6.2%,說明只要有人照料,失能老年人還是更傾向于居家養老;有配偶的老年人接受機構照料的意愿是單身老年人的16.7%,可見配偶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料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諸多社區因素中,社區有上門養老服務的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顯著降低,他們愿意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為無上門服務社區中失能老年人的4.4%。
3. 回歸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發現,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顯著高于失能老年人,這印證了已有研究中“身體很差的老年人相對于身體健康的老年人選擇正式照顧的可能性反而減少”的結論[37]。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在安德森模型中提出的影響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三類因素中,有部分的傾向、使能、需求類因素對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影響顯著;少部分的傾向和使能類因素對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作用明顯,而需求類因素對失能老年人的影響并不顯著。上述分析結果與以往研究中安德森模型三類因素均影響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結論有所不同。在安德森模型中涉及的三類傳統因素之外,研究者還引入了社區因素,回歸結果顯示,社區環境對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有顯著影響,但對非失能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所起的作用不一。
就非失能老年人而言,其機構養老意愿受到傾向因素(年齡、文化程度)、使能因素(子女、社會參與)、需求因素(健康狀態)、社區因素(醫療服務可及性)的共同作用。在失能老年人中,具有年齡小、文化程度較高、沒有女兒、經常參加公益活動、患有慢性疾病等特征的老年人更傾向于接受機構養老,而社區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會降低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的可能性。筆者分析上述現象產生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在快速變遷的社會背景下,高齡老年人仍然堅守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但是低齡老年人對現代養老模式的認同感逐漸增強,而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增加了老年人對新的養老觀念的接受能力;城市家庭中女兒在老年父母的日常照料中發揮了重用作用[38],因此她們的存在豐富了老年人的照料資源,降低了他們尋求家庭以外的照料服務的可能性,而慢性疾病則降低了老年人的獨立生活能力,使得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加傾向于尋求機構化的照料服務。此外,就目前養老機構的發展模式而言,絕大多數的養老院的服務對象為能夠健康自理的老年人,這也導致很多老年人將養老機構視為一種休閑、娛樂的公寓式服務模式,對于那些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的老年人而言,他們樂觀進取、崇尚社會參與,更向往養老院的升級版“老年活動中心”的生活。在傳統的安德森分析框架之外,社會環境的影響發揮著類似失能和需求因素的作用,慢性疾病的高發和身體功能的下降,大大提高了老年人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而社區內的醫療衛生和康復理療服務降低了老年人接受服務的難度,也減少了他們對社區外部健康服務的需求,進而削弱了該類社區中的老年人基于健康保健需求進入養老院的動機。由此可見,社區醫療服務在非失能老年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與失能老年人相比,他們對日常醫療保健服務的專業化水平要求較低,社區醫療服務針對非失能老年人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綜合對失能老年人群的回歸分析結果,其機構養老意愿主要受到傾向因素(家庭收入)、使能因素(子女、配偶和其他照料人選)和社區因素(社區上門服務)的共同作用。收入較高、沒有女兒或沒有配偶、缺乏照料人選的失能老年人以及社區不提供上門服務的老年人更傾向于接受機構養老。分析上述特征可以發現,影響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需求的核心內容是各種照料資源,包括家庭、社區和機構日常照料資源的可及性。高齡的老年人他們更偏好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區環境中生活,在家庭和社區中的照料服務可以滿足其需求的情況下,他們的機構養老意愿將大大降低。因此,對于無女兒和無配偶、無他人照料的老年人,家庭照料資源匱乏,進入養老院接受照料的需求更為迫切;而社區無上門照料服務增加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的難度,導致他們更愿意進入養老院接受照料。而在家庭和社區照料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他們機構養老的愿望也會受到其經濟實力的約束,較高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他們對于機構養老服務的購買力,也會增強他們選擇機構養老的偏好。
六、結論
本文將安德森模型作為理論分析框架,借鑒其對老年人醫療護理服務需求的分析思路,對失能老年人和非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在原有模型基礎上引入了社區變量,探討社區環境對老年人機構養老需求的影響。綜合對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個人、家庭和社區多重因素均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存在顯著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實證分析是基于北京市西城區老年人進行的,這一老年人群體的高齡化、空巢化、家庭規模小型化特征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大城市人口老齡化的普遍趨勢,但是較目前中國城市老年人口的整體狀況更為突出;該地區大力建設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反映了未來中國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的發展導向;目標分析人群的社會養老資源多樣化、養老觀念日趨現代化的現狀也是當前城市老年人群的主流發展方向。因此,對該區域人群的養老意愿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國大城市老年群體的現狀,以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未來中國老年人養老意愿和方式的發展方向。綜合文章的分析結果,基于“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理念,筆者對未來城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首先,老年人的年齡、文化程度以及其他社會經濟特征差異折射出他們在養老觀念上的不同。低齡老年人、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以及社會參與性較強的老年人,對現代社會的新型養老方式和現代養老觀念的接受程度較高,而現代養老觀念和養老方式中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凸顯包括養老機構在內的社會資源在養老中的作用,因此他們更容易接受機構養老。從這一特點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伴隨著社會養老觀念和養老方式的日漸普及,以及新一代的準老年人和低齡老年人逐漸進入高齡和失能老年人群,再加上少子化、人口流動性增強等因素的影響,未來城市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的需求將大幅增加,機構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將更為緊張。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該聯動社會團體、民間資本,繼續大力推進養老機構的建設,增加機構養老服務資源,以滿足老年人不斷增加的機構養老需求。
其次,充足和便利的家庭和社區養老資源可以有力地緩解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的需求。老年人對傳統的家庭養老環境表現出強烈的偏好,在家庭和社區養老資源足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的情況下,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的意愿將大大降低。因此,在機構養老服務供不應求的背景下,鞏固和強化家庭照料的作用,豐富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將大大降低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需求。為此,應該為家庭成員的照料服務提供輔助性指導,提高他們照料老年人的意愿和能力,鼓勵子女與父母同住或者就近居住,重點為空巢老年人和喪偶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同時,在社區層面上,提升社區服務的質量,增加社區服務利用度,使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回流”到社區。通過為老年人開展各項社會活動創造便利,豐富社區老年社會活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減少該群體因為精神需求而選擇機構養老的可能性。回歸分析結果同時表明,對于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而言,他們對于社區養老資源的需求存在偏差,從而導致其選擇機構養老時考量的因素存在差異。從社區服務的角度來看,非失能老年人關注衛生保健和社會參與活動,而失能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則是充足和便捷的日常照料服務。因此,在目前大量非失能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背景下,要調整機構養老服務的目標人群,在社區服務建設層面首要的工作是通過強化社區衛生保健服務和豐富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活動,鼓勵非失能老年人多使用社區服務資源,增加對社區養老服務的信任與依賴,降低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的可能性。
再次,應關注貧困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需求。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收入是家庭和社區照料資源之外影響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重要因素。這表明,很多缺少社區和家庭照料資源的失能老年人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無力支付機構養老費用而打消入住的念頭,他們極有可能面臨家庭照料和社會照料資源的雙重缺失,而陷入無人照料的窘境。因此,對于這一部分弱勢人群需要發揮政府的救助作用,在進行有效識別后,為他們入住養老機構提供適度補貼,或者通過政府購買或者補貼的方式,為這部分老年人提供無償或者低價的社區照料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照料需求。
最后,應該重視子女在照料老年人方面的性別差異。本文的研究發現,相對于只有兒子的老人來說,有女兒或兒女雙全的老人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較低。這一事實暗示了女兒在老年人的居家或社區養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超過兒子。這種作用可能貫穿于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之中,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城市家庭。這一現象對家庭和社會都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對于家庭成員來講,應該重視和珍惜“女兒”對家庭里老年人的照料者角色,肯定女性在家庭養老中的付出與貢獻,同時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幫助、支持家庭中的女性照料者,分擔老年人照料任務,降低女性照料者的勞動強度和精神、心理壓力。對于社會來講,相關部門可嘗試應該為“上有老下有小的女性”提供更多制度性的支持,讓這類女性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家里老年人的照料上面;而有關團體或機構組織則可以通過組建社區家庭照料者支持小組、工作坊等,定期舉行經驗分享、技能教授、心理輔導、喘息服務等活動,一方面提升女性照料者的照料技能,另一方面也為女性家庭照料者提供更多的非正式支持。
綜上所述,只有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個服務體系互相配合、聯動發展,才能減少養老機構“對象錯位”現象,緩解機構養老資源緊張局面,合理利用與優化機構養老服務資源,真正發揮養老機構對服務對象生活品質的提升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立國.積極貫徹優先發展方針加快構建適應老齡化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N].中國社會報,2010-11-12.
[2] 高巖,李玲.機構養老服務研究文獻綜述[J].勞動保障世界,2011,(7).
[3] 羅亞萍,史文靜,肖陽.城市居民養老方式的變化趨勢、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對西安市居民養老方式的調查[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4]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 [EB/OL].[2012-12-11].http://fss.mca.gov.cn/article/lnrfl/zcfg/201302/20130200421922.shtml.
[5] 人民網.“失能老人”要靠政府養老[N/OL].[2012-07-27].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0727/c159301-18610400.html?prolongation=1.
[6] 王靜,吳明.北京市某城區居家失能老年人長期護理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醫科學,2008,(12A).
[7] 褚湜婧,孫鵑娟.影響城市老年人養老意愿諸因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8] 周秀慧,焦亞波,李漢,等.南京市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研究[J].價值工程,2012,(3).
[9] 焦亞波.上海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10).
[10] 高曉路,顏秉秋,季玨.北京城市居民的養老模式選擇及其合理性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2,(10).
[11] 同[6].
[12] 初煒,胡冬梅,宋桂榮,等.老年人群養老需求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2).
[13] 袁秀,陽四,王輝,等.城市居民養老意愿與養老模式研究——以石家莊市、邯鄲市為例[J].經濟論壇,2012,(4).
[14] 同[9].
[15] 同[10].
[16] 同[13].
[17] 段賢來,朱繼臣,張敏,等.安徽省城鎮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3).
[18] 同[7].
[19] 曾子昂.關于武漢市居民養老方式的調查報告[J].科技創業月刊,2013,(3).
[20] 丁煜,葉文振.城市老人對非家庭養老方式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學刊,2001,(2).
[21] 宋寶安,楊鐵光.觀念與需求: 社會養老制度設計的重要依據——東北老工業基地養老方式與需求意愿的調查與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3).
[22] 同[12].
[23] 丁華,徐永德.北京市社會辦養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狀況及滿意度調查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7,(3).
[24] 周宇.養老機構發展呼喚創新——基于北京市海淀區養老機構的調研[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5).
[25] 同[8].
[26] 同[13].
[27] 趙迎旭,王德文.老年人對非家庭養老方式態度的調查報告[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28] 同[12].
[29] 同[20].
[30] 同[10].
[31] 楊曉龍,李彥.城市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以煙臺市的1273 位老年人為例[J].科學·經濟·社會, 2013,(2).
[32] 同[19].
[33] 宋紅玲,陳志菊,顧桐語,等.南通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16).
[34] 同[7].
[35] 同[10].
[36] 同[31].
[37] 同[12].
[38] Yang, H. The Distributive Norm of Monetary Support to Old Parents: A Look at a Township in China[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6,58.
[責任編輯方志]
其次,充足和便利的家庭和社區養老資源可以有力地緩解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的需求。老年人對傳統的家庭養老環境表現出強烈的偏好,在家庭和社區養老資源足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的情況下,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的意愿將大大降低。因此,在機構養老服務供不應求的背景下,鞏固和強化家庭照料的作用,豐富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將大大降低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需求。為此,應該為家庭成員的照料服務提供輔助性指導,提高他們照料老年人的意愿和能力,鼓勵子女與父母同住或者就近居住,重點為空巢老年人和喪偶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同時,在社區層面上,提升社區服務的質量,增加社區服務利用度,使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回流”到社區。通過為老年人開展各項社會活動創造便利,豐富社區老年社會活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減少該群體因為精神需求而選擇機構養老的可能性。回歸分析結果同時表明,對于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而言,他們對于社區養老資源的需求存在偏差,從而導致其選擇機構養老時考量的因素存在差異。從社區服務的角度來看,非失能老年人關注衛生保健和社會參與活動,而失能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則是充足和便捷的日常照料服務。因此,在目前大量非失能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背景下,要調整機構養老服務的目標人群,在社區服務建設層面首要的工作是通過強化社區衛生保健服務和豐富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活動,鼓勵非失能老年人多使用社區服務資源,增加對社區養老服務的信任與依賴,降低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的可能性。
再次,應關注貧困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需求。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收入是家庭和社區照料資源之外影響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重要因素。這表明,很多缺少社區和家庭照料資源的失能老年人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無力支付機構養老費用而打消入住的念頭,他們極有可能面臨家庭照料和社會照料資源的雙重缺失,而陷入無人照料的窘境。因此,對于這一部分弱勢人群需要發揮政府的救助作用,在進行有效識別后,為他們入住養老機構提供適度補貼,或者通過政府購買或者補貼的方式,為這部分老年人提供無償或者低價的社區照料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照料需求。
最后,應該重視子女在照料老年人方面的性別差異。本文的研究發現,相對于只有兒子的老人來說,有女兒或兒女雙全的老人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較低。這一事實暗示了女兒在老年人的居家或社區養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超過兒子。這種作用可能貫穿于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之中,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城市家庭。這一現象對家庭和社會都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對于家庭成員來講,應該重視和珍惜“女兒”對家庭里老年人的照料者角色,肯定女性在家庭養老中的付出與貢獻,同時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幫助、支持家庭中的女性照料者,分擔老年人照料任務,降低女性照料者的勞動強度和精神、心理壓力。對于社會來講,相關部門可嘗試應該為“上有老下有小的女性”提供更多制度性的支持,讓這類女性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家里老年人的照料上面;而有關團體或機構組織則可以通過組建社區家庭照料者支持小組、工作坊等,定期舉行經驗分享、技能教授、心理輔導、喘息服務等活動,一方面提升女性照料者的照料技能,另一方面也為女性家庭照料者提供更多的非正式支持。
綜上所述,只有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個服務體系互相配合、聯動發展,才能減少養老機構“對象錯位”現象,緩解機構養老資源緊張局面,合理利用與優化機構養老服務資源,真正發揮養老機構對服務對象生活品質的提升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立國.積極貫徹優先發展方針加快構建適應老齡化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N].中國社會報,2010-11-12.
[2] 高巖,李玲.機構養老服務研究文獻綜述[J].勞動保障世界,2011,(7).
[3] 羅亞萍,史文靜,肖陽.城市居民養老方式的變化趨勢、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對西安市居民養老方式的調查[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4]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 [EB/OL].[2012-12-11].http://fss.mca.gov.cn/article/lnrfl/zcfg/201302/20130200421922.shtml.
[5] 人民網.“失能老人”要靠政府養老[N/OL].[2012-07-27].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0727/c159301-18610400.html?prolongation=1.
[6] 王靜,吳明.北京市某城區居家失能老年人長期護理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醫科學,2008,(12A).
[7] 褚湜婧,孫鵑娟.影響城市老年人養老意愿諸因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8] 周秀慧,焦亞波,李漢,等.南京市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研究[J].價值工程,2012,(3).
[9] 焦亞波.上海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10).
[10] 高曉路,顏秉秋,季玨.北京城市居民的養老模式選擇及其合理性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2,(10).
[11] 同[6].
[12] 初煒,胡冬梅,宋桂榮,等.老年人群養老需求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2).
[13] 袁秀,陽四,王輝,等.城市居民養老意愿與養老模式研究——以石家莊市、邯鄲市為例[J].經濟論壇,2012,(4).
[14] 同[9].
[15] 同[10].
[16] 同[13].
[17] 段賢來,朱繼臣,張敏,等.安徽省城鎮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3).
[18] 同[7].
[19] 曾子昂.關于武漢市居民養老方式的調查報告[J].科技創業月刊,2013,(3).
[20] 丁煜,葉文振.城市老人對非家庭養老方式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學刊,2001,(2).
[21] 宋寶安,楊鐵光.觀念與需求: 社會養老制度設計的重要依據——東北老工業基地養老方式與需求意愿的調查與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3).
[22] 同[12].
[23] 丁華,徐永德.北京市社會辦養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狀況及滿意度調查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7,(3).
[24] 周宇.養老機構發展呼喚創新——基于北京市海淀區養老機構的調研[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5).
[25] 同[8].
[26] 同[13].
[27] 趙迎旭,王德文.老年人對非家庭養老方式態度的調查報告[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28] 同[12].
[29] 同[20].
[30] 同[10].
[31] 楊曉龍,李彥.城市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以煙臺市的1273 位老年人為例[J].科學·經濟·社會, 2013,(2).
[32] 同[19].
[33] 宋紅玲,陳志菊,顧桐語,等.南通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16).
[34] 同[7].
[35] 同[10].
[36] 同[31].
[37] 同[12].
[38] Yang, H. The Distributive Norm of Monetary Support to Old Parents: A Look at a Township in China[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6,58.
[責任編輯方志]
其次,充足和便利的家庭和社區養老資源可以有力地緩解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的需求。老年人對傳統的家庭養老環境表現出強烈的偏好,在家庭和社區養老資源足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的情況下,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的意愿將大大降低。因此,在機構養老服務供不應求的背景下,鞏固和強化家庭照料的作用,豐富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將大大降低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需求。為此,應該為家庭成員的照料服務提供輔助性指導,提高他們照料老年人的意愿和能力,鼓勵子女與父母同住或者就近居住,重點為空巢老年人和喪偶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同時,在社區層面上,提升社區服務的質量,增加社區服務利用度,使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回流”到社區。通過為老年人開展各項社會活動創造便利,豐富社區老年社會活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減少該群體因為精神需求而選擇機構養老的可能性。回歸分析結果同時表明,對于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而言,他們對于社區養老資源的需求存在偏差,從而導致其選擇機構養老時考量的因素存在差異。從社區服務的角度來看,非失能老年人關注衛生保健和社會參與活動,而失能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則是充足和便捷的日常照料服務。因此,在目前大量非失能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背景下,要調整機構養老服務的目標人群,在社區服務建設層面首要的工作是通過強化社區衛生保健服務和豐富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活動,鼓勵非失能老年人多使用社區服務資源,增加對社區養老服務的信任與依賴,降低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的可能性。
再次,應關注貧困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需求。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收入是家庭和社區照料資源之外影響失能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重要因素。這表明,很多缺少社區和家庭照料資源的失能老年人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無力支付機構養老費用而打消入住的念頭,他們極有可能面臨家庭照料和社會照料資源的雙重缺失,而陷入無人照料的窘境。因此,對于這一部分弱勢人群需要發揮政府的救助作用,在進行有效識別后,為他們入住養老機構提供適度補貼,或者通過政府購買或者補貼的方式,為這部分老年人提供無償或者低價的社區照料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照料需求。
最后,應該重視子女在照料老年人方面的性別差異。本文的研究發現,相對于只有兒子的老人來說,有女兒或兒女雙全的老人接受機構養老的可能性較低。這一事實暗示了女兒在老年人的居家或社區養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超過兒子。這種作用可能貫穿于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之中,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城市家庭。這一現象對家庭和社會都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對于家庭成員來講,應該重視和珍惜“女兒”對家庭里老年人的照料者角色,肯定女性在家庭養老中的付出與貢獻,同時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幫助、支持家庭中的女性照料者,分擔老年人照料任務,降低女性照料者的勞動強度和精神、心理壓力。對于社會來講,相關部門可嘗試應該為“上有老下有小的女性”提供更多制度性的支持,讓這類女性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家里老年人的照料上面;而有關團體或機構組織則可以通過組建社區家庭照料者支持小組、工作坊等,定期舉行經驗分享、技能教授、心理輔導、喘息服務等活動,一方面提升女性照料者的照料技能,另一方面也為女性家庭照料者提供更多的非正式支持。
綜上所述,只有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個服務體系互相配合、聯動發展,才能減少養老機構“對象錯位”現象,緩解機構養老資源緊張局面,合理利用與優化機構養老服務資源,真正發揮養老機構對服務對象生活品質的提升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立國.積極貫徹優先發展方針加快構建適應老齡化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N].中國社會報,2010-11-12.
[2] 高巖,李玲.機構養老服務研究文獻綜述[J].勞動保障世界,2011,(7).
[3] 羅亞萍,史文靜,肖陽.城市居民養老方式的變化趨勢、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對西安市居民養老方式的調查[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4]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 [EB/OL].[2012-12-11].http://fss.mca.gov.cn/article/lnrfl/zcfg/201302/20130200421922.shtml.
[5] 人民網.“失能老人”要靠政府養老[N/OL].[2012-07-27].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0727/c159301-18610400.html?prolongation=1.
[6] 王靜,吳明.北京市某城區居家失能老年人長期護理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醫科學,2008,(12A).
[7] 褚湜婧,孫鵑娟.影響城市老年人養老意愿諸因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8] 周秀慧,焦亞波,李漢,等.南京市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研究[J].價值工程,2012,(3).
[9] 焦亞波.上海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10).
[10] 高曉路,顏秉秋,季玨.北京城市居民的養老模式選擇及其合理性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2,(10).
[11] 同[6].
[12] 初煒,胡冬梅,宋桂榮,等.老年人群養老需求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2).
[13] 袁秀,陽四,王輝,等.城市居民養老意愿與養老模式研究——以石家莊市、邯鄲市為例[J].經濟論壇,2012,(4).
[14] 同[9].
[15] 同[10].
[16] 同[13].
[17] 段賢來,朱繼臣,張敏,等.安徽省城鎮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3).
[18] 同[7].
[19] 曾子昂.關于武漢市居民養老方式的調查報告[J].科技創業月刊,2013,(3).
[20] 丁煜,葉文振.城市老人對非家庭養老方式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學刊,2001,(2).
[21] 宋寶安,楊鐵光.觀念與需求: 社會養老制度設計的重要依據——東北老工業基地養老方式與需求意愿的調查與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3).
[22] 同[12].
[23] 丁華,徐永德.北京市社會辦養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狀況及滿意度調查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7,(3).
[24] 周宇.養老機構發展呼喚創新——基于北京市海淀區養老機構的調研[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5).
[25] 同[8].
[26] 同[13].
[27] 趙迎旭,王德文.老年人對非家庭養老方式態度的調查報告[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28] 同[12].
[29] 同[20].
[30] 同[10].
[31] 楊曉龍,李彥.城市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以煙臺市的1273 位老年人為例[J].科學·經濟·社會, 2013,(2).
[32] 同[19].
[33] 宋紅玲,陳志菊,顧桐語,等.南通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16).
[34] 同[7].
[35] 同[10].
[36] 同[31].
[37] 同[12].
[38] Yang, H. The Distributive Norm of Monetary Support to Old Parents: A Look at a Township in China[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6,58.
[責任編輯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