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瀅
〔摘要〕城市公共空間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城市化的產物,是現代城市居民節慶聚集、活動的中心地帶。本文從節慶裝飾設計藝術的角度探討了美化城市公共空間的問題,結合當代國內外部分優秀案例,從節慶裝飾藝術構成的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兩個方面分析,旨在為中國城市公共空間與節慶裝飾藝術的融合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理論資料。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節慶裝飾藝術表現形態要素
節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以我國為例,傳統的有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的春節、家庭團圓幸福的中秋節等;還有建國至今所建立舉國同慶的國慶節及代表新年伊始的元旦節;更有從國外引進的洋節,如情人節、圣誕節,以及政府或商家推廣的文化節、旅游節、冰雪節等等數不勝數。無論任何節日節慶活動,都需要特定載體來運作———城市公共空間。作為為城市居民公共交往、舉辦活動而服務的開放性場所,也是城市居民最為密集的地方,其獨特的功能決定了節慶裝飾藝術需以城市公共空間為依托呈現。優秀的城市公共空間節慶裝飾設計,不僅能創造濃厚的節日氣氛,更能潛移默化地激發人們的節慶熱情,使得節日在節慶裝飾的襯托中顯得愈發的隆重而強烈。
一、城市公共空間和節慶裝飾藝術的融合
根據《城市規劃原理》的定義,城市公共空間的狹義概念是指“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它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體育場地等”[1]。這一定義意味著城市公共空間具有集會、休閑、交通等獨特的功能,在此人、社會、環境密切聯系,和諧發展。
節慶裝飾藝術是指“依托裝飾藝術的基本要素,主要圍繞城市的天際線、街區輪廓、建筑立面、廣場景象及園林片區的造型、色彩、光線、節奏、空間及片面等元素進行視覺化的藝術設計”[2]。節慶裝飾設計在體現藝術美學價值的基礎上,更要切合特定節慶主題進行設計,以此增進城市節日氣氛,推廣節慶文化。
城市公共空間與節慶裝飾藝術的融合,人們歡聚共慶節日,是民俗文化傳承的體現,國民凝聚力的表現,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公共空間節慶裝飾的設計遵循形式美法則,主要體現在形態、色彩、材質各物質要素上。另外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間節慶裝飾藝術的設計應重視人作為節慶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充分考慮民族差異、情感訴求等精神要素。
二、城市公共空間節慶裝飾藝術構成要素
1、城市公共空間節慶裝飾藝術物質要素
城市公共空間裝飾物質要素主要分為色彩、材質、形狀與形態。色彩,在節慶裝飾中煥發著神奇而獨有的魅力,裝飾者根據傳統或現代節日的要求,運用大自然的顏色,調和明度、純度、彩度,提煉、夸張、組合、變化而成節慶裝飾色彩。色彩學理論研究每一種色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義,體現著人類的不同心理,當視覺感官到某種顏色時,大腦神經便會反應出不同的訊號,如紅色代表熱情,人們便立即感受到激動興奮;綠色象征自然,人們便會聯想到健康、環保等。材質,是材料和質感的結合,是構成節慶裝飾藝術物質要素的重要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間中所運用的節慶裝飾材料種類繁多,普通材料有紙、木材、金屬、塑料等,還有性能優越的新型裝飾材料,不同的材料的運用,能體現不同的藝術質感。形狀與形態,由抽象化的點、線、面、體所組成,在城市公共空間形態上變形、融合、延展,彼此調和,在調和中變化創新,創造獨特的節慶裝飾形態。城市公共空間在節慶的主題下運用豐富的色彩以及不同的材質,創造一定形態的裝飾藝術,在光照、燈光照下呈現不同的視覺感受,更好地為人類的精神生活締造藝術享受。
2.城市公共空間節慶裝飾藝術精神文化要素
城市重要的核心要素是人,評價城市公共空間節慶裝飾藝術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并不是其設計耗費材料的多少,設計水平多么超前,而是取決于人們對它的接納程度,是否符合城市居民對于節慶需求的滿足。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處,更是要求藝術重視人本思想的體現。如中秋節節慶裝飾時采用月亮、燈籠、大紅綢布、月桂樹等與節日主題相關的具有代表性的吉祥元素,以燈飾的形式裝飾美化街道,將裝飾藝術完美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
根據地域特點和文化的不同,不同的自然條件以及社會條件的制約促使各區域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思維和審美觀念。另,根據不同類型的節日主題,城市公共空間裝飾設計的形式、元素等也不盡相同,以此表現各區域千姿百態的節日裝飾藝術形式。北國的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哈爾濱憑借冰雪時節優勢,推出大型冰雕藝術精品工程的冰雪節,展示了北方名城哈爾濱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魅力。
結語
總而言之,城市公共空間與節慶裝飾藝術融合,反應了人體主義思想潮流的趨勢,更是社會文化的需求以及藝術審美的體現。
(責任編輯:翁婷皓)
注釋:
①莫筱.張燈結彩,慶賞佳節———城市空間的節日裝飾[J].裝飾,2009 (02):52-53
②焦健,付予主編.空間環境設計原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