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霏
〔摘要〕任何藝術表達形式都有其鮮明的審美價值,紀錄電影影像敘事取材于真實,通過影像敘事的方式記錄和表現人類與自然的各種現象,并借介這些紀錄電影的影像敘事方式,更深層次地了解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使觀眾認為就是自己生活的世界。這種直觀真實、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審美價值的表現形式,擁有較多的觀眾群。
〔關鍵詞〕紀錄電影美學經驗影像敘事
當我們睜開眼睛,呈現出來的世界就是一幅幅圖像。而紀錄電影提供給我們的就是“生活世界”的圖像。我們通過這些紀錄電影的影像敘事,更深層次地了解到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美學作為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一種審美關照,對于整個電影的知覺面、故事和觀念都起著一種意識形態的作用。縱觀以往針對紀錄片的美學分析,大多局限于傳統的形而上學的“二元論”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讓美學的分析很多帶有濃厚的主觀感性色彩。
一、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結構分析
(一)聲畫之美。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第一個直觀特征就是聲音與畫面的協調。就紀錄電影而言,有兩種主觀特征,一種是觀眾,一種是創作者。這兩種主觀,除去作為紀錄電影的紀實特征外,其他就是基于聲畫所表達的美學特征。相較而言,觀眾的審美特征與創作者要形成一種共鳴,就必須將“圖像意識”貫徹始終。所以,“圖像意識”成為聲畫之美的關鍵核心。像2014年上映的《爸爸去哪兒》電影版,就是打著紀錄電影的旗號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這部電影中,“圖像意識”很鮮明,聲音和畫面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當觀眾聽到電影中萌娃的聲音,腦中就已經呈現出萌娃的特征,配之畫面的融合,加深了這種立體感。看這部電影很多觀眾通常在電影院不假思索的情況下就完成對“聲畫基質”的“賦義”行為,從而知道這部電影影像敘事的內容。如果沒有“聲畫基質”觀眾就什么也看不到,這部電影最基本的美學感知就無從談起,美學經驗不可能存在。因此,“圖像意識”對于紀錄電影敘事,特別是“聲畫一定“奠基性”的作用。
(二)鏡像之美。紀錄電影影像敘事一是結合“聲畫基質”,二是鏡像之美。這種美使聲畫所呈現的東西更加豐富飽滿。2014年紀錄電影《爸爸去哪兒》讓觀眾知道了明星父親與自己孩子的相處模式;美國2013年紀錄電影《極速一生》讓觀眾知道了車手的賽場賽外的生活。如此的例子不勝枚舉,紀錄電影仿佛就是裝著一個我們未知的世界。而觀眾就從這個世界看到了“鏡像生活世界”。“鏡像生活”通過“聲畫基質”承接。觀眾在看紀錄電影時“聲畫基質”退向次要的位置,更多在于感受鏡像之美。這種美可以由一系列相關事件組成,而這些事與事之間未必一定構成故事。《爸爸去哪兒》這部紀錄電影中就是如此。即便這樣,人們在看電影時,在潛意識已經形成紀錄電影影像敘事就是講真實故事給大家聽的概念。
(三)意境之美。而紀錄電影影像敘事是通過創作者之手,將原有的現實世界進行二次加工,成為自己的理解,并通過“鏡像”呈現。在整個紀錄電影影像敘事過程中,事實以感性的方式置入作品中,形成一種觀眾的美學思維。而這種美學思維就形成了意境之美。這種意境有鮮明的主觀特征,因人而異,這可以從觀眾的影評中窺見一二。像《極速一生》這部電影,在“豆瓣”上就有些人感受到賽車的刺激,有些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不同的感受也讓這部紀錄電影的意境之美多樣而豐富。
二、紀錄電影影像敘事審美價值分析
(一)審美價值呈現主流價值。任何藝術表達形式都有其鮮明的審美價值。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審美價值卻是最感性的主觀存在的藝術形式。紀錄電影影像敘事取材于真實,使觀眾認為就是自己生活的世界。而作為紀錄電影創作者來說,將目光投向現實世界,以其多重自我進行主觀表達,當這種意向性架構成立時,這種審美價值就已經呈現在創作者的腦海中了。但是這種審美價值是不是只有創作者一人才察覺得到呢?顯然不是。首先,創作者是為了讓觀眾得到體會審美價值而展開自身的審美體驗。其次,創作者所體會的審美價值,是作為一個具有大眾主流價值所主導的世界。不可否認,正是“共通性”讓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審美價值引起觀眾的共鳴。《爸爸去哪兒》影片中父親與孩子的互動就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有父親,小時候都渴望父親的疼愛。這種審美價值在電影影像敘事中以感性的方式得以呈現,自然會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審美價值是不是功利價值。《爸爸去哪兒》這部紀錄電影中,同時體現了兩種價值,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但不能由此說使用價值就是審美價值的一部分。回顧藝術史的美學特征我們發現,一件藝術品即有使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正是基于紀錄電影影像敘事帶來的審美價值有一種先在的認可,才意識到作品之美通過審美主體的藝術性表達會引發種種主觀能動性,創作者才會去拍攝這樣的作品。《爸爸去哪兒》呈現的是親情之美,才會進而讓觀眾從中學會如何與子女的相處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是這種需求才導致這部紀錄電影的產生。
三、紀錄電影影像敘事審美態度分析
(一)什么是審美態度。米盧曾說過:態度決定一切。作為紀錄電影來說,影像敘事的審美態度就決定著整部紀錄電影的走向。作為一部紀錄電影來說,審美的對象雖然是一個主體,卻是一個準主體。這種審美態度就是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的表達。這種態度是以一個什么方式推動美學主體展開一系列審美活動呢?它是消級的還是積極的審美態度呢?關于審美態度的純粹性,我想觀眾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因為紀錄電影的敘事審美態度是一種感性的感知行為,并不是理性主義的認知行為所能詮釋和表達的。
(二)虛似的審美態度。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審美,就觀眾而言,都是懷著各種各樣的態度來“看”的。“看”就是一種審美,但又不全是審美態度,有些可能就是一種虛假的審美態度。何謂虛假的審美態度,就是當人們集中對某一部作品特定的主題引發興趣,如男性是戰爭迷,只要戰爭題材的紀錄電影,都會表現特別關注。當一些球迷,對球類紀錄電影產生濃厚興趣……這些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就是一種虛假的審美態度。這些觀眾只對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主題感興趣,而非是藝術作品本身所呈現的美學意境。
但這種虛似的審美態度也是現今很多紀錄電影高票房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因為如此,導致了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非純煽動化。審美之外的態度就融入在審美態度中了,導致觀眾作為主體失去了對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自覺意識,降低作品的審美價值在接受和理解層面的減損。
四、紀錄電影影像敘事審美直觀分析
就紀錄電影來說,影像敘事審美活動采取的主要方法是“直觀”,這是條件反射的本能。審美直觀,就是在一般直觀前提下,本身卻又沒有積攢美學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審美知覺,就叫審美直觀。觀眾在觀看紀錄電影影像敘事過程中,所能動用的感官方面的特征,在這個過程中,觀眾會忽略對象的“存在性”設定,一味沉浸在紀錄電影影像敘事世界當中,用心體會,充分發揮感性思維,慢慢去體會和感悟審美價值。
審美直觀是一種極端性的審美,是建立在一般直觀基礎之上的,通過“聲畫基質”,動用人體感官,所搭建起來的一個美學世界,缺少一般直觀的審美就是無視軀體只觸及它的靈魂。這種辯證思維過程,在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審美活動中,就是觀眾對整部作品從感官到心靈的綜合把握。
紀錄電影影像敘事所呈現的美學是帶有情感的價值表達,具體包括兩個維度,一個是橫向的維度,即觀眾與創作者的情感的價值表達。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內容,通過觀眾和創作者的理解才能使其內在之美得以呈現,觀眾的一系列審美活動,才使紀錄電影作為審美對象的地位得以確立;觀眾的情感的價值表達,才能使紀錄電影影像敘事之美得到證明。另一個是縱向的維度,永遠活在過去的情感的價值表達。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內容都在描述一段段過去的事情,而非現在,創作者和觀眾對這部紀錄電影的審美經驗,會在各自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得到一一展開。
從美學分析紀錄電影影像敘事,都應從多層次、多方面去分析呈現,絕不僅是一種單一的價值觀所詮釋的美學。創作者和觀眾都在用自己的內心思維模式,用以客觀事實的認定為基礎,去思考著紀錄電影影像敘事的美學思考。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聶欣如.紀錄片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2]陳國欽.紀錄片解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3]周蘭.影響對歷史的傳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4]宋家玲、李小麗.影視美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