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錦峰
〔摘要〕本文以后溝古村民居院落空間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從庭院的空間類型、庭院的空間形態特征和體現內審理性的院落空間關系等三方面入手,對后溝古村院落空間的形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研究,不僅有利于系統、全面地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并對當代地域環境的創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古村院落空間形態窯洞
榆次后溝古村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地貌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低山丘陵,民居建筑多為清至民國年間建造的窯洞,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為主。窯洞大都建在向南的山坡上,朝陽,背靠黃土,面朝開闊地帶,是千百年來北方漢民族自給自足的宜居村落。土質豐厚,直立性較強,當地氣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等自然條件,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并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于自然環境、地質地貌特征和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影響,使窯洞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形式特點。
一、后溝古村院落空間的類型
后溝古村民居建筑大部分為穴居和半穴居的窯洞,院落包括靠崖窯洞和獨立式四合院為主的院落。每個院落中都包含有窯洞式空間,土穴土窯洞居多,在選址、取向等方面都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建造。整個村落大部分院落的正房都是窯洞,并且配廂房,建有倒座的南房,形成四合院,構成了恬靜詳實、優雅靜謐的生活環境。這些都是后溝典型的窯洞院落類型。
靠崖式窯洞院落。靠崖式窯洞有靠山式和沿溝式,窯洞常呈曲線或折線型排列。在黃土坡地高度允許的情況下,可建造幾層臺梯式窯洞,跟樓房類似。由房屋和院墻圍合成一個封閉空間的獨門院落。
靠崖式院落主窯一般是三到五孔,主窯靠崖而建,廂窯一般是磚木結構建筑,位于主窯左右兩側。廂窯左右對稱,其高度比主窯稍低。這種屬于三合院的形式,有的還有南面的南房,是四合院的類型。在不斷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自然環境和生存方式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成熟的空間營建理念。通過其自由的形態,成熟的空間處理手法向人們詮釋了后溝居住空間的理解,深刻地反映了古村落傳統地域文化特征。
獨立式窯洞院落。獨立式窯洞是一種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窯洞,有時也有用磚、石拱窯洞。這種窯洞不用依靠山崖,也能獨立成窯,又不失窯洞的特點。可建為單層,也可建為多層。若窯頂上層再建箍窯即為“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建筑則為“窯上房”。
傳統的三合院和四合院成為獨立式窯洞院落的主要形式,正房窯和東西廂窯,南面為院墻和大門則構成三合院落,有的還有南面的倒座南房則構成四合院,院子里常常種些北方的植被。在功能上,后溝居民的主要的起居生活都集中在庭院中,具有較強的空間領域感,使院落空間與外部街道空間分隔。因此可以在院落空間中進行各種日常活動。獨立式的庭院則更多的考慮到了居民生活的安全感與私密性。在院落的裝飾方面樸素優雅,表現出了當地濃郁的傳統文化與民俗風情。
二、后溝古村院落空間形態特征
1、多樣化的院落平面形態。后溝傳統院落空間的平面形態主要取決于院落的環境選址、功能、面積、建筑技術等條件以及傳統民居營造的總體構思。后溝民居院落空間的平面形態主要有方形、弧形,以及不規則的形態等類型。
(1“)方”形平面:由窯洞建筑和院墻圍合成為一個對外封閉的空間。平面特征:這種平面布局形態是后溝古村院落中最為常見的形態,且院落形態規整,是其它院落平面形態的基礎;在功能方面,這種平面形態的院落常反應在一些大戶人家,其院門與窯洞建筑保持在一條中軸線上,庭院開闊寬敞,院內功能齊全,環境舒適宜人。
(2)“弧”形平面:三面絕崖,一處絕壁,于西崖掏一隱蔽洞門,洞內掘深坑巧設木板吊橋以供出入,圍合成一個弧形的對外封閉空間。平面特征:這種形態是后溝古村唯一獨有的平面形態,其布局因地制宜,院落形態形同簸箕,曲徑通幽,豁然開朗;在功能方面:這是一處充滿神秘而令人產生遐想的古老宅院,院內分工明確,和傳統院落功能相似,寬敞明亮設施齊全。
(3)“不規則”形平面:院落由兩個方形平面組合而成,類似“L”形和“凸”形等不規則形態。平面特征:一般比較開闊的一頭在院落的前部,而相對狹長的一頭則位于院落的后部,院落形態呈現不規則的形態;在功能方面,與建筑內部空間緊密相連,通風采光條件較好。
2、靈活的院落界面組合形式。院落的形象是由院落空間的各個界面圍合構成的,多樣的空間形態則是由不同的圍合要素形成的。除了多樣化的平面布局之外,立面圍合形式也是民居建筑最基本的要素,后溝古村院落空間的立面圍合形式組合靈活自由且極具多樣化。院門、院墻、窯洞建筑則構成了后溝傳統民居院落空間立面形態的主要圍合元素。這些元素伴隨著古村院落的發展而不斷衍化,形成了一種內在的關聯性。其主要的圍合形式有:東西南北四個面都有建筑的四合院類型的圍合形式;前后為建筑兩側院墻的圍合形式;一面是院墻三面為建筑的圍合形式。
在后溝古村院落空間當中,窯洞建筑、院門、院墻、地面等因素作為界定院落空間的主要實體界面元素起到圍合界面的作用。這些元素是在古院落空間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從功能出發,逐漸演變為一種具有多重意義的圍合界面。窯洞建筑的輪廓線和院落上方的天空則構成了院落空間的非實體界面,它們與院落實體空間形成了一種圖與底共生的關系,形成了虛實空間的對比,營造出了豐富的視覺和心理效果。
3、適宜的尺度空間。適宜的空間尺度對于生活在院落中人的舒適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過大或者過小的尺度都會使空間顯現出一定的缺憾,從而不利于交往和流通的發生。后溝古村院落空間為了創造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和適應人的尺度,一般都會將圍合的要素控制在一定的尺度范圍內,例如院墻的高度范圍控制在了2米左右,當院子大一些會設置一些植被將其分隔。這樣既使尺度有了親切感,又豐富了院落的空間內容。而當庭院較小時,則在裝飾上以簡化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設施。
三、體現內審理性的院落空間關系
后溝古村院落空間,除了具有較強的內外分隔性,同時在內外空間形成了一個過渡。但因正房、廂房與圍墻所圍合的院落能夠有效地劃分內外領域,體現出空間上的內聚性,從而營造了一種具有閑適幽靜氛圍,適合自查的理性空間。而這一特點正迎合了儒家思想含蓄、內斂的文化心態。
1、院落與窯洞內部空間的關系。在后溝古村院落空間中,窯洞建筑單體是作為空間的圍合要素存在的。建筑正立面將室內空間與院落分隔,此立面上有門窗,門窗開合自由,使空間隔而不斷,也為加強庭院與室內空間的聯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將庭院空間與民居室內空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院落與外部空間的關系。院落作為室內空間的外延,在窯洞建筑與村落街道之間筑起了一道心理屏障,承擔了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過渡,院落空間的存在對居住環境的營造,對公共活動內聚力的形成至關重要。再者,庭院空間與外部環境也有相應的聯系,有些庭院空間與外部街道也是相互流通。當現有的居住院落空間無法滿足使用需求時,街道空間的拓展就成為必然。遇到婚喪大事可在此搭棚設宴,內院街道連成一體,展現了一個空間從私密性向半公共性、公共性拓展的變化過程。
總論
后溝古村院落空間是后溝傳統民居生存環境中獨具特色的空間,是后溝居民在不斷適應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生存方式的過程中,積淀下來的豐富成熟的空間營造理念。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營造思想使的院落空間形態具有了豐富多彩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形態,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對當代地域環境的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陸元鼎.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2]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