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
〔摘要〕設計與文化藝術、科技、經濟的關系密不可分,在發展過程中,對科技、經濟、文化影響進行簡要分析,了解設計對科技創新、社會經濟和思維文化的潛在含義,使設計在推動結構組成、材料使用、生產過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而使設計業更為壯大,設計本身就是構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詞〕科學技術科學理論政治經濟文化
一、設計與科技
(一)設計與科技進步。當十八世紀來臨時,機械化的時代伴隨而來,設計方面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8世紀,建筑師首次從“房屋建筑協會”分離出來,從而提高了建筑設計者們的水平。隨著分工的迅速發展,設計也從制造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在機械生產標準化和集成產品出現的同時,各種優質鋼材和金屬被用于設計。
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的工業革命導致了20世紀初設計行業內的不同發展趨勢,同時也為設計拓展了廣闊的前景。廣告設計在本世紀20年代橫空出世,標志著CI設計有了其自己的價值。
一種新材料的誕生往往對設計行業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如塑料、輕金屬等,毫無疑問,塑料工業在20世紀的設計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在20世紀30年代塑料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產業地位,并且工業設計師們也賦予了其社會意義,成為一個“民主的材料”。他們廣受工業設計師的青睞,并且它們廣泛運用于各種產品的生產,從而適合于各種產品符號的個性和靈活運用,同時新材料的出現也鼓動設計師們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攝影銅技術發明于1930年,它的出現標志著廣告設計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為今天的攝影技術打下了結實的基礎。另外電影、廣播、電視等新媒體的使用,使廣告業快速發展,運用創新的技術來傳達,極大地豐富了視覺設計的表現手法,同時也極大地擴大和深化了視覺傳播領域。因為全新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設計以及生產的模式深受影響,取得了飛躍式的革新。如果說現代設計運動是工業革命的反響,那么后現代主義是專為IT的反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的普及出現,CAD,3D MAX等設計軟件是常用深受廣大設計師。在計算機的幫助下,設計師可以理解他們的效果設計的產品究竟是如何,所以得到傳統的手工業生產,強調產品設計的實用性,便于操作的一些設計特點,功能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對用戶的特殊要求。
(二)設計與科學理論。設計取決于人類的進步所掌握的科學原理,如設計和形狀,結構的理解,它是由數學,物理觀測手段。先進的物理、數學等學科,擴大使用的設計體現在新材料上和擴大該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研究設計的發展也關系到部門的科學理論。設計研究涉及許多學科,發展、創造一個設計學校,旨在整合基于一系列現代科學理論。
設計科學是一種設計理念和全面的設計方法,它的概念是1969年赫伯特·西蒙提出的。設計科學是生產體現,除科技成果的具體應用,它的方法也一直在進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現代設計更多的是強調多樣化,動態優化和計算機為特點,它必須依靠現代科學方法來解決日益復雜的問題。現代設計與現代知識體系緊密相連,是設計和科學聯系在一起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設計是科學技術商品化的載體。科學技術是一種資源,設計不僅得到物化載體的科學技術,尤其是在科學和技術商業化有巨大的體現。科學和技術是通過設計對消費者的自我表達,旨在使新技術“可能”變成現實。IT資源需要進行設計,以整合利用,形成高品質的新產品,通過大量的市場所吸收,完成技術的社會財富,從而起到在科技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設計和技術之間的關系是發展和使用,所有類別中都包含設計和技術,并且科學技術都是由設計轉化為商品。沒有技術就沒有設計思想,科學技術沒有設計的參與就找不到社會生活的結合點,從而不能轉化為社會財富和精神財富。設計是科學和技術的載體,它是本身就是技術的一部分。之所以美國科技政策設計的高應力,因為他們的目的是要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設計與經濟
(一)設計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日本的經濟在二戰之后面臨著重新振興的境地,現代工業設計是日本政府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引入的,以設計為基礎來推動國家政策和國家發展的戰略,以實現日本經濟在70年代騰飛。
設計作為經濟的載體,同時也是思想載體,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機構或企業開發自己的強有力的工具。20世紀80年代,設計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力,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現代工業設計或研究中心,從勞動密集的高科技發展模式轉變的督導委員會,標志著現代工業設計活動已全面開展,
90年代的市場競爭顯著,無論是國家還是設計公司都被視為跨世紀的經濟發展戰略。與此同時,在市場競爭中設計主要是一種競爭文化。設計不僅成為物化的企業文化精神,并且還成為規范企業文化,企業員工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橋梁。
(二)設計作為價值的方法。設計是創造高附加值的做法。從消費者層面,人們的消費水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類層次主要是為了解決人的基本需求的基本問題,滿足人們生活的基本條件;第二類層次是追求的共同特點,即、流行、模仿、社會保障,以滿足需求;第三類層次是追求個性,需要小批量多品種,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設計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世界經濟是“知識經濟”向“經濟實質”發展的增值設計時代轉型。
另外一方面,設計可以保證產品的高附加值。商品附加值是以創造來獲取新的合作企業。高附加值不只是在功能上進行考慮,還必須將功能、材料和情感三個方面統一起來進行考慮。眾所周知,日本時裝十分昂貴,其原因就在于日本時裝設計理念———日本時裝是絕對不適合大規模生產。設計作為創造附加價值的一種手段,同時也增加了信息的價值。最新的信息駐留在設計符號中去,往往就會產生新技術,進而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產品。
(三)設計與生產和消費的關系
(1)設計與生產。設計是設計師制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生產者,設計活動是生產活動,而是整個生產舉足輕重的生產活動,同時設計也服務于工廠的設計施工建設工作。其次是產品的改進和創新服務。第三是提高生產力和效率的服務。生產部門必須認識到設計,生產強大的企業系統中所有人都應以正確理解什么是設計,企業共識的形成是在充分肯定了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設計的重要性,調整良好的設計和生產科技之間的關系,才能夠體現出企業的凝聚力。
(2)設計與消費。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欲望,還能激發人們的需求和愿望的潛力。從消費心里來講,人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總有一些新的、更高層面的欲望產生。設計就是根據人們的潛在欲望來進行產品的更新,開拓市場、引導消費時尚,從這一角度就可以充分的證明,設計具有創造消費、創造市場的能力。例如,現代人的個人娛樂終端極為豐富,MP3隨聲聽、數碼相機、移動存儲設備的等等,如何集一切功能為一體,使人輕松攜帶呢?設計師根據人們的這一潛在的需求,將眾多娛樂設備的功能都集于在手機上。這種產品的設計開發,無疑開創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三、設計與文化
設計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首先,設計是文化的載體,并且影響和制約著文化的發展。文化是無形的,抽象的,它需要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同時努力將事物的另一面完整的表現出來。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是把事物或不現實事物,再從文化意義上,與人的思維的無縫連接,從文化中提煉,加工,升華來處理,從中來表現設計師與藝術家的自我價值。事實上,設計本身就是構成了文化的一部分。設計和其他文化的交匯,他們成為新的文化。設計改造舊文化,也使之成為一種新文化的傳承。
其次,設計不僅豐富了歷史文化底蘊,也給當代社會創造了物質的價值審美,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橋梁,它促進了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廣義的“設計”,其實是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和文化的體現,因為有這么多的創意,設計和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力量都是由設計帶來的。同時,現代設計具有強烈的審美驅動力的變化,有利于增強社會的審美和文化品味,可以說設計就是在現代社會用來傳達信息和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體,它貫穿于人類的創造性智慧,融入了更多更高的“文化內涵”,有一種獨特的深厚的藝術含量、文化和文化魅力,震撼和滋養人們的心靈,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提高全民族的藝術風格。
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是自然學、社會學、文學等學科的結合體。要真正了解這門學科,除了要認識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這些方面之外,還必須有廣泛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培訓。通過研究理論知識并掌握是形成一套完整的設計理念、科學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的唯一途徑,有利于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創新的設計能力,創造出新的良好地設計作品,推動時代進步和設計學科的事業發展。(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李剛.設計概論[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
[2]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4]郭文斌.論藝術設計與藝術、科技理論和文化的關系[A].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