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楠+程潤東+王勇+王慶南
摘要:以適合產業化的3個菜用甘薯品種寧菜薯f18-1、福菜薯18號、臺農71為材料,測定地上部性狀、鮮產、干質量、光合指標,對品種進行篩選評價。結果表明:寧菜薯f18-1、福菜薯18號嫩尖產量極顯著高于臺農71;菜用甘薯光合速率與產量呈正相關。
關鍵詞:菜用甘薯;產量性狀;光合速率;品種選育;參考指標
中圖分類號:S531.0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134-02
菜用甘薯的嫩莖葉是一種營養豐富且均衡、保健作用強、口感風味好的新鮮綠色保健型蔬菜,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特別受歡迎,在中國香港菜用甘薯被譽為“蔬菜皇后”,日本尊其為“長壽菜”,美國把它列為“航天食品”,醫學界已將其列入抗癌蔬菜之一[1]。甘薯的莖尖和嫩葉富含黏蛋白、纖維素、維生素、果膠,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促進腸胃蠕動和腸管中毒物的排泄,防止便秘,預防心血管疾病等醫療保健功能[2]。菜用甘薯栽培方便,適應性廣,穩產高產,采收期長,抗逆性強,且很少受或不受十字花科害蟲危害,是較理想的無公害蔬菜[3]。在沿海多臺風地區,甘薯抗風耐澇,可緩解強風暴雨后的蔬菜供應緊張局面。目前我國南方地區甘薯嫩莖尖暢銷,經濟效益較高,而在北方地區菜用甘薯發展緩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安全及其保健功能日益受到重視,在城市郊區發展菜用甘薯有很好前景。本研究通過光合速率測定和綜合性狀調查,鑒定新育成或新引進菜用甘薯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品質性狀及綜合表現,評價品種特性與生產利用價值,以期為菜用甘薯品種鑒定和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菜用甘薯品種選用江蘇丘陵地區南京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新品系寧菜薯f18-1(該品系在2012—2013年國家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表現良好)、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菜用甘薯品種福菜薯18號和臺灣菜用甘薯品種臺農71。
1.2方法
1.2.1試驗設計
本試驗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小區100株,小區面積10m2。2011年5月30日定植,7月6日打頂,此后按照生長狀況每隔7~8d采摘1次,共采摘10次,最后一次采摘時間為9月27日。調查每次采摘嫩莖尖鮮產和干質量等性狀。
1.2.2光合指標測定
光合指標使用美國CID公司生產的CI一30IPS型便攜式光合作用測定儀測定。采用開放式氣路測定心葉下第1片完全展開的功能葉,每個小區測3株。測定條件:(28±2)℃,空氣CO2濃度為(290±10)μmol/(m2·s),內部光強為(500±1)μmol/(m2·s)。
1.2.3性狀調查
1.2.3.1地上部質量性狀
參照文獻[4]的方法測定頂葉形狀、頂葉色、葉色、葉脈色、葉片大小、株型等6項形態指標。
1.2.3.2地上部數量性狀
每隔7~8d采收菜用甘薯嫩莖尖,嫩莖尖以纖維化程度低、容易折斷為標準,以小區為單位采收。每小區進行產量及干質量測定,隨機抽查20株甘薯莖尖測量其莖長、葉柄長度等。嫩莖尖單株條數:計算小區全部鮮嫩莖尖條數,再根據定植株數計算單株條數平均值。
嫩莖尖長度:用直尺量葉心到摘斷莖基部處的長度。嫩莖尖節間距:用直尺量摘斷莖尖基部處的第1節間長度。嫩莖尖的葉柄長度:用直尺量摘斷莖尖基部處的第1片葉的葉柄長度。
1.2.3.3食味品嘗
采摘嫩莖尖后,經漂洗,投放于沸水漂燙3~4min,撈起。由5~8名試驗人員品嘗,并根據相關指標進行打分,采用5分制評價標準。
2結果與分析
2.1菜用甘薯地上部質量性狀
由表1可見,3個菜用甘薯品種株型為半直立型或直立型,頂葉形為心形或心帶齒,頂葉色、葉基色、莖色均為綠色,臺農71葉面積較小。
2.2菜用甘薯地上部數量性狀及其相關性
2.2.1地上部數量性狀
不同采摘時期菜用甘薯單株莖尖數、嫩莖尖長、嫩葉柄長等性狀差異較大[5]。由表2可見,不同菜用甘薯品種農藝數量性狀差異較大,表2為10次采摘的平均數據。3個菜用甘薯品種的單株莖尖數為6.5~8.1條/株,臺農71最少,其他2個品種相當;嫩莖尖長為7.1~9.5cm,臺農71最短,福菜薯18號次之,寧菜薯f18-1最長;嫩葉柄長為7.3~10.7cm,臺農71最短,福菜薯18號次之,寧菜薯f18-1最長;嫩節間距為1.9~2.8cm,臺農71最短,福菜薯18號次之,寧菜薯f18-1最長。
2.2.2莖尖產量
由表3可知,寧菜薯f18-1莖尖總產量最高,為56.61t/hm2。方差分析表明,寧菜薯f18-1莖尖總產量極顯著高于其他2品種。福菜薯18號莖尖總產量次之,為39.03t/hm2,比臺農71顯著增產。臺農71莖尖總產量最低,為25.55t/hm2。
2.2.3不同菜用甘薯品種干率分析
每次采摘時,隨機抽取100個莖尖進行稱質量、烘干。對3個菜用甘薯品種進行干率測定,結果表明寧菜薯f18-1干率最低,為9.5%;福菜薯18號干率次之,為10.2%;臺農71干率最高,為11.0%。寧菜薯f18-1含水量高,熟食口感嫩、黏軟,烹調時間短;臺農71含水量低,烹調時間宜適當延長。
2.3菜用甘薯食味分析
由表4可見,在3個菜用甘薯種質的嫩莖尖食味評價方面,臺農71綜合評分最低,在遇到蟲害或采收間隔期長時有苦澀味,且燙后綠色保持時間短,加工后易變褐。寧菜薯f18-1、福菜薯18號不易褐變,口感較好。
2.4不同品種菜用甘薯的光合特性差異
光合作用受內外因素的影響,光合速率(Pn)是衡量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影響程度的常用指標,即單位時間、單位葉面積的CO2吸收量或O2釋放量。氣孔導度(Cond)表示氣孔張開的程度,直接影響胞間CO2濃度(Ci)、蒸騰速率(Tr)的大小,從而影響光合速率。如表5所示,寧菜薯f18-1光合速率最高,達12.30μmol/(m2·s),臺農71光合速率最低,僅為7.60μmol/(m2·s),方差分析表明寧菜薯f18-1與其他2品種的光合速率存在極顯著差異。臺農71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最低,與其他2品種存在極顯著差異,而福菜薯18號和寧菜薯f18-1的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不存在顯著差異。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與臺農71相比,寧菜薯f18-1、福菜薯18號生長速度相對較快,莖尖產量較高。由光合測定結果可以看出,光合速率與單位面積產量呈正相關,這和程建峰等[6]認為提高單葉凈光合速率能提高產量的結果一致;氣孔導度與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呈正相關。光合特性指標可用作菜用甘薯品種育種的一個參考指標。
菜用甘薯不僅栽培方便,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高產穩產,采收期長,可緩解葉菜夏季伏缺問題,而且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其營養價值高于常規葉用蔬菜[7-10]。寧菜薯f18-1、福菜薯18號綜合性狀表現好,值得大力開發應用。
參考文獻:
[1]甘學德,宋付平,黃潔,等.14份菜用甘薯種質在海南的試驗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7):149-154.
[2]李水鳳,[HJ1.4mm]陳琦,茅國夫,等.菜用甘薯新品種引進及性狀比較試驗[J].中國種業,2013(1):55-56.
[3]曹清河,劉義峰,李強,等.菜用甘薯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蔬菜,2007(10):41-43.
[4]張允剛,房伯平.甘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61-104.
[5]王慶南,趙荷娟,程潤東,等.菜用甘薯臺農71的分枝發生規律及其應用[J].江蘇農業科學,2006(6):84-85,206.
[6]程建峰,沈允鋼.作物高光效之管見[J].作物學報,2010,36(8):1235-1247.
[7]謝一芝,郭小丁,賈趙東,等.菜用甘薯品種寧菜1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2):107-108.
[8]劉得明,曹健生,解道斌,等.7個淀粉型甘薯品種的主要經濟性狀[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8):93-94.
[9]孫健,王洪云,鈕福祥,等.不同品種紫甘薯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異[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2):323-324.
[10]王慶南,戎新祥,趙荷娟,等.菜用甘薯研究進展及開發利用前景[J].南京農專學報,2003,19(1):20-23.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與臺農71相比,寧菜薯f18-1、福菜薯18號生長速度相對較快,莖尖產量較高。由光合測定結果可以看出,光合速率與單位面積產量呈正相關,這和程建峰等[6]認為提高單葉凈光合速率能提高產量的結果一致;氣孔導度與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呈正相關。光合特性指標可用作菜用甘薯品種育種的一個參考指標。
菜用甘薯不僅栽培方便,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高產穩產,采收期長,可緩解葉菜夏季伏缺問題,而且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其營養價值高于常規葉用蔬菜[7-10]。寧菜薯f18-1、福菜薯18號綜合性狀表現好,值得大力開發應用。
參考文獻:
[1]甘學德,宋付平,黃潔,等.14份菜用甘薯種質在海南的試驗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7):149-154.
[2]李水鳳,[HJ1.4mm]陳琦,茅國夫,等.菜用甘薯新品種引進及性狀比較試驗[J].中國種業,2013(1):55-56.
[3]曹清河,劉義峰,李強,等.菜用甘薯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蔬菜,2007(10):41-43.
[4]張允剛,房伯平.甘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61-104.
[5]王慶南,趙荷娟,程潤東,等.菜用甘薯臺農71的分枝發生規律及其應用[J].江蘇農業科學,2006(6):84-85,206.
[6]程建峰,沈允鋼.作物高光效之管見[J].作物學報,2010,36(8):1235-1247.
[7]謝一芝,郭小丁,賈趙東,等.菜用甘薯品種寧菜1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2):107-108.
[8]劉得明,曹健生,解道斌,等.7個淀粉型甘薯品種的主要經濟性狀[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8):93-94.
[9]孫健,王洪云,鈕福祥,等.不同品種紫甘薯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異[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2):323-324.
[10]王慶南,戎新祥,趙荷娟,等.菜用甘薯研究進展及開發利用前景[J].南京農專學報,2003,19(1):20-23.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與臺農71相比,寧菜薯f18-1、福菜薯18號生長速度相對較快,莖尖產量較高。由光合測定結果可以看出,光合速率與單位面積產量呈正相關,這和程建峰等[6]認為提高單葉凈光合速率能提高產量的結果一致;氣孔導度與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呈正相關。光合特性指標可用作菜用甘薯品種育種的一個參考指標。
菜用甘薯不僅栽培方便,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高產穩產,采收期長,可緩解葉菜夏季伏缺問題,而且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其營養價值高于常規葉用蔬菜[7-10]。寧菜薯f18-1、福菜薯18號綜合性狀表現好,值得大力開發應用。
參考文獻:
[1]甘學德,宋付平,黃潔,等.14份菜用甘薯種質在海南的試驗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7):149-154.
[2]李水鳳,[HJ1.4mm]陳琦,茅國夫,等.菜用甘薯新品種引進及性狀比較試驗[J].中國種業,2013(1):55-56.
[3]曹清河,劉義峰,李強,等.菜用甘薯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蔬菜,2007(10):41-43.
[4]張允剛,房伯平.甘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61-104.
[5]王慶南,趙荷娟,程潤東,等.菜用甘薯臺農71的分枝發生規律及其應用[J].江蘇農業科學,2006(6):84-85,206.
[6]程建峰,沈允鋼.作物高光效之管見[J].作物學報,2010,36(8):1235-1247.
[7]謝一芝,郭小丁,賈趙東,等.菜用甘薯品種寧菜1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2):107-108.
[8]劉得明,曹健生,解道斌,等.7個淀粉型甘薯品種的主要經濟性狀[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8):93-94.
[9]孫健,王洪云,鈕福祥,等.不同品種紫甘薯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異[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2):323-324.
[10]王慶南,戎新祥,趙荷娟,等.菜用甘薯研究進展及開發利用前景[J].南京農專學報,2003,19(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