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熙霞+徐小波+袁永剛+方金津+王秀+王鵬+陳哲c
摘要:淮豬被引入寧鎮揚等丘陵山區,經長期培育成為山豬,因飼養地區條件差異,山豬又分別形成了尖頭型和團頭型等。本文對山豬的來源、外貌、生長發育、繁殖性能、育肥性能與胴體肉質、常規生理與血液生理指標等方面進行分析與綜述,為山豬的保種與選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豬;種質資源;種質特性
中圖分類號:S828.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219-03
為研究我國地方優良豬種——山豬的種質特性,為山豬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本研究于2003—2013年在南京市畜牧家禽研究所山豬保種中心進行,對山豬的來源、外貌、生長發育、繁殖性能、育肥性能與胴體肉質、常規生理與血液生理指標等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是對該保種中心近10年來的日常生產的觀測記錄進行統計分析,二是重點分析1981年及2010—2012年間的體質量、體尺、繁殖記錄、生長育肥、屠宰測定記錄和生理特性指標檢測結果等。
1山豬的來源
山豬屬地方豬,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山豬這一古老的豬種經過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代代選傳,加上千百年來漫長的自然環境選擇,形成了如今的具有產仔率高、肉質好、耐粗飼等優良特點的豬種。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山豬產區范圍較大,山豬的中心發源地南京市屬于南方季風型,為溫暖帶濕潤的季風氣候,一年中干濕季節交替明顯;境內山區、丘陵與平原相間,長江兩岸土地肥沃,素有魚米糧倉之稱,盛產精糧、粗糧、作物秸稈、牧草,為山豬提供了豐富的飼草飼料。
一直以來,人們多利用糧食收割的茬地、丘陵山地放牧豬群,因地形復雜、寒暑溫差較大,飼草飼料因季節不同,產量豐歉不均,質量優劣不等等原因,形成了山豬的耐粗性。
山豬體軀中等,嘴筒長直,善于掘地采食,為了適應嚴冬的自然條件,皮厚毛密,鬃毛發達,冬季密生絨毛、夏季脫毛,抗病抗寒力強。多變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山豬抗逆性強的優良特點。
2山豬體形外貌
20年前山豬分為3個型——尖頭型(又稱馬頭型)、團頭型(又稱獅頭型)和鯽魚頭型[1]。
尖頭型又稱馬頭型,被毛黑色,較密,體型緊湊,額前皺紋淺而少、呈菱形,嘴筒長而直,耳較小、下垂,背腰較窄、不豐滿,臀部斜削,腹部較緊,四肢結實,乳頭較細長,多為9對。
團頭型又稱獅頭型,被毛黑色,較稀,皮厚多皺褶,體型不緊湊,頭稍大,嘴筒短而寬,額部紋深明顯,耳大下垂、超過下腭,背腰微凹,臀寬而方正,腹稍大,四肢粗壯、較高,乳頭粗大,多為9對。
鯽魚頭型,被毛黑色,較稀,介于馬頭型與團頭型之間,額前皺紋淺、呈菱形、嘴筒長而向上翹,耳較大、下垂,背腰較窄、不豐滿,臀部斜削,腹部較緊,四肢結實,乳頭較細長,多為8對。
現在山豬只有2個型——尖頭型和團頭型,鯽魚頭型已不復存在。近20多年來,隨著濃縮飼料、預混合飼料和全價配合飼料的推廣普及,由于營養的平衡程度大幅提高,山豬在體型上有所改變,主要表現在背腰由凹陷轉為平直。
3成年山豬體質量與體尺
將1981年和2012年飼養的成年山豬(2~5胎)體質量與體尺測定數據進行比較,山豬公、母豬的體質量分別提高了5.14%和7.14%,體長分別增長了7%和11.86%,而胸圍分別縮小了4.96%和7.34%(表1)。從體質量與體尺結果看,體型與淮北豬相近,與姜曲海相比體質量較小,體長而胸圍小,體高相近;與二花臉豬相比,體質量小,體長相近,胸圍小[2-4]。
4山豬的生長性能
山豬性成熟早,生長較慢。2010年對不同生長階段的部分公母豬進行了體質量與體尺測量,結果(表2)表明,母豬在4~5月齡、5~6月齡和6~8月齡期間的日增質量分別為177、250、283g,體高在4~5月齡間增長相對較快,體長在5~6月齡間增長較快,而胸圍和體質量在6~8月齡間增長幅度較大。成年后(1胎以后)體質量、體尺均迅速增長,可見后備母豬在懷孕期間生長很快,因此在飼養上要增加營養,以保證胎兒生長和后備母豬自身生長的營養需要。
5山豬的繁殖特性
山豬性成熟早,在過去農戶飼養中就常有窩配現象發生,所以山豬閹割時間在30日齡左右。對山豬公母豬的繁殖特性解剖、組織學基礎研究結果如下:
5.1山豬公豬生殖器官發育
60日齡后,山豬公豬睪丸及附睪出現較強的生長勢,90日齡睪丸組織鏡檢發現有成熟精子,110~115日齡檢查附睪中已有大量精液存在,并且精子密度大,活力達0.7以上,已具備射精能力。由此可知,山豬小公豬的性成熟開始于80~90日齡階段,115日齡以后已接近性成熟。晚于姜曲海豬和太湖豬,與淮北豬相近[2-4]。
5.2山豬公豬睪丸組織學觀察
山豬公豬30~40日齡開始精母細胞發育,50日齡左右出現次級精母細胞,60日齡左右精細胞形成,70日齡左右個別精子形成,以后逐漸增多,90日齡精曲小管中各類精細胞數量顯著增多,同時附睪中也出現精子,已具備授精能力。
5.3山豬母豬生殖器官發育
山豬母豬60日齡前后卵巢、輸卵管、子宮出現較強的生長勢,90日齡不但有大量的成熟卵泡,且有個別紅體存在于卵巢之中,100日齡兩側卵巢發育完好并各有大量正在發育的卵泡存在。
5.4山豬母豬卵泡組織學觀察
山豬母豬30日齡卵泡發育無腔裂,40日齡左右進入生長卵泡期,50日齡左右2/3的卵泡腔裂呈月牙形空腔形態,60日齡左右2/3的卵泡形成空腔,個別卵泡的卵黃出現核仁,70日齡左右出現多個透明帶的卵子,80日齡左右已有多個成熟的卵子排出,90日齡左右已能正常排卵。由此可知,山豬母豬60日齡左右進入性成熟發育期,90~100日齡接近性成熟。晚于姜曲海豬和太湖豬,與淮北豬相近[2-4]。endprint
5.5山豬后備公豬與母豬發情行為
經觀察統計,山豬公豬第1次爬跨時間平均為106.3日齡,6月齡采精量平均36.25mL,精子活力0.56;8月齡采精量為159.9mL,活力0.72。山豬母豬初情期平均為112.8日齡、體質量30.7kg,第2情期133.2日齡,第3情期153.3日齡,發情周期平均20.05d,持續期平均4.47d。經測定,山豬母豬排卵數平均23.66枚,左側卵巢似有一定的排卵數量優勢。以上結果表明,山豬確實性成熟早,但從體成熟情況看,母豬初配應在6月齡、體質量60kg,公豬7~8月齡、體質量60~70kg為宜。
5.6山豬母豬產仔哺育性能
母豬于第3情期配種,第1胎受胎率83.4%,初產窩均產仔數平均12.1頭,平均產活仔10.3頭,60d斷奶育成平均9.2頭。3胎以后達到繁殖盛期,窩產仔數14頭左右,產活仔12~13頭,斷奶育成10.6~12.5頭,利用年限6~8年。1981年與2012年產仔繁殖統計結果列于表3。
從表3可見,現在窩產仔數比30年前下降0.18頭,但產活仔數比30年前多0.72頭,活仔率提高6.32百分點,育成率也明顯提高。這些數據說明目前營養和飼養管理條件得到了改善。產仔性能與其他品種相比,低于太湖豬,高于淮北豬和姜曲海豬[2-4]。
6山豬的育肥性能及肉質
6.1育肥豬的生長
山豬的育肥性能較好,具有邊長邊肥、蓄脂能力較強的特點。6月齡生長肥育豬體質量在60kg以上。育肥豬達70kg的日齡在190~200日齡之間,平均日增質量410g以上;在生長速度上,有閹公豬快于閹母豬,馬頭型快于獅頭型的跡象,飼料報酬差異不大(表4)。與其他品種相比,山豬的日增質量低于淮北豬,與姜曲海豬和太湖豬相近[2-4]。
6.2育肥豬的胴體與肉質
從表5數據分析得出,2012年與1981年相比,山豬育肥豬屠宰率提高2.45%,平均膘厚下降4.57%,眼肌面積提高了5.74%,瘦肉率提高了3.3百分點,皮重下降了4.9%,肉質評分方面未見差異。可見山豬經過30年的選育瘦肉率明顯提高,皮變薄了。瘦肉率略低于淮北豬,高于姜曲海豬,與太湖豬相近[2-4]。
7山豬生活習性、常規生理指標及血液生理指標
7.1生活習性
山豬喜愛奔跑、拱地,具有夏天將身上毛脫盡,冬天長出一身黑而濃厚毛的習性,而且有很硬的鬃毛。母豬發情時除有其他地方品種特性外,還有不同之處是口中有大量白色泡泡。公豬在配種時口角產生大量白色泡泡。
7.2常規生理指標
在春秋季節,外界氣溫20~25℃,成年公豬及空懷母豬處于安靜的狀態下,測量得出,成年公豬的平均體溫38.9℃,平均心率68.2次/min,呼吸次數13.6次/min;成年空懷母豬的平均體溫39.1℃,平均心率67.9次/min,呼吸次數14.1次/min。體溫與內蒙黑豬和河套大耳豬一致[5]。
7.3血液生理指標
血液生理指標測定結果見表6。與岳敏等[6]和邱小田等[7]的相關研究結果比較分析得出:山豬的紅細胞數量與劍河香豬、長白豬相近,低于五指山豬和巴馬豬等小型豬;血紅蛋白濃度高于五指山豬和巴馬豬等小型豬約30%;血小板計數與五指山豬等小型豬相近;白細胞計數高于劍河香豬和長白母豬40%以上;其中嗜中性粒細胞比例低于巴馬小型豬、劍河香豬和長白母豬45%以上,低于西藏小型豬30%左右,與五指山小型豬相近;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大大高于五指山豬等小型豬和劍河香豬等;嗜堿性粒細胞明顯高于五指山豬等小型豬和其他品種;淋巴細胞比例明顯低于五指山小型豬,高于巴馬小型豬和長白母豬,稍高于劍河香豬,與西藏小型豬相近;單核細胞比例明顯低于長白公豬和巴馬小型豬,與劍河香豬等差異較小。
8小結與討論
淮豬是江蘇省古老的優良豬品種之一,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經濟的發展,逐漸演變為今日的淮北豬、山豬和灶豬等類型。即淮豬被引入寧鎮揚等丘陵山區,經長期培育成為山豬,因飼養地區條件差異,山豬又分別形成了尖頭型和團頭型等。
與江蘇其他豬種相比,山豬的體高與姜曲海豬相近,體長與二花臉相近、大于姜曲海豬,胸圍和體質量小于姜曲海豬和二花臉豬;性成熟晚于姜曲海豬和太湖豬,與淮北豬相近;產仔性能低于太湖豬,高于淮北豬和姜曲海豬;山豬的生長速度略低于淮北豬,與姜曲海豬和太湖豬相近;瘦肉率略低于淮北豬,高于姜曲海豬,與太湖豬相近。這些性能都表明山豬是江蘇省優良的豬種之一。
山豬從類型來看,目前只有2種類型,鯽魚頭型已消失。20世紀90年代,因大力推廣雜交豬生產,純種山豬在南京北部山區少量存在。2003年各級領導重視保種,又建立了保種場。江蘇省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學研究所聯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科教單位在山豬的保種、種質特性和雜交利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來,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散養已很少,但母豬飼養量在50~100頭的小規模養殖場有所增加,但總體飼養量在減少。建議省市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山豬這一寶貴種質資源的保護與研究的投入,只有很好地保護山豬品種才能使其在今后的雜交商品豬生產上發揮更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郗正林,章熙霞,陸方善.南京市山豬資源現狀與保護利用對策[J].中國豬業,2007(3):24-26.
[2]江蘇省家畜家禽品種志委員會.江蘇省家畜家禽品種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1-18.
[3]太湖豬育種委員會.中國太湖豬[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4]姜曲海豬育種科研協作組.中國姜曲海豬[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5]張國漢.內蒙黑豬種質特性[J].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93,14(2):23-29.
[6]岳敏,范沛,吳麗紅,等.廣州地區三種小型豬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比較[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11,21(8):24-26.
[7]邱小田,劉培瓊,張勤,等.劍河香豬與長白豬血液常規指標的比較[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5,24(3):209-212.endprint
5.5山豬后備公豬與母豬發情行為
經觀察統計,山豬公豬第1次爬跨時間平均為106.3日齡,6月齡采精量平均36.25mL,精子活力0.56;8月齡采精量為159.9mL,活力0.72。山豬母豬初情期平均為112.8日齡、體質量30.7kg,第2情期133.2日齡,第3情期153.3日齡,發情周期平均20.05d,持續期平均4.47d。經測定,山豬母豬排卵數平均23.66枚,左側卵巢似有一定的排卵數量優勢。以上結果表明,山豬確實性成熟早,但從體成熟情況看,母豬初配應在6月齡、體質量60kg,公豬7~8月齡、體質量60~70kg為宜。
5.6山豬母豬產仔哺育性能
母豬于第3情期配種,第1胎受胎率83.4%,初產窩均產仔數平均12.1頭,平均產活仔10.3頭,60d斷奶育成平均9.2頭。3胎以后達到繁殖盛期,窩產仔數14頭左右,產活仔12~13頭,斷奶育成10.6~12.5頭,利用年限6~8年。1981年與2012年產仔繁殖統計結果列于表3。
從表3可見,現在窩產仔數比30年前下降0.18頭,但產活仔數比30年前多0.72頭,活仔率提高6.32百分點,育成率也明顯提高。這些數據說明目前營養和飼養管理條件得到了改善。產仔性能與其他品種相比,低于太湖豬,高于淮北豬和姜曲海豬[2-4]。
6山豬的育肥性能及肉質
6.1育肥豬的生長
山豬的育肥性能較好,具有邊長邊肥、蓄脂能力較強的特點。6月齡生長肥育豬體質量在60kg以上。育肥豬達70kg的日齡在190~200日齡之間,平均日增質量410g以上;在生長速度上,有閹公豬快于閹母豬,馬頭型快于獅頭型的跡象,飼料報酬差異不大(表4)。與其他品種相比,山豬的日增質量低于淮北豬,與姜曲海豬和太湖豬相近[2-4]。
6.2育肥豬的胴體與肉質
從表5數據分析得出,2012年與1981年相比,山豬育肥豬屠宰率提高2.45%,平均膘厚下降4.57%,眼肌面積提高了5.74%,瘦肉率提高了3.3百分點,皮重下降了4.9%,肉質評分方面未見差異。可見山豬經過30年的選育瘦肉率明顯提高,皮變薄了。瘦肉率略低于淮北豬,高于姜曲海豬,與太湖豬相近[2-4]。
7山豬生活習性、常規生理指標及血液生理指標
7.1生活習性
山豬喜愛奔跑、拱地,具有夏天將身上毛脫盡,冬天長出一身黑而濃厚毛的習性,而且有很硬的鬃毛。母豬發情時除有其他地方品種特性外,還有不同之處是口中有大量白色泡泡。公豬在配種時口角產生大量白色泡泡。
7.2常規生理指標
在春秋季節,外界氣溫20~25℃,成年公豬及空懷母豬處于安靜的狀態下,測量得出,成年公豬的平均體溫38.9℃,平均心率68.2次/min,呼吸次數13.6次/min;成年空懷母豬的平均體溫39.1℃,平均心率67.9次/min,呼吸次數14.1次/min。體溫與內蒙黑豬和河套大耳豬一致[5]。
7.3血液生理指標
血液生理指標測定結果見表6。與岳敏等[6]和邱小田等[7]的相關研究結果比較分析得出:山豬的紅細胞數量與劍河香豬、長白豬相近,低于五指山豬和巴馬豬等小型豬;血紅蛋白濃度高于五指山豬和巴馬豬等小型豬約30%;血小板計數與五指山豬等小型豬相近;白細胞計數高于劍河香豬和長白母豬40%以上;其中嗜中性粒細胞比例低于巴馬小型豬、劍河香豬和長白母豬45%以上,低于西藏小型豬30%左右,與五指山小型豬相近;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大大高于五指山豬等小型豬和劍河香豬等;嗜堿性粒細胞明顯高于五指山豬等小型豬和其他品種;淋巴細胞比例明顯低于五指山小型豬,高于巴馬小型豬和長白母豬,稍高于劍河香豬,與西藏小型豬相近;單核細胞比例明顯低于長白公豬和巴馬小型豬,與劍河香豬等差異較小。
8小結與討論
淮豬是江蘇省古老的優良豬品種之一,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經濟的發展,逐漸演變為今日的淮北豬、山豬和灶豬等類型。即淮豬被引入寧鎮揚等丘陵山區,經長期培育成為山豬,因飼養地區條件差異,山豬又分別形成了尖頭型和團頭型等。
與江蘇其他豬種相比,山豬的體高與姜曲海豬相近,體長與二花臉相近、大于姜曲海豬,胸圍和體質量小于姜曲海豬和二花臉豬;性成熟晚于姜曲海豬和太湖豬,與淮北豬相近;產仔性能低于太湖豬,高于淮北豬和姜曲海豬;山豬的生長速度略低于淮北豬,與姜曲海豬和太湖豬相近;瘦肉率略低于淮北豬,高于姜曲海豬,與太湖豬相近。這些性能都表明山豬是江蘇省優良的豬種之一。
山豬從類型來看,目前只有2種類型,鯽魚頭型已消失。20世紀90年代,因大力推廣雜交豬生產,純種山豬在南京北部山區少量存在。2003年各級領導重視保種,又建立了保種場。江蘇省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學研究所聯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科教單位在山豬的保種、種質特性和雜交利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來,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散養已很少,但母豬飼養量在50~100頭的小規模養殖場有所增加,但總體飼養量在減少。建議省市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山豬這一寶貴種質資源的保護與研究的投入,只有很好地保護山豬品種才能使其在今后的雜交商品豬生產上發揮更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郗正林,章熙霞,陸方善.南京市山豬資源現狀與保護利用對策[J].中國豬業,2007(3):24-26.
[2]江蘇省家畜家禽品種志委員會.江蘇省家畜家禽品種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1-18.
[3]太湖豬育種委員會.中國太湖豬[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4]姜曲海豬育種科研協作組.中國姜曲海豬[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5]張國漢.內蒙黑豬種質特性[J].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93,14(2):23-29.
[6]岳敏,范沛,吳麗紅,等.廣州地區三種小型豬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比較[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11,21(8):24-26.
[7]邱小田,劉培瓊,張勤,等.劍河香豬與長白豬血液常規指標的比較[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5,24(3):209-212.endprint
5.5山豬后備公豬與母豬發情行為
經觀察統計,山豬公豬第1次爬跨時間平均為106.3日齡,6月齡采精量平均36.25mL,精子活力0.56;8月齡采精量為159.9mL,活力0.72。山豬母豬初情期平均為112.8日齡、體質量30.7kg,第2情期133.2日齡,第3情期153.3日齡,發情周期平均20.05d,持續期平均4.47d。經測定,山豬母豬排卵數平均23.66枚,左側卵巢似有一定的排卵數量優勢。以上結果表明,山豬確實性成熟早,但從體成熟情況看,母豬初配應在6月齡、體質量60kg,公豬7~8月齡、體質量60~70kg為宜。
5.6山豬母豬產仔哺育性能
母豬于第3情期配種,第1胎受胎率83.4%,初產窩均產仔數平均12.1頭,平均產活仔10.3頭,60d斷奶育成平均9.2頭。3胎以后達到繁殖盛期,窩產仔數14頭左右,產活仔12~13頭,斷奶育成10.6~12.5頭,利用年限6~8年。1981年與2012年產仔繁殖統計結果列于表3。
從表3可見,現在窩產仔數比30年前下降0.18頭,但產活仔數比30年前多0.72頭,活仔率提高6.32百分點,育成率也明顯提高。這些數據說明目前營養和飼養管理條件得到了改善。產仔性能與其他品種相比,低于太湖豬,高于淮北豬和姜曲海豬[2-4]。
6山豬的育肥性能及肉質
6.1育肥豬的生長
山豬的育肥性能較好,具有邊長邊肥、蓄脂能力較強的特點。6月齡生長肥育豬體質量在60kg以上。育肥豬達70kg的日齡在190~200日齡之間,平均日增質量410g以上;在生長速度上,有閹公豬快于閹母豬,馬頭型快于獅頭型的跡象,飼料報酬差異不大(表4)。與其他品種相比,山豬的日增質量低于淮北豬,與姜曲海豬和太湖豬相近[2-4]。
6.2育肥豬的胴體與肉質
從表5數據分析得出,2012年與1981年相比,山豬育肥豬屠宰率提高2.45%,平均膘厚下降4.57%,眼肌面積提高了5.74%,瘦肉率提高了3.3百分點,皮重下降了4.9%,肉質評分方面未見差異。可見山豬經過30年的選育瘦肉率明顯提高,皮變薄了。瘦肉率略低于淮北豬,高于姜曲海豬,與太湖豬相近[2-4]。
7山豬生活習性、常規生理指標及血液生理指標
7.1生活習性
山豬喜愛奔跑、拱地,具有夏天將身上毛脫盡,冬天長出一身黑而濃厚毛的習性,而且有很硬的鬃毛。母豬發情時除有其他地方品種特性外,還有不同之處是口中有大量白色泡泡。公豬在配種時口角產生大量白色泡泡。
7.2常規生理指標
在春秋季節,外界氣溫20~25℃,成年公豬及空懷母豬處于安靜的狀態下,測量得出,成年公豬的平均體溫38.9℃,平均心率68.2次/min,呼吸次數13.6次/min;成年空懷母豬的平均體溫39.1℃,平均心率67.9次/min,呼吸次數14.1次/min。體溫與內蒙黑豬和河套大耳豬一致[5]。
7.3血液生理指標
血液生理指標測定結果見表6。與岳敏等[6]和邱小田等[7]的相關研究結果比較分析得出:山豬的紅細胞數量與劍河香豬、長白豬相近,低于五指山豬和巴馬豬等小型豬;血紅蛋白濃度高于五指山豬和巴馬豬等小型豬約30%;血小板計數與五指山豬等小型豬相近;白細胞計數高于劍河香豬和長白母豬40%以上;其中嗜中性粒細胞比例低于巴馬小型豬、劍河香豬和長白母豬45%以上,低于西藏小型豬30%左右,與五指山小型豬相近;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大大高于五指山豬等小型豬和劍河香豬等;嗜堿性粒細胞明顯高于五指山豬等小型豬和其他品種;淋巴細胞比例明顯低于五指山小型豬,高于巴馬小型豬和長白母豬,稍高于劍河香豬,與西藏小型豬相近;單核細胞比例明顯低于長白公豬和巴馬小型豬,與劍河香豬等差異較小。
8小結與討論
淮豬是江蘇省古老的優良豬品種之一,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經濟的發展,逐漸演變為今日的淮北豬、山豬和灶豬等類型。即淮豬被引入寧鎮揚等丘陵山區,經長期培育成為山豬,因飼養地區條件差異,山豬又分別形成了尖頭型和團頭型等。
與江蘇其他豬種相比,山豬的體高與姜曲海豬相近,體長與二花臉相近、大于姜曲海豬,胸圍和體質量小于姜曲海豬和二花臉豬;性成熟晚于姜曲海豬和太湖豬,與淮北豬相近;產仔性能低于太湖豬,高于淮北豬和姜曲海豬;山豬的生長速度略低于淮北豬,與姜曲海豬和太湖豬相近;瘦肉率略低于淮北豬,高于姜曲海豬,與太湖豬相近。這些性能都表明山豬是江蘇省優良的豬種之一。
山豬從類型來看,目前只有2種類型,鯽魚頭型已消失。20世紀90年代,因大力推廣雜交豬生產,純種山豬在南京北部山區少量存在。2003年各級領導重視保種,又建立了保種場。江蘇省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學研究所聯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科教單位在山豬的保種、種質特性和雜交利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來,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散養已很少,但母豬飼養量在50~100頭的小規模養殖場有所增加,但總體飼養量在減少。建議省市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山豬這一寶貴種質資源的保護與研究的投入,只有很好地保護山豬品種才能使其在今后的雜交商品豬生產上發揮更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郗正林,章熙霞,陸方善.南京市山豬資源現狀與保護利用對策[J].中國豬業,2007(3):24-26.
[2]江蘇省家畜家禽品種志委員會.江蘇省家畜家禽品種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1-18.
[3]太湖豬育種委員會.中國太湖豬[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4]姜曲海豬育種科研協作組.中國姜曲海豬[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5]張國漢.內蒙黑豬種質特性[J].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93,14(2):23-29.
[6]岳敏,范沛,吳麗紅,等.廣州地區三種小型豬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比較[J].中國比較醫學雜志,2011,21(8):24-26.
[7]邱小田,劉培瓊,張勤,等.劍河香豬與長白豬血液常規指標的比較[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5,24(3):209-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