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琴 周華 朱祺 劉騰云 余發新
摘要:以紫山藥的莖尖、莖段為材料,對莖尖、莖段誘導分化不定芽進行初步研究,結果表明,莖尖、莖段不定芽的分化率隨6-BA濃度的增加而提高,芽苗增殖率先由低到高,再降低;MS+6-BA0.5~1.0mg/L+NAA0.1mg/L培養基對不定芽有較高的分化率和增殖率;莖尖、莖段培養20d為1個繼代周期,莖段在第2次繼代期、莖尖在第3次繼代周期培養時,不定芽的增殖率最高;不定芽苗2.0~3.0cm時從苗基部或分枝處剪下進行生根誘導,生根率在95%以上。
關鍵詞:紫山藥;莖尖;莖段;組織培養;不定芽
中圖分類號:S632.10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048-03
紫山藥俗稱薯蕷、腳板薯、長芋,為薯蕷科薯蕷屬(Dioscorea)的一個地方品種,為多年生蔓性植物,塊根呈塊狀或圓柱狀,表皮和肉質因呈紫紅色而得名。紫山藥肥大的肉質塊根細膩滑爽、口感極佳,富含黏性蛋白、紫色花青素、維生素、膽堿和薯蕷皂(天然的DHEA)等,內含各種荷爾蒙基本物質,有促進內分泌荷爾蒙的合成等多種獨特食療價值,也稱“紫人參”。據《本草綱目》記載,經常食用紫山藥,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降低血壓、血糖,抗衰益壽等,而且還具有固腎、潤肺益精、軟化血管等藥用滋補功能,故又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譽。病毒病是造成山藥產量下降、品質退化的重要因素。紫山藥由于長期使用塊莖繁殖,出現病毒積累,種性退化,已危及到產品品質和產量,不但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還嚴重影響和制約地方產業的發展和種植的積極性。山藥感染的主要病毒有壞死花葉病毒、綠色斑駁病毒、馬鈴薯Y病毒和馬鈴薯卷葉病毒[1],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可控制這些病毒病的發生或蔓延。采用現代生物技術,選取優良無病株種苗進行離體脫毒培養,以組培苗更替傳統的營養繁殖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病毒病的問題。有關盾葉薯蕷、惠樓山藥、懷山藥等組織培養與快繁的研究[2-5]已見報道,紫山藥組織培養快繁技術研究還末見報道。為此,本試驗開展紫山藥組織培養快繁技術研究,以期為紫山藥組培苗工廠化生產和應用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紫山藥,由江西萬載輝明有機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提供。選擇個大無病蟲、表面根毛少、肉紫色的塊莖,經表面消毒,在室(棚)溫15~25℃于盆中沙藏催芽30d左右,待嫩芽生長到20~30cm即可作為外植體取材。
1.2試驗方法
1.2.1培養基初始培養基:MS;誘導分化培養基:MS+6-BA0.1~2.0mg/L+NAA0.1mg/L;生根培養基:1/2MS+NAA0.1~0.5mg/L+Ac0.2g/L。所用培養基均含45g/L食用糖和瓊脂6g/L,pH值為5.8。培養基在121℃、131kPa條件下滅菌25min,備用。
1.2.2外植體消毒去掉展開的葉片,分別剪成帶葉柄的莖段、莖尖;用洗液清洗干凈,在無菌操作臺上用70%乙醇消毒30s,無菌水沖洗數次;分別用0.1%HgCl2浸泡消毒,莖尖5min、莖段10min,用無菌水沖洗數次。
1.2.3莖尖和莖段的初始培養莖段帶節剪成0.8~1.0cm的小段,共72段,莖尖剪留0.5~0.8cm,共30個;分別接種于初始培養基上,培養30d后統計枯死率和成活率。
1.2.4激素濃度對莖尖、莖段的誘導分化初始培養的莖段腋芽抽長2.0cm時,將新抽枝從基部剪下,每莖段0.5cm左右,帶葉柄接種在不同激素濃度的誘導分化培養基上,每處理接種30莖段;初始培養的莖尖修剪基部褐化的部分,取莖尖0.3cm左右,接種在不同激素濃度的誘導分化培養基上,每處理接種12莖尖。莖尖、莖段培養20d,新鮮培養基繼代1次,40d后觀察不定芽變化,并統計誘導分化率、不定芽數和增殖率。
1.2.5培養周期對莖尖、莖段的誘導分化再生莖尖、莖段(含不同株系紫山藥1#、2#)各30個,接種在MS+6-BA0.5mg/L+NAA0.1mg/L的誘導分化培養基上,每培養20d為1個繼代周期,共繼代4次,統計不定芽數和增殖率。
1.2.6生根培養剪取不定芽苗2.0~3.0cm,接種于生根培養基誘導生根,20d后統計生根數。
1.3培養條件
接種后的試材,均在溫度(25±2)℃、光照度1200lx、光照時間10h/d條件下培養。
2結果與分析
2.1莖尖、莖段的初始培養
外植體接種在初始培養基上培養2~3d,基部開始變褐,培養基出現褐化,褐色物滲入培養基呈圓形;培養10~15d,外植體基部褐化加重,部分莖尖變褐、枯死,莖段基部1/3處枯死;培養20d,莖尖枯死率為17%,莖段枯死率為7%,外植體基部的莖節處腫大,并有淡紅色圓形芽點,莖段葉柄張開,腋芽開始萌動;培養30d左右,莖段葉腋抽生1~2個不定芽,長0.5~2.5cm,稍嫩的莖段葉腋形成0.1~0.2cm小瘤狀物,莖尖、莖段成活率分別為43%和91%。
2.26-BA濃度對莖尖、莖段誘導分化的影響
莖尖0.3cm、莖段0.5cm分別接種在不同6-BA濃度的誘導分化培養基上,培養3~5d,莖段切口處分泌褐色物,在培養基中擴散由淺褐至深褐;培養10~15d,莖段基部增粗,葉柄張開,腋芽萌發單個或多個不定芽小點,單個不定芽伸長,生長較快,不定根長2~4cm,不定芽長2.0cm,隨激素濃度的加大,莖段形成的叢生芽體數增多,最多可達5~7個,莖尖由于個體小,分化的芽點也小,分化率雖高,但能形成正常的小芽少,隨培養時間的延長,部分小芽可生長成正常芽,但芽體較弱、矮小或畸型;培養20d左右,不定芽基部生長1~3條淡紅色不定根,不定根生長快,可直接伸入培養基分泌酚類化合物,受多酚氧化酶激活產生醌類物質,加重培養基褐化程度。由表1可見,6-BA濃度為0.1mg/L時,莖尖、莖段誘導分化率和增殖率均最低,分別為90%、0%和93%、123%;6-BA濃度為1.0mg/L時,莖尖、莖段誘導增殖率均為[KG*5]最高,分別為50%和250%;莖尖和莖段在MS+6-BA培養基中培養,既能保持一定的分化率又有較好的不定芽增殖率。
2.3培養周期對莖尖、莖段誘導分化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莖段培養15~20d,不定芽由莖段基部葉腋、隱芽分化,或由腋芽直接分化形成不定芽,莖尖僅在葉腋處膨大,露出小小的芽點;培養40d(2次繼代),莖段不定芽長0.5~1.0cm,不定芽增殖數達到高峰,增殖數達到42個,后不定芽增殖系數逐步下降;隨著培養時間延長,不定芽增多,形成多個多芽體(圖1),莖節處有少量不定根;培養60d(第3次繼代),莖段苗高2.0~4.0cm,基部1~2節處有多條不定根,并有多芽體叢生現象,基部不定芽分化基本停止,莖稈節腋處產生重疊多芽體,芽體莖稈細小,不利于作次代增殖材料,莖尖葉腋形成多個不定芽,增殖數隨培養時間延長不定芽增多,增殖數由少到高并回落,莖尖培養60d時不定芽增殖數為最高,增殖數達到40個(表2);隨著培養繼代次數的增加,不定芽增殖數增加,出現枝上生芽的多芽體現象。
2.4對不同株系莖段誘導分化的影響
紫山藥不同株系從試管苗外觀上進行區別,1#莖稈粗壯、淡綠色,葉片綠色,2#莖稈稍細、紫色,葉深紫色(圖2、圖3)。在培養過程中,紫山藥1#莖段愈傷組織較松軟,誘導不定芽時間短,需7~10d,產生不定芽2~3個,且生長伸長快,容易形成多芽體現象;紫山藥2#愈傷莖段組織質地較硬,誘導不定芽時間長,需15~20d,不定芽為單個生長,伸長慢,芽體小,增殖系數也少(表3)。紫山藥1#芽體每繼代周期的增殖系數是紫山藥2#的1.54倍,有利于建立快繁體系。這種不同的誘導分化效果,與材料本身的生理遺傳基因-植物受體多樣性及與內源激素的合成和代謝差異有密切關系[6-9]。
2.5不定芽的生根誘導培養
由圖4可見,在生根培養基培養7~10d,小苗基部開始著生1~3條白或水紅色細長的根,15d后根在培養基底部長達10cm;小苗葉片大,色質光綠,葉柄長,小苗主側枝伸長,莖節上不斷有不定根形成。20d后生根率在95%以上,此時,可移出培養室,在自然光下煉苗3~5d,用水洗凈瓊脂,移栽至營養缽。
3小結
紫山藥外植體接種后由自養變為異養,細胞代謝發生變化,產生了一些酚類化合物,這些酚類物質受多酚氧化酶激活,被氧化后產生呈粽褐色的醌類物質,隨著外植體的傷口或愈傷組織逐步從組織擴散到培養基中,影響外植體器官的分化,嚴重時會使組織死亡。莖尖組織比較幼嫩,抗醌類物質毒害較弱,在培養過程中容易褐化死亡。因此,外植體在接種后需釆用7~10d繼代(更換)1次培養基。
培養基中高濃度激素是加劇外植體褐變的因素。在次生莖段分化增殖培養中,當6-BA濃度為1.0~2.0mg/L時褐化較重,每15d左右就需繼代1次培養基;當6-BA0.5mg/L時褐化較輕,一般20~25d更換1次培養基有利于細胞的正常分化。在一定范圍內,激素濃度與次生莖段誘導分化率成正比,激素濃度越高,分化的不定芽越多。培養繼代的次數越多,產生不定芽多芽體也多,尤其在不定芽2次繼代后比較明顯,這與晏嬰才等的研究結論[2]基本相似。
從不定芽增殖量上看,外植體莖尖誘導分化的不定芽數量多于莖段。從生物遺傳角度及農藝性狀上分析,莖尖誘導分化的不定芽變異性大,對改良品種、選育新品種比較適合,莖段快繁能保持品種的品性,有利于提高品種的優良品質。因此,在利用組織培養技術時,應根據需求目的,選擇適合的培養方式來建立無性快繁體系。
參考文獻:
[1]胡選萍,張曉娟.山藥離體脫毒技術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4):14896-14897.
[2]晏嬰才,林宏輝,代其林,等.盾葉薯蕷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9(1):136-140.
[3]徐向麗,劉選明,周樸華,等.盾葉薯蕷組織培養及微塊莖的離體誘導[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6(4):282-285.
[4]周玉玲,余慧琳,孫鳳嶺,等.惠樓山藥的組織培養與快繁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0):9407-9408.
[5]李明軍,李金亭,朱命煒,等.懷山藥的離體繁殖[J].中草藥,1999,30(4):296-298.
[6]姜靈敏,徐有明,張冬梅,等.紅刺玫愈傷組織誘導再生體系的建立[J].江蘇農業學報,2012,28(4):914-916.
[7]李明軍,薛建平,陳明霞,等.不同因子對山藥愈傷組織誘導的影響[J].廣西植物,2000,20(2):156-160.
[8]李一婧,王廷璞,馬偉超,等.紅茂草種子萌發及組織培養最佳條件初探[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52-54.
[9]周杰,曹清河,周志林,等.菜用型甘薯不同品種組織培養差異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