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慧梅 杜宗沛 劉宗平
摘要:為了解蘇中地區雞傳染性貧血病(chickeninfectiousanemia,CIA)的感染情況,分別對蘇中地區主要的養雞場、家禽屠宰場和家禽自由交易市場進行采樣,將血樣分離血清,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CIA抗體檢測試劑盒檢測陽性率。結果表明:江蘇泰州地區的平均陽性率為61.35%,揚州地區的平均陽性率為52.13%,南通地區的平均陽性率為41.36%,可見蘇中地區存在雞傳染性貧血病。
關鍵詞:蘇中地區;雞;傳染性貧血;血清學調查;陽性率
中圖分類號:S852.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245-02
雞傳染性貧血病(chickeninfectiousanemia,CIA)[1]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hickeninfectiousanemiavirus,CIAV)引起的,是以雛雞再生障礙性貧血、全身淋巴組織萎縮、皮下和肌肉出血及高死亡率為特征的一種免疫抑制性傳染病,經常合并、繼發和加重病毒、細菌和真菌性感染,危害很大。在我國,崔現蘭等于1992年從發病雞群中分離到該病毒,從而確證該病在我國的存在[2]。根據近幾年的流行病學調查,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在我國雞群中的感染率為40%~70%。國內外的病原分離和血清學調查結果表明,雞傳染性貧血病可能呈世界性分布,并且由雞傳染性貧血病誘發的疾病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經濟問題[3]。為了了解雞傳染性貧血在蘇中地區的流行情況,筆者對蘇中地區主要的養雞場、家禽屠宰場和家禽自由交易市場進行了雞傳染性貧血病的血清學調查。
1材料與方法
1.1試劑與儀器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CIA抗體檢測試劑盒,購自美國愛德士(IDEXX),其中包括96孔反應板、陽性對照血清、陰性對照血清及稀釋液等;96孔酶標儀,BIO-RAD公司。
1.2待檢樣品的采集與處理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在泰州市海陵區、泰州市高港區、泰州市姜堰區、泰興市、興化市、靖江市、揚州市邗江區、揚州市江都區、揚州市廣陵區、儀征市、寶應縣、高郵市、南通市崇川區、南通市港閘區、南通市通州區、啟東市、海門市、如皋市、海安縣和如東縣等20個縣(市、區)的主要雞場、家禽屠宰場和家禽自由交易市場隨機抽樣采血,分離血清,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測。對所有被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并記錄其來源、品種(系)、世代、日齡、疫苗使用狀況、發病情況和生產性能現狀等。
1.3試驗方法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采集的血清樣本進行CIA抗體檢測,操作方法嚴格按照檢測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
2結果與分析
2.1蘇中地區不同縣(市、區)CIA的感染情況
對蘇中地區20個縣(市、區)主要雞場、家禽屠宰場和家禽自由交易市場共隨機抽樣3760份,由表1可以看出,被檢的20個縣(市、區)采樣的雞中均有陽性感染雞群,而且個體陽性感染率有一定差異。此外還發現,不同品種雞之間的感染率差異不明顯,表明CIA感染在蘇中地區各品種雞中普遍存在,具有一定的感染率。
2.2不同日齡雞的CIA感染情況
由表2可見,不同日齡段雞群的CIA抗體檢測均有陽性出現。40日齡段以下檢測樣品的陽性率為21.28%;40~140日齡段檢測樣品的陽性率67.02%;140~240日齡段檢測樣品的陽性率88.56%;240日齡段以上檢測樣品的陽性率為89.98%。可見,隨著日齡的增加,CIA的感染率逐漸升高,說明水平傳播和自然感染是存在的。
2.3不同性別雞的CIA感染情況
由表3可見,對狼山雞和海蘭褐雞的公雞和母雞待檢樣品進行比較發現,各個品種母雞的CIA感染率均高于公雞。
3結論與討論
CIA的臨床特征是貧血,病雞皮膚蒼白,發育遲緩,精神沉郁,消瘦,喙、肉髯和可視黏膜蒼白,翅膀皮炎或藍翅,全身點狀出血,死亡率不超過30%,瀕死雞可見腹瀉[4]。但是被檢測的樣品雞群中均沒有肉眼可見的臨床病狀,即使是在陽性感染率很高的非免疫雞群中。CIA感染的雞群由于免疫抑制,容易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從而繼發其他疫病,由此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很嚴重,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該病的流行現狀、危害性和防控知識的宣傳,以引起廣大養雞業主的高度重視,做好防控工作,所以建議加強對祖代以上雞群的CIA檢測凈化工作,同時采取正確的疫苗免疫方法對種雞進行預防,以切斷CIAV的垂直傳播,從而保護雞群自身和子代的健康生長。
CIA雞是CIAV的唯一易感動物,各種年齡段的雞均可感染,自然感染常見于2~4周齡的雛雞,不同品種的雛雞都可感染發病;隨著日齡的增加,雞對該病的易感性迅速下降[5]。但是本試驗CIA血清抗體檢測結果顯示,隨著日齡的增加,感染率呈現增加趨勢,說明蘇中地區CIA野毒感染的存在。CIAV的水平傳播可通過口腔、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徑引起感染,成年雞感染后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但CIAV造成雞群免疫力下降和二次感染的間接危害帶來的損失更大,首先會導致其他疫苗免疫失敗,造成更多病毒性傳染病的暴發,其次由CIA引起的細菌病、球蟲病導致雞群死亡率升高,并加重了臨床癥狀,從而增加了抗菌素的投入成本,不但造成食品藥物殘留,而且影響公共衛生和進出口貿易。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可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認為通過經孵化的雞蛋進行垂直傳播是本病最重要的傳播途徑[6]。本試驗對不同性別雞群CIA感染數據的分析表明,母雞CIA陽性感染率顯著高于公雞,由此推測CIA陽性感染率高與該病主要是通過母雞垂直傳播有關。本試驗中成年雞的CIA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雛雞,表明CIA雖然主要經垂直傳播,但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等水平傳播對該病的蔓延也具有重要影響。另外,使用不規范的生物制品,如受CIA污染疫苗等,也可能造成CIA的人為散播。有效的控制措施除了通過檢測和淘汰陽性雞、阻斷病毒從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垂直傳播外,還要嚴格控制水平傳播,綜合防疫措施,才可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7]。
參考文獻:
[1]甘孟侯.禽病診斷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2]崔現蘭,幸桂香,吳東來,等.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的鑒定[J].中國畜禽傳染病,1992(6):3-5.
[3]哈斯其木格.雞傳染性貧血的流行特點及防治措施[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34(4):120-121.
[4]康昭風,謝金防,韋啟鵬,等.江西省主要養雞地區4種雞免疫抑制病的血清學調查[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11):125-127.
[5]袁海江.雞傳染性貧血的病原及診斷[J].養殖技術顧問,2012(12):131.
[6]雙金龍.雞傳染性貧血的實驗室診斷及防治措施[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34(4):113-114.
[7]胡曉苗,張丹俊,趙瑞宏,等.安徽雞傳染性貧血感染的血清學調查[J].中國獸醫雜志,2011,47(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