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旻
摘 要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是指在現有的客觀條件下,用科學的栽培和管理方法,來提高水稻產量的技術;水稻產量構成因素是由有效穗、穗實粒數和千粒重組成,在栽培過程中要使這三因素達到協調發展才能獲得高產。鹿寨縣種子站承擔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柳州綜合試驗站水稻觀測及鹿寨縣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高產創建項目工作,基于此,結合實際狠抓水稻高產技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水稻;高產創建活動;栽培技術;廣西鹿寨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1-0-3
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只有掌握好選用良種、合理安排播期、合理種植密度、合理施肥、合理水分管理、科學調控有效分蘗以及防治病蟲害等生產技術,給水稻植株提供最佳的生長條件,才能挖掘出這種生長潛能,提高水稻產量。
結合鹿寨縣提出的農業生產和糧食總產目標,鹿寨縣種子站歷年來承擔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柳州綜合試驗站水稻觀測及鹿寨縣超級稻萬畝示范暨新品種試驗示范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結合實際狠抓水稻高產技術。根據高產水稻的生長規律,針對雙季稻生育期間氣候和品種特點等條件,經多年試驗和較大面積示范應用,特別是高產創建實踐經驗的積累,形成了“選用大穗品種、小苗移栽、適當密植、濕潤灌溉”為中心的水稻栽培技術,采用“前穩、中促、后保”施肥法,達到了“強根促蘗、壯桿抗倒、增穗增粒”的效果。
2014年早稻,鹿寨縣超級稻萬畝示范片核心示范田(3.33 hm?)由于采用科學管理方法,核心示范區在技術上實行“五統一”,即:統一集中育秧、統一栽插密度、統一施肥、統一水肥管理、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機械收割,經多部門的聯合驗收,平均畝產達到585.7 kg。現將幾年來該示范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1 項目點
項目點選擇在鹿寨縣寨沙鎮教化村,該村干群關系好,交通便利,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條件好,稻田相對集中,當地群眾糧食生產種植水平較高,經驗豐富,適宜水稻高產栽培。
2 品種選擇
適宜優良品種的篩選,是水稻高產栽培能否得到有效利用的關鍵之一。一般來說,生育期稍長的組合,因其營養積累的時間較長,只要水源等條件許可,比生育期短的組合獲得高產的潛力大。但是,根據我縣的自然條件和種植雙季稻的習慣,通過試驗點的大區對比,近幾年來早稻主要采用了以五優308、天優122、五優華占等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熟期適中的大穗型雜交水稻組合,作為我縣水稻高產創建的主導品種。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培育壯秧,適時播種
培育壯秧是實現水稻高產的重要措施和前提,因為壯秧發根快,返青早,分蘗多,長勢強,生產潛力大,而且壯秧抗逆性強。培育壯秧必須選擇肥沃、排水良好的水田起廂作育秧苗床,先將廂面整細整平,再將適量的復合肥加壯秧劑均勻的撒在廂面,鋪上秧盤,將事先催好的芽種均勻播種,播種結束后及時用細泥漿蓋種抹平;最后插竹片拱架蓋塑膜,進行保溫育秧,秧苗見綠出齊后揭去地膜。因春季長期低溫多雨,為了幼苗期的安全,最佳播種期為3月下旬(20-25日),苗期適當施少量尿素、鉀肥促進生長、分蘗。在秧苗移栽前三天,畝用三環唑1包(50 g/包)加康寬1包(5 g/包)、吡蚜哃1包(5 g/包)混合對水3~5 kg(視秧地干濕情況而定)對秧苗進行噴施,對今后大田的病蟲害防治效果顯著。
3.2 適時移栽
小苗移栽,淺水栽秧,有利于扎根早,返青快、分蘗早,易獲高產;水稻高產栽培移栽應堅持低齡移栽,適當早插,秧齡以19~21 d較為適宜,在壯秧的基礎上,利用小苗移栽,通過短秧齡移栽以實現低節位分蘗的早生快發,充分發揮其分蘗優勢,充分利用低節位分蘗而形成大穗,為高產奠定基礎。
3.3 合理密植
適宜的栽插密度是獲得高產的中心環節,常言說得好“多下一斤種,多收一擔糧”,要大面積高產,這就必須保證單位面積上要有一定的有效穗數,就要適當增加基本苗來獲得足夠的有效穗[1]。采用人工手插,插秧密度一般為22 cm×18 cm,移栽時視秧苗分蘗情況,每蔸2~3苗;高肥水田可適當稀植,水肥條件較差的田塊密度可酌情加大;對于分蘗力強的品種,雙季早稻每畝大田用種量1.25~1.5 kg為宜,對于分蘗力中等或弱的品種,大田用種量2 kg/667 m?為宜。同時,栽植密度對水稻紋枯病、稻飛虱的發生影響較大,適當稀植有利于減輕病蟲的發生程度。
3.4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做到淺水插秧,深水扶秧,淺水促蘗,看苗曬田,干濕交替管理,根據水稻各生育階段需水要求和葉齡、葉蘗動態精確灌水,夠苗排水干田控蘗。移栽時因秧苗根部受傷,吸水力弱,葉面水分蒸發不減,容易出現失水分平衡而致凋萎,所以移栽后田間必需保持3~4 cm左右的水層,造就一個比較保溫、保濕的溫濕環境,緩和失水和供水矛盾,以促進新根發生、迅速返青。秧苗進入分蘗期后,一般稻田應保持1.5~3 cm(把水排至稍露泥土,利于水稻得到分蘗所需的氧氣)水層淺水灌溉,過深會抑制分蘗和推遲分蘗時間,并造成高位分蘗;水層過淺會導致過多分蘗,消耗植株養分,形成大量無效分蘗,當水稻分蘗達到一定數量后(莖蘗數達目標穗數80%~85%時),要爭取排水適度曬田[2]。在幼穗分化至抽穗期,保持4~6 cm淺層水,因為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生長很快和需水最多的時期,如果缺水,幼穗首先受到影響,不但影響花粉粒正常發育,也影響養分向穗部運輸,容易造成穗子短、粒數少、空殼多,所以,這一階段必須特別注意水分的管理。在水稻出穗揚花期間,田間仍需保持一定水層(2~3 cm),能調節水溫,提高空氣濕度,以利開花授粉。到灌漿期應進行間歇灌溉,每次灌水讓其自然落干再灌新水,采取干干濕濕,以濕為主的灌水辦法,確保稻田濕潤狀態,有利于促進灌漿,防止早衰,增加千粒重。進入蠟熟期,要采取以干為主的灌水方法,這樣不僅有利籽粒充實飽滿,而且有利于田間收獲和提高下季作物的耕地質量。為此,強化栽培技術的水分管理,提倡薄水插秧,幼穗分化期灌薄水,灌漿結實期灌跑馬水,提早曬田,前期濕潤灌溉,后期干濕交替尤為重要。endprint
根據本縣水稻種植試驗結果表明:曬田對水稻產量影響很大,提早曬田,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從而提高其產量。水稻在分蘗期間,特別是有效分蘗期間,示范田保持3 cm左右的水層,來以提高地溫水溫,促進分蘗的發生和生長;當水稻生長過旺時,結合排水曬田,控制其生長,減少無效分蘗,對防止倒伏作用明顯;對于分蘗力強的品種,變以往單一的排水控蘗措施為肥水雙控的方法。春季雨水過多,試驗田共曬田2次:土壤肥力好,水分充足、禾苗長勢過旺的田塊,重曬;肥力一般,缺水、禾苗長勢一般的田塊,輕曬;一般曬到田面開小裂、腳踏不下陷、葉色褪淡、葉片直立為好。。
4 肥力管理
科學合理地施用肥料是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能否成功應用的重要環節。高產水稻的根群發達,吸肥力強,在一定條件下增施氮、磷、鉀肥,能更好地發揮其增產優勢,水稻施肥量應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水平等來確定,在一般情況下:基肥采用“喜豐”復合肥(含氯)20~25(氮15-磷15-鉀15)kg施入大田作底肥;移栽后5~7 d,輕施苗肥:尿素10~12 kg/667 m?加入稻田除草劑(60%丁草胺)80~120 g混合均勻施,目的是促進早分蘗,而且早生快,對抑制雜草生長有很好的效果;第2次追肥在移栽后12~15 d,施“喜豐”復合肥(含氯)(氮15-磷15-鉀15)20~25 kg,主要是進一步促進分蘗,并達到夠苗目的;水稻分蘗高峰期后,稻株從發根節以上的節間開始伸長,稱拔節;如果拔節期(栽后60 d)發現稻株葉黃缺肥,施拔節肥,可施用尿素3~5 kg/667 m?、鉀肥5 kg/667 m?(水稻葉色濃綠的不施尿素,只施鉀肥),混合均勻后撒施于稻田中。在水稻分蘗后期幼穗分化前(移栽后70~75 d),根據天氣情況和苗情施1次胎肥,追施尿素5 kg/667 m?加鉀肥5 kg/667 m?,可增加有效穗,促進穗粒形成,防止穎花退化。水稻長穗期從幼穗分化開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 d左右,這一時期的生長特點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除莖稈急劇增長外,幼穗迅速分化形成,分蘗向兩極轉化,有效蘗繼續生長發育,無效蘗逐漸枯死,在田間管理上,應防止過早封行,保證幼穗分化良好。水稻抽穗期,應看苗施肥,如果孕穗末期莖葉發黃,呈早衰狀態,應追施適量的速效肥料(尿素5 kg加氯化鉀3 kg)。出穗后發現葉色過早落黃,應該酌情補施一次粒肥,稻田施用3~5 kg/667 m?尿素。對于那些前期肥料施得多,生長正常的稻田可以不施粒肥,但為了粒飽、粒滿,防止空殼秕粒,也可以施鉀肥2~4 kg/667 m?。通過生產實踐表明,如果長穗肥的用量和施用時間把握恰當,對鞏固有效分蘗,提高每穗粒數有顯著效果。
5 病蟲害防治
加強病蟲監測,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根據我縣水稻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和病蟲情況及時防治,示范區特別重視對稻瘟病、稻飛虱、紋枯病的防治工作,對稻飛虱發病稻田,每667 m?用50%的吡蚜哃3包(5 g/包)對水45 kg噴灑防治稻飛虱;對紋枯病發病稻田,667 m?用井岡霉素高濃度粉劑3包(20 g/包)對水45 kg對水噴灑防治紋枯病,對稻瘟病主要在分蘗盛期和抽穗期用三環唑粉劑2~3包(50 g/包)進行防治,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確保了高產穩產。
6 適時收獲
適時收獲也是水稻獲得優質高產的關鍵技術環節,過早收獲青米多,谷粒輕;收割過遲,造成落粒,影響產量。適時收獲,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適宜的收獲期,一般掌握90%熟時,從外表上看,以谷粒大多變黃,穗基部及莖葉變黃時應及時搶晴天收獲。示范區通常采用水稻聯合收割機進行收割,一般早晨有露時收割最好,可以防止落粒,減少損失,又可以及時曬谷,提高稻谷質量。
水稻高產栽培是一項高產高效技術,該技術簡便易學,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通過此項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有利于提高稻田單產水平,提高水稻的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符合農民增產增收需求。
參考文獻
[1]黃常解,陳冠忠,向東玲,等.超級雜交稻Y兩優3218在田東縣示范種植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1,26(2):34-35.
[2]張其茂,楊春獻,彭順湘,等.超級雜交稻超高產栽培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12(9):19-21,24.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