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勇+王啟和
摘 要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農業廢棄物的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成為當前農村和農業工作的重要課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和政府的關注和重視,也成為金湖水鄉“三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鍵詞 能源建設;農業廢棄物;江蘇省金湖縣
中圖分類號:F323.214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1-0-4
1 金湖縣農村能源建設現狀與成效
1.1 自然和社會經濟概況
金湖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無霜期235 d,全年日照2 100 h,日照強度110.3×104 kcal/㎡,年平均氣溫15.2 ℃,年降水量1 200 mm,最大風速10 m/s,年平均風速3.3 m/s,全縣轄11個鎮,人口37萬,其中農業人口27萬。境內總面積1 393.86 km?,其中陸地973.78 km?,水面420.08 km?,人均耕地0.15 hm?。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 200元.
1.2 可再生能源及農業廢棄物利用概況
1.2.1 生物質能
1.2.1.1 農作物秸稈
金湖是全國生態示范縣、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縣。全縣小麥種植面積3.29萬hm?,麥秸稈量14.79萬t,油菜種植面積0.33萬hm?,秸稈量2萬t;水稻預計種植面積3.42萬hm?,秸稈量25.65萬t,玉米種植面積0.19萬hm?,秸稈量0.94萬t,其它種植面積0.16萬hm?,秸稈量0.7萬t。全年農作物秸稈總量約44.08萬t。
全縣以“夏季突出還田,秋季主攻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基本思路。全縣夏秋兩季還田為64萬畝,稻麥還田率約為63%,占秸稈總量的51.4%;全年多種形式利用秸稈19.84萬t,多種形式利用率45%,其中秸稈固化6.5萬t、秸稈沼氣利用0.4萬t、燃料利用3.83萬t、編織等其它利用秸稈2.36萬t,秸稈打包發電3.2萬t、堆制、覆草等肥料化利用2.65萬t、基料化長蘑菇利用0.6萬t、飼料化利用0.3萬t。全年利用秸稈42.48萬t,綜合利用率為96.4%
1.2.1.2 薪柴
我縣屬平原地區,薪柴資源主要是四旁樹木,經濟林、少量用材林和胡桑。2013年全縣共有用材林0.41萬hm?,經濟林0.31萬hm?,四旁林880萬株,共2.302萬t標煤,已開發量0.835萬t標煤,占總量的36.3%。還有1.467萬t標煤可開發利用(表1)。
1.2.1.3 畜禽糞便
糞便是主要的沼氣發酵原料。本縣氣候溫和,全年適于沼氣發酵有11個月。2013年,全縣7.8萬戶,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41個,其中規模養殖場19家,家禽22家年產生畜禽糞便38.04萬t,堆漚作為肥料返田3.3萬t;全縣已建農戶沼氣池11000只,占農戶的13%,沼氣工程28處,占規模養殖場68.3%,畜禽糞便作為沼氣原料4.1萬t,不但改善農戶及養殖場用能結構,而且沼渣、沼液是高效綠色有機肥,可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延長生物鏈,發展循環農業。沼氣建設已成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活生產方式重要措施。
1.2.1.4 谷殼
我縣谷殼主要為稻殼,其產量約為4萬t,折標煤2萬t標煤,主要用于飼料加工3.5萬t標煤,占88%,其次用于直接作燃料0.1萬t標謀,占2.5%。
1.2.1.5 其它生物質能
鋸屑及邊角料。全縣有100多家木器加工廠,每年有5 000 t鋸屑和邊角料,折標煤2 100 t標煤,主要用作燃料和制板原料。其次全縣3.33萬hm?水面,有豐富的水草資源待開發。
1.2.2 太陽能
太陽能利用在我縣主要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從1990年開始推廣以來,已推廣6萬臺,其中縣城居民擁有量95%以上,農村居民擁有量30%以上。每年可形成開發能源7 500 t標煤能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18萬t、二氧化硫201.7t。因此,采用太陽能熱水、加溫、發電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2.3 風能
我縣風能屬于可利用地區,年平均風速3.3 m/s,最大風速10m/s,全縣共有漁民4 000多戶,自1995年試點推廣風力發電以來,共推廣更新微型風力發電機1 200臺,每臺風力發電機年發電370 kW·h,折標煤45 kg標媒,形成年開發能源54t標煤的能力。我縣尚有2 800多戶漁民未用上電,制約了漁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殖業的發展。
1.3 能源消費結構
依據縣農村能源辦公室對全縣11個鎮110個典型農戶的調查(樣本數占全縣農戶總數的0.14%,表2),2013年我縣農村生活用能中清潔能源所占比例為64.9%。但一方面生物質浪費嚴重;另一方面需花一定的資金購買商品能源,加劇了商品能源供需矛盾。因此,大力利用開發生物質能勢在必行。
1.4 金湖縣農村能源建設成效
金湖縣在秸稈沼氣、秸稈機械化收貯、規模畜禽場沼氣工程等取得一定的成效,建立了典型,先后成為全國、省、市現場會的規模現場,受到上級的好評。
1.4.1 機械化收貯體系逐步形成
一方面規模秸稈加工企業為重點,建設3個秸稈機械化收貯加工中心,形成“一點對多源”的多級秸稈收集貯運體系;另一方面,培植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為紐帶,一頭聯系千家萬戶,一頭連接眾多秸稈利用企業,形成“多點對多源”的收集貯運模式。秸稈機械化收貯率達10%以上。
1.4.2 沼氣原料多元化發展技術日趨成熟
隨著養殖大戶的集中和發展,分散的一家一戶的養殖日漸減少,沼氣原料就成了困擾沼氣池建設的重要因素。金湖縣以沼氣物業管理站為平臺,將秸稈和水花生作為沼氣發酵必備原料之一加以應用和推廣,并逐步形成不同發酵原料、不同環境的操作技術規范,豐富沼氣原料多樣性,為沼氣建設注入新活力。endprint
1.4.3 規模畜禽場沼氣工程規模不斷擴大
已建沼氣工程28處,占規模養殖場68.3%。為節能減排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表3)。
2 主要不足
從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程度來看,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在開發利用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發展。生物質熱解技術、糞便厭氧發酵技術、風力發電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得到一定的應用和推廣;另一方面開發利用量較低,缺乏規模效益,農作物秸稈、太陽能和風能的開發利用也處于起步階段,效率和效益都不高。因此,我縣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 農村能源建設展望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本著“因地制宜、綜合利用、以點帶面、逐步提高”的原則,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積極實施能源環境工程,推廣清潔立體用能、無公害種養生物鏈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循環農業發展,實現農戶家居環境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害化和資源利用高效化,全面構建具有金湖特色的新農村清潔能源設體系,促進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
3.1 實施“三沼”綜合利用工程
大力推廣東南片的豬—沼—菜、河北片的豬—沼—魚、丘陵片的豬—沼—果等生物鏈模式。結合農業園區建設、特色種植業和優勢農產品生產等,鼓勵發展沼大中型沼氣工程的肥生產、銷售、配送、施用等一條龍服務組織,建立和完善規模養殖場節能減排監控系統。
3.2 實施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工程
以實現規模化畜禽糞便無害化排放和高效化利用為目標,將其納入農村環境整治重要內容和規模養殖的必要條件。充分利用沼氣技術,將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經過固液分類、厭氧、好氧及綜合利用等環節處理,產生清潔能源沼氣和優質有機肥料沼渣、沼液。既解決重點區域規模化率領養殖場的糞便污染問題,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又促進畜禽場生態良性循環。在有條件的規模化養殖場配套建設沼氣發電工程,逐步探索利用生物質能發電的新路子。
3.3 實施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工程
以中心村和新建住宅樓生活污水無害化排放為目標,利用厭氧發酵、好氧去除的技術,建設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池,實現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達到國家生活污水排放標準,所產生的沼氣可作清潔能源利用,所處理的生活污水可以用來澆花種草循環利用,改善小村鎮周邊的河渠水質,促進文明衛生村鎮建設。
3.4 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工程
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收貯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秸稈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工業化技術模式,提高秸稈商品化利用程度和經濟效益。
3.5 實施風力發電工程
漁民生活的改善應是我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推廣風力發電和風光發電是解決漁民用電難問題的有效措施,并將其納入惠民政策的重要方面,與以獎代補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改善長期以來漁民“點煤油燈、燒柴灶”的低層次生活方式和單調的船上生活,提高漁民生活質量,改善漁民生產生活條件和養殖環境,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同時在有條件的漁戶推廣風光互補發電,提高發電量,以滿足提取飲用水等生活生產需要。
3.6 實施太陽能開發利用工程
一臺(1㎡)太陽能熱水器可節能150kg標煤的能源,減少SO2排放量3.36 kg、二氧化碳排放量385.9 kg。把太陽能開發利用重點轉移到農村,大力推廣“屋上有太陽能熱水器、地下有沼氣池”的立體用能模式,減少商品能源的耗用和溫室氣體排放,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以實現“多能互補、綜合利用”節約型的用能模式。到2015年,使50%的農村居民和95%的城鎮居民用上太陽能熱水器。同時,推廣溫室大棚蔬菜、花卉、特種養殖等,提高高效農業和設施農業發展規模。
4 農村能源建設建議
4.1 完善建設體系
建立健全組織網絡,強化組織隊伍建設,推進新農村能源建設“市場化運作、物業化管理、專業化施工”的建設模式,逐步使新農村能源建設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能源辦公室人員少、服務力不從心的問題。
4.2 優化投資機制
在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補貼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多元化投資。如建設以沼氣為紐帶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延長生物鏈,增加農產品品質,提高沼氣綜合效益和規模效益。
4.3 推進綜合利用模式
注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關聯性,特別是立體清潔用能、無公害種養的模式,不斷延長生物鏈,提高生態種養效益。
4.4 鼓勵發展廢棄物利用工程產業化
利用好有關可再生能源和生態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想方設法引進有關技術和資金,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可再生能源和生態農業產業企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態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例。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
1.4.3 規模畜禽場沼氣工程規模不斷擴大
已建沼氣工程28處,占規模養殖場68.3%。為節能減排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表3)。
2 主要不足
從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程度來看,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在開發利用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發展。生物質熱解技術、糞便厭氧發酵技術、風力發電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得到一定的應用和推廣;另一方面開發利用量較低,缺乏規模效益,農作物秸稈、太陽能和風能的開發利用也處于起步階段,效率和效益都不高。因此,我縣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 農村能源建設展望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本著“因地制宜、綜合利用、以點帶面、逐步提高”的原則,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積極實施能源環境工程,推廣清潔立體用能、無公害種養生物鏈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循環農業發展,實現農戶家居環境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害化和資源利用高效化,全面構建具有金湖特色的新農村清潔能源設體系,促進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
3.1 實施“三沼”綜合利用工程
大力推廣東南片的豬—沼—菜、河北片的豬—沼—魚、丘陵片的豬—沼—果等生物鏈模式。結合農業園區建設、特色種植業和優勢農產品生產等,鼓勵發展沼大中型沼氣工程的肥生產、銷售、配送、施用等一條龍服務組織,建立和完善規模養殖場節能減排監控系統。
3.2 實施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工程
以實現規模化畜禽糞便無害化排放和高效化利用為目標,將其納入農村環境整治重要內容和規模養殖的必要條件。充分利用沼氣技術,將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經過固液分類、厭氧、好氧及綜合利用等環節處理,產生清潔能源沼氣和優質有機肥料沼渣、沼液。既解決重點區域規模化率領養殖場的糞便污染問題,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又促進畜禽場生態良性循環。在有條件的規模化養殖場配套建設沼氣發電工程,逐步探索利用生物質能發電的新路子。
3.3 實施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工程
以中心村和新建住宅樓生活污水無害化排放為目標,利用厭氧發酵、好氧去除的技術,建設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池,實現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達到國家生活污水排放標準,所產生的沼氣可作清潔能源利用,所處理的生活污水可以用來澆花種草循環利用,改善小村鎮周邊的河渠水質,促進文明衛生村鎮建設。
3.4 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工程
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收貯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秸稈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工業化技術模式,提高秸稈商品化利用程度和經濟效益。
3.5 實施風力發電工程
漁民生活的改善應是我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推廣風力發電和風光發電是解決漁民用電難問題的有效措施,并將其納入惠民政策的重要方面,與以獎代補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改善長期以來漁民“點煤油燈、燒柴灶”的低層次生活方式和單調的船上生活,提高漁民生活質量,改善漁民生產生活條件和養殖環境,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同時在有條件的漁戶推廣風光互補發電,提高發電量,以滿足提取飲用水等生活生產需要。
3.6 實施太陽能開發利用工程
一臺(1㎡)太陽能熱水器可節能150kg標煤的能源,減少SO2排放量3.36 kg、二氧化碳排放量385.9 kg。把太陽能開發利用重點轉移到農村,大力推廣“屋上有太陽能熱水器、地下有沼氣池”的立體用能模式,減少商品能源的耗用和溫室氣體排放,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以實現“多能互補、綜合利用”節約型的用能模式。到2015年,使50%的農村居民和95%的城鎮居民用上太陽能熱水器。同時,推廣溫室大棚蔬菜、花卉、特種養殖等,提高高效農業和設施農業發展規模。
4 農村能源建設建議
4.1 完善建設體系
建立健全組織網絡,強化組織隊伍建設,推進新農村能源建設“市場化運作、物業化管理、專業化施工”的建設模式,逐步使新農村能源建設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能源辦公室人員少、服務力不從心的問題。
4.2 優化投資機制
在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補貼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多元化投資。如建設以沼氣為紐帶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延長生物鏈,增加農產品品質,提高沼氣綜合效益和規模效益。
4.3 推進綜合利用模式
注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關聯性,特別是立體清潔用能、無公害種養的模式,不斷延長生物鏈,提高生態種養效益。
4.4 鼓勵發展廢棄物利用工程產業化
利用好有關可再生能源和生態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想方設法引進有關技術和資金,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可再生能源和生態農業產業企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態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例。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
1.4.3 規模畜禽場沼氣工程規模不斷擴大
已建沼氣工程28處,占規模養殖場68.3%。為節能減排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表3)。
2 主要不足
從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程度來看,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在開發利用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發展。生物質熱解技術、糞便厭氧發酵技術、風力發電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得到一定的應用和推廣;另一方面開發利用量較低,缺乏規模效益,農作物秸稈、太陽能和風能的開發利用也處于起步階段,效率和效益都不高。因此,我縣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 農村能源建設展望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本著“因地制宜、綜合利用、以點帶面、逐步提高”的原則,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積極實施能源環境工程,推廣清潔立體用能、無公害種養生物鏈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循環農業發展,實現農戶家居環境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害化和資源利用高效化,全面構建具有金湖特色的新農村清潔能源設體系,促進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建設。
3.1 實施“三沼”綜合利用工程
大力推廣東南片的豬—沼—菜、河北片的豬—沼—魚、丘陵片的豬—沼—果等生物鏈模式。結合農業園區建設、特色種植業和優勢農產品生產等,鼓勵發展沼大中型沼氣工程的肥生產、銷售、配送、施用等一條龍服務組織,建立和完善規模養殖場節能減排監控系統。
3.2 實施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工程
以實現規模化畜禽糞便無害化排放和高效化利用為目標,將其納入農村環境整治重要內容和規模養殖的必要條件。充分利用沼氣技術,將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經過固液分類、厭氧、好氧及綜合利用等環節處理,產生清潔能源沼氣和優質有機肥料沼渣、沼液。既解決重點區域規模化率領養殖場的糞便污染問題,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又促進畜禽場生態良性循環。在有條件的規模化養殖場配套建設沼氣發電工程,逐步探索利用生物質能發電的新路子。
3.3 實施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工程
以中心村和新建住宅樓生活污水無害化排放為目標,利用厭氧發酵、好氧去除的技術,建設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池,實現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達到國家生活污水排放標準,所產生的沼氣可作清潔能源利用,所處理的生活污水可以用來澆花種草循環利用,改善小村鎮周邊的河渠水質,促進文明衛生村鎮建設。
3.4 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工程
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收貯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秸稈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工業化技術模式,提高秸稈商品化利用程度和經濟效益。
3.5 實施風力發電工程
漁民生活的改善應是我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推廣風力發電和風光發電是解決漁民用電難問題的有效措施,并將其納入惠民政策的重要方面,與以獎代補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改善長期以來漁民“點煤油燈、燒柴灶”的低層次生活方式和單調的船上生活,提高漁民生活質量,改善漁民生產生活條件和養殖環境,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同時在有條件的漁戶推廣風光互補發電,提高發電量,以滿足提取飲用水等生活生產需要。
3.6 實施太陽能開發利用工程
一臺(1㎡)太陽能熱水器可節能150kg標煤的能源,減少SO2排放量3.36 kg、二氧化碳排放量385.9 kg。把太陽能開發利用重點轉移到農村,大力推廣“屋上有太陽能熱水器、地下有沼氣池”的立體用能模式,減少商品能源的耗用和溫室氣體排放,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以實現“多能互補、綜合利用”節約型的用能模式。到2015年,使50%的農村居民和95%的城鎮居民用上太陽能熱水器。同時,推廣溫室大棚蔬菜、花卉、特種養殖等,提高高效農業和設施農業發展規模。
4 農村能源建設建議
4.1 完善建設體系
建立健全組織網絡,強化組織隊伍建設,推進新農村能源建設“市場化運作、物業化管理、專業化施工”的建設模式,逐步使新農村能源建設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能源辦公室人員少、服務力不從心的問題。
4.2 優化投資機制
在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補貼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多元化投資。如建設以沼氣為紐帶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延長生物鏈,增加農產品品質,提高沼氣綜合效益和規模效益。
4.3 推進綜合利用模式
注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關聯性,特別是立體清潔用能、無公害種養的模式,不斷延長生物鏈,提高生態種養效益。
4.4 鼓勵發展廢棄物利用工程產業化
利用好有關可再生能源和生態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想方設法引進有關技術和資金,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可再生能源和生態農業產業企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態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例。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