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健利
摘要: 文章主要是梳理發展經濟學中的人口流動理論模型,在簡單介紹劉易斯模型、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喬根森模型的基礎上,重點介紹20世紀70年代以后發展的托達羅模型、本斯溫格和斯密的模型以及卡林頓等人的模型,并探討了模型所體現的經濟思想和政策含義。
關鍵詞: 二元經濟結構;人口流動模型;理論內涵;政策含義
一、引言
隨著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活動由傳統農業生產為主轉變為現代工業生產為主,社會的空間組織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在社會發展初期,社會經濟活動主要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它是相對土地密集型的,要求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大量的土地上分散勞動,所以農民只能分散居住。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開始轉變為工業活動。由于工業部門的生產活動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既可以在相對分散的空間范圍進行,也可以集中在某一區域空間內進行,但是為了節省不同非農產品之間交易帶來的交易費用,從事工業生產的人們就會選擇居住在某一個區域內,從而形成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農業比重不斷下降、工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過程中主要的一個方面是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因此我們需要人口流動模型來理解這種結構轉型。
劉易斯、費景漢和托尼斯、喬根森的二元模型都是建立在充分就業的隱含假設下。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托達羅為首的一批發展經濟學家發現,在許多欠發達國家,城市不僅存在失業,并且在存在高失業率的情況下,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依然存在。因此,他們將人口流動理論的研究重點轉向了城市失業問題,試圖通過建立新的人口流動模型來更好的解釋這一現象。在托達羅模型中,預期收益是潛在遷移者選擇遷移的重要動機,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他們遷移的動機就越強烈。1997年,本斯溫格和斯密在保留哈里斯-托達羅模型主要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存在逆向選擇的簡單模型,信息不對稱導致了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高于農村部門的工資并誘發人口流動、城市失業問題,但是沒有失業工人留在城市非正式部門來使城市部門和農村部門的工資相等??诸D等人則考慮到早期遷移的人口對尚未遷移的人口提供外部性,建立了一個簡單模型進一步研究潛在移民在城市尋找工作、做出移民決策的前瞻性以及移民過程中的選擇性等問題。
二、主要的人口流動模型
1劉易斯模型、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喬根森模型
(一)劉易斯模型
第一個人口流動模型是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劉易斯認為,由于在農業部門還不夠發達的時候,優先進行了工業化,建立了現代工業部門,因此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即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傳統部門與以制造業為主的現代部門并存的社會組織形式。他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存在著大量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余勞動,二元經濟結構的核心問題就是勞動力由農村流向城市。也就是說,通過工業發展,現代部門獲得用于資本積累的利潤,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轉移到城市,誘使產業結構發生改變,工業化、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后經濟由二元轉變為一元。
(二)拉尼斯-費景漢模型
1961年,費景漢和拉尼斯合作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型對劉易斯模型做了大大的擴展,把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的關系清楚地表述了出來。在他們的模型中,經濟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于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且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并不會影響農業部門的總產出,也就不會引起糧食短缺的問題;第二階段,此時農村存在剩余勞動力但其邊際生產率不為零,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會降低農業部門的產出,可能會引起糧食短缺的問題,造成農產品與工資的上漲;第三階段,農業生產部門的邊際生產率大于工業生產部門。費景漢和拉尼斯認為農業部門除了提供剩余勞動力還為經濟發展提供必須的農產品,工業部門擴張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部門發展的停滯。由此,他們提出農業和工業平衡發展的思想,認為要避免經濟停滯必須保證農業增長的速度可以滿足工業部門對農產品的需求。
(三)喬根森模型
喬根森對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假設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農業部門不存在勞動生產率低于實際收入或者為零的剩余勞動力。喬根森在純粹的新古典主義框架內建立一個不同于劉易斯、也不同于拉尼斯-費景漢模型的二元經濟模型。在喬根森模型中,農業剩余是模型的基礎和核心。喬根森不認同邊際生產力為零的農業剩余勞動,也就否定了在剩余勞動完全轉移到工業部門之前工資水平固定的假說。喬根森模型對劉易斯模型有所補充和發展,但是還存在著以下缺陷:首先,喬根森模型忽視了農業物質投資的重要性;其次,喬根森模型中依賴于技術進步的工資率上升需要進一步討論;最后,喬根森忽視了城市中存在的失業問題。
2托達羅模型 20世紀60年代以后,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發展迅速,在城市存在高失業率的情況下,依然有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傳統的人口流動理論隱含了充分就業的前提假定,無法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于是托達羅模型應運而生。托達羅在1969年發表于《美國經濟評論》的經典論文《欠發達國家勞動力遷移模式和城市失業問題》中首次闡述了對城鄉人口流動與城市失業的看法。次年,他又與哈里斯合作在同一期刊發表了《人口流動、失業和發展:兩部門分析》,標志著托達羅模型的正式建立。[JP2]
托達羅模型的基本理論假說是:潛在遷移者是否選擇遷移在于預期城鄉收入差距而不是實際城鄉收入差距,只要預期城市收入水平高于農村收入水平,人口流動就不會停止。除此之外,該模型還做了一些與市場結構比較相符的假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兩部門經濟,即整個經濟系統分為農村的傳統農業部門和城市的現代工業部門;2)農業部門不存在剩余勞動力,即農業部門的邊際生產力為正,這意味著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機會成本大于零;3)農村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在農業部門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工資等于使用最后一個勞動力的邊際產品價值;4)由于工會或者政府政策,城市最低工資水平外生決定并且高于市場的出清水平,城市部門中,企業雇傭一定數量的勞動力使得所雇傭的最后一個勞動力的邊際產品價值等于制度工資;5)存在“非正式的部門”,如果城市居民沒有找到工作,他們可以在非正式部門維持生計,在模型的推導中假設非正式部門的生產力為零;6)農產品的價格簡單地由兩部門的相對產量決定,即哪個部門的產品相對少,其產品的相對價格就越高。
托達羅模型首次將城市失業問題作為分析的前提和目的,認為在發展中國家過于重視工業部門,城市現代工業部門的過快發展會擴大城鄉預期收入差距,進而加劇城市失業問題。只有加強傳統農業部門的發展,才能解決城鄉預期收入過大帶來的城市失業問題。
3本斯溫格和斯密的模型
在傳統的托達羅模型中,“制度所決定的”城市實際工資高于農村部門的工資水平,導致了城鄉預期收入差異并誘使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最后使得城市部門出現失業問題。但是托達羅模型的工資剛性假設并不符合實際情況,于是,本斯溫格和斯密在保留托達羅模型主要特點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簡單的逆向選擇模型,試圖通過該模型說明工業部門具有較高的工資水平以及出現城市失業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中存在著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與托達羅模型一樣,潛在移民者根據預期收入決定是在農村部門還是在城市部門工作。通過建立逆向選擇模型,他們得到了與托達羅模型相同的結果,現代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高于農村部門的工資,并進一步得到了如下結論:城市失業問題是潛在移民對勞動力市場上的逆向選擇作出反應的結果;城市的人口規模取決于工業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工業部門會雇用工人直到邊生產力等于工資水平,如果工業部門的邊際生產力提高了,企業雇用的工人和非正式部門的工人的數量將會上升。
4卡林頓等人的模型
通過對美國南部黑人遷往北方的“大遷徙浪潮”的研究,卡林頓等人發現,在南北戰爭數十年后,盡管南北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但是黑人并沒有由南向北遷移,直到20世紀初,南方黑人開始往北方遷移,并且遷移很快開始加速,盡管此時的南北收入差距較以前已經縮小了。傳統人口流動模型能夠解釋勞動力最終流入相對富裕的地區,但卻無法合理解釋在這個遷移過程中的時間選擇和遷移加速的問題。因此,卡林頓等人建立了一個動態遷移理論模型深入研究人口流動過程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流動人口在城市中尋找工作的過程、潛在移民對在城市和農村居住的未來預期以及潛在移民基于預期的選擇問題。[JP2]
從理論上來說,人們根據預期城鄉收入差距決定是否向城市遷移,不同的人對預期收入的貼現值不一樣,通常情況下,具有低遷移成本的年輕人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貼現值相對較高,因此他們會首先從農村流向城市。先遷入城市的這部分移民又會對后來移民者產生正的外部效應,首先,先遷入移民可以為后遷入移民提供有關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信息,這為后來的遷移者降低了遷移成本與找工作的難度;其次,由于城市中已經有了很多移民,他們已經為后來遷移者創造了相對較好的社會環境,使得后來者可以更快地適應城市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最后,城市中已有移民所組建的社區可以將新移民者推薦給潛在的雇主和放貸人。因此,卡林頓等人建立的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遷移一旦開始便會形成某種勢頭,盡管收入差距開始縮小,遷移也會持續進行甚至開始加速;遷移先由遷移成本較低的人開始,但是后來的遷移者會有較高的遷移成本;由人口流動引起的勞動力重新配置不僅將導致農村并將導致整個經濟中的人均收入增長。
三、簡要評述
[JP2]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提出來“剩余勞動”概念,剩余勞動由生產力較低的農村部門轉向生產力較高的工業部門,有效地優化了勞動力的資源配置,可以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并最終實現經濟結構由二元轉變為一元。作為最早提出的二元經濟結構下的人口流動模型,劉易斯模型也存在著許多缺陷。
隨后,在此基礎上許多經濟學家對人口流動模型進行了修正和推進。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強調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對農村部門勞動力轉移的重要作用、清楚闡釋了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之間發展關系。相較于之前的模型,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托達羅模型考慮的更為全面,也更為符合現實情況,最重要的是該模型解釋了城市的失業問題。1997年本斯溫格和斯密建立的兩階段代際迭代模型則說明了資本-勞動比例與城市工資率、平均收入以及儲蓄率的增長相聯系,且當前與未來的資本-勞動比例不是簡單的單調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