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 林建華
摘要: 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嚴重影響了區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如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已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主體功能區建設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一種理論創新。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分類模式打破了以往行政區劃的城鄉分隔模式,有利于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因此以西安市為例,首先探討了主體功能區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內在關系,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基于主體功能區的城鄉協調發展機制和制度保障,以期為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 主體功能區;城鄉協調發展;機制;制度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城鄉不協調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目前關于城鄉協調發展的研究已有很多進展。夏安桃2003)對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的內涵、目標、動力機制、模式、制約因素、措施對策進行了研究綜述,試圖為城鄉協調發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1];姜太碧2005)探討了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內涵和動力,內涵包括:城鄉制度統籌、城鄉要素統籌和城鄉關系統籌。動力因素主要表現為三種模式: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自上自下混合型[2];孫文久等2011)在對現階段我國城鄉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動力機制的分析基礎上,提出了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制度框架重新確立、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以及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改革思路[3];汪寅(2009)從實現城市統一制度、建立城鄉共贏機制、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統籌城鄉產業結構等方面探討了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城市化路徑選擇[4];趙保佑2008)探討了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包括:政府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主體,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工業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中的基礎作用,重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 [5]。
總的來說,目前基于主體功能區研究城鄉協調發展的文獻并不多。主體功能區建設是基于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將特定區域確定為特定主體功能定位類型的一種空間單元,每種空間單元根據自身資源稟賦都有一種主體功能。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分類模式打破了以往行政區劃的城鄉分隔模式,有利于實現城鄉統一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因此,主體功能區建設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一種理論創新。
二、主體功能區與城鄉協調發展
(一)西安市主體功能區劃分
根據《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我省主體功能區劃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三類。重點開發區域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限制開發區域分兩類,一類是農產品主產區,即農業發展條件較好,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一類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即生態脆弱,不具備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條件,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禁止開發區域是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保護區域。
按照《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西安地區的劃分結果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