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凝
摘要: 本文基于投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對其風險類型進行劃分,并以分析投行風險管理現狀為基礎,總結投行存在的風險管理問題,客觀剖析其成因,進而再提出加強風險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 投行;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架構
資本市場中,作為中介性金融機構,投資銀行以下簡稱“投行”)將資金融通服務提供給長期存在資金余、缺雙方,其業務范圍以幾下幾類為主:承銷、交易、證券發行、企業重組、兼并與收購、基金管理、公司理財、風險投資、項目融資、投資分析,等等。證券業中,投行處于核心高風險行業,風險管理應是經營重點。如今,金融產品及相關交易手段不再單一,新衍生品層出不窮,現代證券業務的復雜特征使投行紛紛認識到完善風險管理機制迫在眉睫。
1、投行風險的主要類型
1)信用風險違約風險)
即資本市場業務運作時,投行交易對手履約不及時帶給其損失的可能性。主要的信用風險一是源于簽訂貸款協議時;二是來自于場外交易合同及授信時。國際化金融背景加大了金融危機發生率,也加大投行信用風險。當年,處于經濟繁榮期的美國放貸機構大膽發放給低收入者住房抵押貸款,因不重其信用記錄而埋下“次貸危機”隱患,導致房價大跌,多數業主被迫處置房產,而潛在購房者購房需求降低。2008年下半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惡化趨勢更明顯。
2)市場風險
即投行因市場波動而無法獲取預期收益的風險,主要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經濟周期風險。“利率風險”即源于波動的利率水平的收益損失可能性,分直接和間接兩方面:前者即資金供求受利率調整的影響;后者即投行金融證券受利率調整的影響。“匯率風險”即投行因匯率波動而損失的風險。“經濟周期風險”即一國經濟變化時,投行損益受其市場變化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即投行宏觀調控因經濟周期變化而發生變化對其損益的影響;間接影響即經濟變化對證券發行主體、投資者的影響。
3)流動性風險變現能力風險)
即投行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取資金,或無法以合理價對沖頭寸而可能的損失。投行如無足夠現金償債,被迫出售資產是一定的;如它們流動性不佳,則其售價極可能低于市場價而使自身蒙受損失。
4)操作風險
即投行源于自身交易或管理系統問題的風險,包括三類:一是投行從業者處理業務或事務時,因多種操作因素導致的事務處理不當而使其信譽或收益受損的風險;二是投行從業者因違法犯罪活動而引發的非確定損失的風險;三是源于投行內部業務所依賴的高科技設備故障的危險。
2、我國投行業務現狀
證券公司誕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中后期,市場開放后,大批證券公司成立,中介機構體系逐步建立,券商漸成投行業務主體。發展至今,我國投行業務多為“狹義”的證券承銷保薦。但同樣從事投行其他業務的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相對寬泛,它們包括如下幾類:金融投資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產權交易和經紀機構、財務咨詢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等。1999年,我國成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華融、東方、信達、長城),其資產處置、運作手段豐富,國際投行業務都在其業務范圍內。但我國投行資產及業務規模相對有限:到2012年底,四家資產公司資產總規模逾7600億,相較于商業銀行,其總資產不足其存款余額的1/80。當前,我國金融總資產額約120萬億,其中,屬商業銀行的110萬億,且國有銀行壟斷了60%。在我國僅有投行業務資金營銷或資本運作于全球億萬實體企業中,而國債、金融債券則始終流轉于國家商業銀行間的資產負債表中。在我國,百姓零售存款40萬億、機構存款40萬億,既缺錢又沒有貸款渠道,大量錢閑置于銀行,而銀行存款又因負利率而貶值。當前,支撐我國股票市場的僅是80%的散戶,股票市場弱化。究其原因,應是缺乏大型投行機構。
3、我國投行存在的主要風險問題
1)就總資本來看,我國投行總體抗非系統性風險規模稍遜
我國證券機構平均注冊資金3000萬人民幣,大多數注冊資金不足1億元,很多小投行受限于資金規模不能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而摩根斯坦利、美林公司資產總額分別為3175億美元、2998億美元,對比之下,我國130家證券公司資產總額相形見絀。此外,相較于國有銀行,投行注冊資本規模過小,致使其業務發展不暢。
2)業務操作隨機性強
至今,我國并未頒布《中國投行法》,證券公司遠非真正的投行,《股票發行和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中關于“金融機構不得為股票交易提供貸款”的規定本身就與國際投行相矛盾。國際上,投行從事上市公司并購活動時,提供給并購公司資金融通是被允許的。在我國,投行部分業務不允許在其以下的業務部門開展,具體包括:收取企業并購服務酬金、融資利息;以金融技術創新解決金融問題;收取咨詢活動費用;操作養老基金、共同基金、機構投資者或個人管理資產、保險金投資創益時收取費用;以自有資金注資其他公司獲取證券收益;先轉移證券購買者款項至證券出售者再將其轉回購買者,以獲取清算費用;將輔助研究供給自身其他創益活動,且把研究成果出售給經紀交易商及客戶。
3)業務范圍偏窄
我國投行業務主要集中于證券承銷和證券交易經紀,前者是投行從發行證券企業或政府手中買進證券再將其賣給投資者以賺取價差;后者是投行自己或代理客戶買賣證券以獲取投資收益。投行利潤主要源于一級市場股票承銷及股票發行,2008年,股票及其承銷業務收入額1136億人民幣。其中,國內中資銀行以三大傳統業務為支撐:股票承銷、股票自營業務、股票交易經紀收入,投行業務總收入九成被其占據,其中,五成屬于經濟業務,其他業務收入占比甚微,且并購業務僅略涉及。此外,國內并未積極拓展項目融資、基金發起、期貨等新型投資業務,除個別大投行外,多數投行甚少涉足期權、資產證券化、掉期等金融創新型金融業務,即便是大投行,其實力、經驗也有限,其業務仍處于摸索期。
4)精通國際投行業務人才稀缺
投行業屬智慧密集型產業,需大量專業素質高、精通業務的精英,而我國此類人才稀缺。國內投行業務人才大多缺乏系統、專業的業務訓練,且投行對人才培養儲備并不強調,普遍秉承的觀點是關系至上、客戶至上,而疏于培養人才。此外,激勵、約束機制不足導致很難留住或吸納業務精英。
4、投行風險成因
1)內在脆弱性
首先,投行高負債經營。國內投行中,客戶保證金是其資金主要來源,最高時達60%,最低為50%。此模式下利潤豐厚,而一旦虧損,也是其無法承受的。倒于金融危機中的投行幾乎都相關于高負債經營。其次,制度缺陷明顯。“委托代理論”表明,管理者獲得經營業績獎勵并不對稱于違規處罰。管理者風險決策成功時,所獲獎勵豐厚;而失敗時,暫時失去工作就是最嚴重的處罰。第三,競爭壓力大。金融一體化及混業經營背景下,市場競爭更激烈。一方面,傳統業務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利潤越來越薄。
2)金融資產價格過度存在顯著波動
首先,金融資產不易定價。“收入資本化定價理論”認為,所有金融資產的內在價值同其未來所有現金流的貼現值之和相等。將來收入總是無法預見,有時也不易準確選擇市場貼現率,因此難確定金融資產價值。其次,市場信心對金融資產價格造成極大影響。市場看好時,信心加速膨脹,價格上漲;反之,價格急劇下滑,巨幅波動產生。第三,投機力量的推動作用。它的存在使金融市場更增添了一份“賭博”氣氛,市場多偏離真實價值從而導致價格波動。
5、緩解投行風險的建議
1)美國投行的風險管理
以“美林集團”和“摩根斯坦利集團”為代表的美國各投行都積極應對并掌控風險。“美林集團”認為,相較于風險計量,風險管理意義更大。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基于有效溝通,該集團一是倡導全員參與、二是注重全過程開展。此外,基于歷史經驗教訓總結,該集團以八項風險管理原則構建圖1所示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作為風險管理的首要機構,“風險控制委員會”對風險控制政策、程序進行設計、修正;對部門風險限額評估進行規劃,對各業務風險進行監控。“儲備委員會”對相關于資產、負債的價值及風險進行檢測,對可能引發資產價值損失的新負債事件進行監控,對平衡公司資產、負債的儲備水平現狀進行確定。作為風險控制委員會的常設機構,“風險管理部”下設“市場風險部”和“信用風險部”,一是決定是否設定公司最高風險度、二是確定交易頭寸限額,并有決策否決權。“市場風險部”又設“數量風險管理小組”、“分析報告和技術小組”、“風險管理員小組”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