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蒙
摘要: 本文沿襲Parsley and Wei(2001)以及桂奇寒2009)等人的研究,采用價格信息作為地區市場分割度的測度指標。利用價格法構造出地區市場分割度指標后,本文創造性地引入STAR模型,采用兩機制LSTAR模型對地區市場分割進行分段特征的研究,發現地區市場融合和分割的兩機制模型可以擬合地區市場分割的動態情形,并且我國三大地區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部分時間內均呈現開放狀態,僅在其中階段性短暫地經歷過封閉分割狀態,而這種分割的時間與原因具有一定程度的宏觀共性。
關鍵詞: 省際市場;分割度;趨勢;研究
一、引言
我國經歷改革開放已逾三十余年,在經濟增長一騎絕塵的中國,與之伴隨的國內市場一體化問題開始進入學者與社會的視野。在我國,財政分稅衍生了顯著的地方分權特征,出于稅收基礎、政權基礎以及私人利益,地方具有強烈的地方保護以及“尋租”動機白重恩,2004)。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下,我國國內市場一體化趨勢亦呈現與他國不同特征,并且學者于此眾說紛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著力探究我國國內市場究竟是趨向一體化,抑或市場分割、“諸侯林立”的局面愈演愈烈。本文第一、二章為引言和相關文獻綜述,第三章介紹本文核心概念市場分割度的測度方法以及數據來源,第四章創造性地采用非線性平滑轉換的研究方法判定不同地區一體化市場的階段特征,不拘泥于地區分割或者融合的定性判斷,而是考察其在不同時期表現出的階段性封閉或者融合的趨向。
二、文獻綜述
(一)市場分割度的測度
學者關于我國國內市場在經濟增長背景下究竟是走向一體還是趨向分割眾說紛紜。Young (2000)、Poncet(2002)以及其他一些研究發現,在我國經濟迅速增長、與國際聯系日益緊密的過程中,國內市場一體化趨勢存在諸多阻礙。而Naughton(1999)、Parsley and Wei(2001)等研究則認為我國國內市場正處于深化融合、市場一體化程度漸趨加深的過程中。
綜觀該領域文獻,關于市場分割程度的研究與測度方法主要分產業結構法、貿易流量法、商業周期法、技術效率法與價格法,而其中,價格法被認為是最具前景的方法(桂奇寒,2006)。Parsley and Wei(2001)利用冰川成本思想,測算美、日、加等國與地區的邊界效應。在其基礎之上,桂奇寒等2006)與趙奇偉等2009)將其思想引入我國國內市場一體化的研究中,以相對價格的方差作為測度工具來衡量省際間的市場分割度,并分析其動態特征。
(二)STAR模型與市場分割度
STAR模型由Timo Terasvirta(1994)提出,可將一列時間序列數據根據其動態特征劃分為不同階段,不僅可以分析數據的持續性以及非對稱性,并且深層次地挖掘序列數據的動態衍變結構。本文創造性地引入非線性平滑轉換STAR模型,試圖更深層次地刻畫地區市場分割程度的動態變動與非線性轉換,判斷在一段時期內,該地區哪些階段處于封閉期,哪些階段處于整合期,并探討其背后的經濟含義。
三、市場分割度的實證檢驗
(一)數據來源與市場分割度的測度
本文原始數據為Wind數據庫中消費者價格指數,涵蓋了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消費者價格指數2003年1月到2014年5月的月度數據,包括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衣著、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煙酒及用品、食品、居住、交通及通信、家庭設備及服務八大類消費品。
首先,本文選取31省市區的相鄰省份作為每一省份的考察對象,共計69對省份。計算i省與其相鄰的j省(1,2,3…)相對價格變動,本文采用價格指數的對數形式,即ln(Pi/Pj)。構造價格變動指標ΔPkij=(ln Pkit/Pkjt-lnPkit-1/Pkjt-1),其中,i,j為相鄰省份,t為時期,k為某一商品類別。然后對K類商品進行方差運算,VARK(ΔPkij),即相鄰省份某一時點價格變動指標在不同類商品之間的方差,按此方式即可得到相鄰省份之間一列時間序列的方差數據。構造i省與鄰省之間的市場分割度指標∑nj=1[VARK(ΔPkij)]/n,n為與i省相鄰省份個數,取相鄰省份價格變動指標方差平均值,即為i省市場分割度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