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會根
隨著計算機云技術、大數據的發展與運用,互聯網與金融業正在深度融合,特別是P2P、余額寶等業務規模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金融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更有人擔心,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央銀行貨幣發行中的壟斷地位,進而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其實不然。互聯網金融發展不僅不會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實施,相反會有利于貨幣政策實施的時效性。
一、支付方式現代化不會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雖然以信用卡、電子貨幣、第三方(非金融中介)智能卡為代表的延遲支付方式降低了平均貨幣需求,但仍依賴央行發行的貨幣做最終結算。而且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更多依賴于貨幣需求的穩定程度而非貨幣需求量的大小。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子貨幣的使用更有利于維持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更進一步地講,無論虛擬貨幣的作用和功能未來發揮到何種程度,也無論互聯網或其它通訊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中央銀行發行的實物貨幣都不會消失。
第一,實物貨幣具有匿名的特點,而電子貨幣總會留下交易痕跡。一些交易主體,尤其是參與非法交易的主體,只會使用非電子貨幣進行交易。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獲取的非法收入,最終也會將電子貨幣轉換為實物貨幣。
第二,實物貨幣具有先發優勢,電子貨幣若要取代實物貨幣,一定要在其他方面更具優勢。雖然電子貨幣在使用時史加便捷,但需要支付終端等設備的支持和相關的知識準備,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沖抵了其便捷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解釋了美國等發達國家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第三,中央銀行發行的實物貨幣是法定貨幣,人們不能拒絕以這種貨幣進行的支付和結算。特別是考慮道德風險、匿名交易等因素產生的機會成本,實物貨幣更不會因電子貨幣的出現而消亡。互聯網金融創新只是降低了通訊和技術成本,并非所有的交易成本。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保持統一形式的實物貨幣是形成良好經濟環境的先決條件。從現實的角度看,允許多種形式的貨幣同時存在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例如高通脹、非官方貨幣發行者破產概率增加、非官方貨幣折價流通等。從未來的角度看,即使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徹底消失這種極端情況出現(幾乎不可能),也不會妨礙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因為中央銀行只需通過控制短期利率即可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貨幣需求的徹底消失甚至會使貨幣政策的實施更為簡單。
二、法定存款準備金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影響趨于弱化
近些年來備受關注的P2P貸款、信托、基金等金融模式都為資金需求者提供了不通過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另外,即便融資通過商業銀行完成,銀行也可以通過資產證券方式將貸款移出資產負債表,從而降低其所需持有的準備金。但準備金的減少并不會削弱中央銀行的壟斷地位。因為中央銀行是政府的銀行,在實施貨幣政策時可以不考慮利潤最大化問題。加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密切相關,作為中央銀行后盾的政府,為協調發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用,會考慮重新組織金融市場結構,以保持中央銀行的地位。
互聯網金融等創新對中央銀行準備金需求的影響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雖然準備金需求大幅降低且需求的利率彈性降低,但無論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處于何種水平,需求仍大于零。二是當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大于某一臨界值時,準備金需求為零。對第一種情況而言,中央銀行仍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的方式調控非借入準備金,只是預先計算公開市場操作的規模變得較為困難。此時中央銀行只需公布其意欲達到的隔夜利率目標,并通過折現窗口供給任何與該目標適應的準備金。隨著互聯網與其他通訊技術的發展,銀行間拆借利率與目標利率之差會更小,但前者的波動性會變大。在第二種情況中,由于公開市場操作和貼現貸款的影響有限(零到臨界值之間),中央銀行的操作策略可轉變為對準備金存款利率的控制。因此,面對互聯網金融等技術進步的挑戰,中央銀行只需改變貨幣政策的實現工具便可保持其作用。
從國際上看,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家甚至已經取消法定存款準備金要求,法定存款準備金的存在也已并非中央銀行控制利率的必要條件,但中央銀行仍能發揮其作用。在這些國家里,商業銀行仍在中央銀行開設存款帳戶,用以銀行間結算,而中央銀行的貼現窗口業務變為“通道系統”。在這種體制中,中央銀行確定目標隔夜拆借利率水平,并以高于該目標利率的某一固定值(通常是25個基點)供給任意量的隔夜拆借余額,同時以低于該目標利率妁某一固定值(也是25個基點)吸收商業銀行任意量的存款。
三、結算功能弱化不會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銀行的結算功能一直受到放松管制和金融創新的沖擊。例如,美國1980年頒布的存款機構解除管制與貨幣控制法案要求美聯儲對其支票結算服務標價并參與競爭,或者停止此項服務;互聯網金融等進步使商業銀行可以充分地預測支付流,從而它們在中央銀行的結算帳戶或是對中央銀行結算余額的需求都近似為零;歐洲中央銀行不要求各商業銀行保持結算賬戶,等等。甚至認為,任何時時存在交易的金融資產均可用于結算,且如果可以驗證交易雙方信用,則最終的結算并不是必須在中央銀行進行(例如,使用CHIPS等私人結算系統)。在未來極端狀態下,如果最后的貨幣政策執行中介消失,那么政策將如何實施?
其實這種擔心有些多余。不管互聯網金融如何發展,中央銀行的結算功能無法輕易被取代。一是與其他資金來源或去向相比,中央銀行是沒有風險的。二是中央銀行扮演最后貸款人的角色,而且向其貸款更加便捷。三是法定存款準備金賬戶也可用于銀行間結算。而其他的結算方式,無論是某一家商業銀行辦理其他商業銀行的結算,或者由交割國債等無風險資產進行結算等,都在風險或成本上不及中央銀行的結算服務。而且中央銀行在結算中的特殊地位還在于中央銀行可以同時控制結算余額的供給量及其價格(利率)。也就是說,因為所有法定貨幣都不存在內在價值,因而如果沒有中央銀行規定法定貨幣的價值,那么市場上將出現無窮多個均衡的利率。只有中央銀行能夠通過控制結算余額的存款利率控制其他利率。而由于技術進步導致商業銀行不再需要結算余額在短期內還幾乎無法實現。
總之,中央銀行作為金融神經中樞,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應采取審慎包容的態度,以風險為本,實施互聯網金融資金鏈的全過程監測和管理,確保其資金來源、運用、流通合法合規,風險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