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靜
“做老百姓看得懂的預算”
——專訪省財政廳廳長王一宏
·本刊記者 李靜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預算法的決定。11月24日四川省政府第68次常務會議上,省財政廳通報了四川擬落實國家新《預算法》的改革舉措。新《預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它與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新《預算法》怎樣提高財政透明度,讓百姓看得懂?怎樣回應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三公費用”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省財政廳廳長王一宏。
記者:公開透明是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新《預算法》怎樣提高財政透明度,讓百姓看得懂?怎樣回應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三公費用”問題?
王一宏:預算信息公開就是要求政府向社會公眾公開政府預算政策、預算資金分配過程和結果、預算收支等信息,讓社會公眾看得見、看得清、看得懂。
近年來,我省按照“合法合規、明確責任、規范運作、分步實施”的原則要求,重點推進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三公”經費公開以及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教育、衛生和“三農”等專項支出公開,得到了社會公眾的充分肯定,反映良好。
下一步,按照新《預算法》要求,結合財政部最新工作部署,我省將積極推進預算信息公開工作。一是擴大公開范圍。按照“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要求,除涉密信息外,包括“三公”經費預決算在內的所有涉及財政資金的情況都要公開。二是細化公開內容。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預決算支出全部細化公開到功能分類的項級科目,專項轉移支付預決算按項目按地區公開,逐步將部門預決算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按經濟分類公開政府預決算和部門預決算等。三是嚴格公開時間。嚴格按照新《預算法》規定,在預決算批復(批準)后二十日內及時公開預決算信息。

圖/CFP
記者:“地方債”轉正并施加限制,對地方政府經濟發展有哪些現實意義?
王一宏:修訂前的《預算法》規定:地方各級預算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從法律層面否定了地方政府舉債的合法性。在實際執行中,根據相關法律和國務院文件規定,僅允許公路、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土地儲備等項目可以依法依規貸款融資。由于制度缺失,除財政部代理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之外,其他政府債務均未納入預算管理,存在管理漏洞,給違規暗箱操作留下了較大空間。
修訂后的《預算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43號)賦予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權限,并明確要將地方政府債務分類全口徑納入預算管理,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規模控制,地方政府舉債只能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融資。
地方政府適度舉債,能夠彌補建設資金不足,符合代際公平的原則,也是國際通行做法。修訂后的《預算法》,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記者:怎樣解決原來存在的“亂花錢不問效果”的困境?
王一宏:近年來,隨著我省財政支出規模快速增長,如何將納稅人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成為我省財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為解決“重分配、輕管理”的花錢不問效問題,全省各級財政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深入推進以績效目標管理、中期評估和績效評價為主要抓手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
新《預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我國公共財政預算收支中的績效管理要貫穿預算活動整個過程,并在各個環節都提出要講求績效,為我國預算體制由傳統預算向績效預算轉型奠定了法理基礎。我們將按照新《預算法》的相關要求,按照“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思路,著力強化第三方評價,拓寬評價覆蓋面,加強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將評價結果作為調整支出結構、完善財政政策和科學安排預算的重要依據。
(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