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徐 晴 陳春花 落瀚卿 曹 喬 嚴 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管理系,江蘇 南京211156)
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正面臨全球產業革命的浪潮,咨詢服務、信息服務、金融保險以及其他產業服務等新興第三產業的知識密集特征日漸顯著。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第三產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原有的產業會因為技術和管理上的進步,對勞動力需求在產業技術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從技術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需要的是高學歷、高創造力的大學生群體。如果社會不能提供相應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其發展必將失去基礎性支撐條件。
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權威Yorke和Knight從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將大學生就業能力概括為:個人特質、核心技能、過程技能。
國內學者鄭曉明在其“就業能力論”一文中指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學習能力是就業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大學生思想成熟與否的標志,實踐能力是就業環節中的點睛之筆,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就業乃至完成由學生角色向社會職業角色順利轉變的關鍵。
為了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模型以及了解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我們制作了調查問卷對南航金城學院的準畢業生進行了調研,共回收問卷207份,回收率達95%。此部分調查包括四大項:基本情況、能力素質調查、就業意向、不同因素對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程度。
在“能力素質調查”中有四個選項,分別是專業能力、個人素質、人際關系處理以及分析與思考能力。大多數學生認為個人的思想及心理素質在就業選擇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就業,大多是剛剛步入社會,首先得擺正自己的態度,腳踏實地,對自己的崗位充滿熱情,同時要有責任心和進取心,為企業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分析思考能力”處于第二位,反映出個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在就業方面也十分重要,目前企業需要的是會思考,敢于創新的新時代人才。“專業能力”反映出在就業能力方面,專業知識的培養也是較為重要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反映了大學生對自己所學領域的掌握程度,能從一定方面考察學生對自己崗位的熟悉程度。“人際關系處理”反映出人際關系中溝通與執行能力對就業也能產生一定影響。按照各選項的排序結果不難發現,在就業時,個人的素質及思考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在大學生的就業中比較重要。
我們還針對已經在企事業單位就業的大學生畢業生進行了調研,他們分布在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回收問卷50份。其中66%的人工作經驗豐富,68%是本科生;72%在民營企業工作,54%從事普通職位,74%的人工作的工作單位規模都在500人以上。
在“能力素質調查”中四個選項中,個人素質累計得分是最多的,即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素質中個人素質是最重要的,用人單位比起欣賞員工的專業知識水平有多高,更關注員工對工作的熱情度,以及責任感和進取心,其次是人際關系選項,良好的溝通技能、團隊的協作能力通常會給職場能力加分。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也被認為是不可或缺的,在困難面前能夠沉著冷靜面對,并能想出積極的對策也為用人單位所看重。
將以上問卷調查的結果和相關理論研究的成果相結合,得出以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
圖1 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
在創新轉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已經成為其獲得職業、維持職業和取得職業發展成功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全球一體化、知識經濟、產業不斷更新升級、工作環境和性質不斷變化促使大學生必須擁有就業能力,才能滿足當今職業的復雜需求。
不管大學畢業生進入職業系統后,其從事的職業是否與其大學所學的專業相關,其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必不可少的組成要素,甚至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用技能都是指適用于任何專業的學習,而且是能夠在不同的情境(context)中轉移的技能,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通用技能維度而言,就是指在學習和工作中的轉移能力。對于雇主而言,對大學生的這種通用技能也是非常關注。
因此,根據對通用技能的內涵的理解和國內外學者對通用技能的維度的研究,本研究認為通用技能包括以下幾個組成部分: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開發創新解決方案的能力,獨立識別問題的能力等。
個人品質,在很多文獻中也叫個人特征與態度,個人屬性等。對于個人品質這一維度,有些學者將其定義為情商、有些學者將其界定為個人性格特征。有研究證明了具有高情商的畢業生在獲得工作和職業發展中具有更好的前景,畢業生的內驅力強,自我效能感強能使其更容易獲得工作和順利度過學校到工作的轉換。
個人的特質或情商是個人的職業選擇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在高校中加強學生情商的培養對學生未來獲得職業和取得職業發展成功是必須的也是很有幫助的。作為專注于本科生培養的大學,不僅需要給學生扎實的知識和技能,也需要幫助學生提升其情商。
對于大部分畢業生來說,在其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工作任務的持續改變將成為一種常態,職業角色的變化是必須的,因此畢業生要想在未來的職業選擇和發展中適應這種變化,并取得職業發展的成功,需要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一定規劃,擁有自身職業生涯的管理能力。因此畢業生要能夠抓住最好的職業機會,并且能夠在職業發展中獲得滿足和成功,在大學接受職業選擇與發展管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能夠較好地識別自身的職業目標、管理自身職業選擇和發展的人,往往比沒有職業管理能力的人具有更好地職業發展情景和更高的職業績效職業管理能力是指發現和運用職業信息、勞動力巿場信息,從而能夠定位、獲取和維持職業機會,進而能夠進一步拓展職業發展機會來獲取更大的進步或獲得理想結果的能力。職業管理能力貫穿畢業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是大學畢業生獲得、維持職業和取得職業發展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之一,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項目進行期間,通過問卷調查以及面對面的訪談,運用解讀式內容分析法歸納出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就是指高校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各要素的各種因素。綜合已有的文獻所得出的結論,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依賴于以下四個層次的影響因素:第一是個人層次的就業能力影響因素,即大學本科生應該從自身的角度來進行就業能力開發,包括自己的職業意識、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鍛煉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等;第二是組織層次,即高校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開發策略,包括改革調整人才培養的專業設置,創新教育理念,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協調,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等;第三層次是高校外部利益相關者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支持,即產業界對高校的支持,包括企業全程參與學生的課程制定,與高校合作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企業與學校簽訂就業契約,保障畢業生就業等等;第四層次是宏觀層次的影響因素,即政府支持或參與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過程,主要是政府應該建立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和就業服務的制度與政策等。上述四個層次的共同點看,其實都可以通過高校組織建立各種機制來實現。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其縮短了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使得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從而加速推進產業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只有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提高人力資本存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才能在新一輪產業結構優化中取得競爭優勢。經濟的發展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知識結構、專業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便在就業時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1]陳景德,陳東晨.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探討策略[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3(5):99-103.
[2]陳燦煌,劉鳳根.基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高校課程設置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雙月刊,2013(4):118-121.
[3]謝輝凡,韓慶紅.基于雇主評價的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科技文匯,2013(252):181.
[4]陳勇.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開發路徑研究[D].浙江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