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冉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在會上總理指出: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不單單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一環。總理還提出了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思路及辦法,為職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職教育精神是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實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梢哉f,高職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史中可發現經濟與教育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經濟增長帶動教育發展,教育改變著其方式及結構,并提出新的教育觀點和管理方式。
(1)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經濟增長對教育的影響和制約表現為對人才培養的數量、質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教育一定要根據經濟增長的發展改變其方式。例如:1996年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教育與培訓方面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網絡的知識擴散,形成了經濟運行的基本要素。
(2)由于科學進步,智力因素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占有主要地位。要求大量的科學技術人員直接參與生產過程。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這種需要,學校教育不斷改變結構及學生培養方式,并向終身教育的方向發展。
教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可導致不同的經濟發展方針,形成不同的經濟增長過程,例如:在傳統商務向網絡商務轉變過程中,各級學校引進了大量適應其有關的各種課程,培養了大量具有現代知識的人材,他們目前成為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棟梁,加速了我國經濟的轉型的速度和質量。
高職教育是與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現代教育形式,其生命力體現在與區域經濟的對接上。
2010年7月,我國發布了《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1-2015年)征詢意見稿》,意見稿中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明確的解讀。因此,高職院校義不容辭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積極主動的進行自身改革和發展創新,才能實現“雙贏”發展。
從國際視野來看,無論是經濟發達的美國、德國、日本,還是新興工業國家韓國,這些國家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經驗證明,高等職業教育只有融入地方,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湖北及武漢地區經濟發展是處于歷史上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據全國統計,2013年全國GDP排名湖北?。òㄎ錆h)已上升為第九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該地區需要大量有一定理論知識,有動手能力的人材,過去以理論為主的高校培養形式,逐步分成不同層次,高職院校在這種市場,形成了大學中一種新的主要力量。這種狀況正符合總理提出的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
圖1
截止2012年,湖北省全省完成生產總值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態勢。湖北省省長王國生在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區域發展進入格局轉換期,湖北發展進入黃金增長期”,湖北既擁有中西部地區的資源環境優勢、生產要素成本優勢,又具備發達地區的產業優勢、科教優勢、交通便利優勢,綜合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未來十年是湖北發展的黃金十年。[2]
而武漢城市經濟圈是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經濟關聯度最高、經濟實力最集中的核心區,武漢城市經濟圈的建設,將進一步輻射周邊地區,從而拉動武漢乃至東部、中部、西部臨近省份的發展。長江中游地區的崛起,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據此,不少學者認為,武漢將會是世界上最有發展潛力的十大城市之一。
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企業用工缺口,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高等職業院校要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應用性專門人才的使命,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目標就是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院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
(1)東部地區已踏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西部大開發加快向縱深推進,區域發展格局、經濟社會發展動力轉換,經濟發展重心開始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縱深地區推進,湖北面臨區域發展激烈競爭的巨大壓力。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湖北時,提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殷殷囑托,也指明湖北在中國經濟升級版中的戰略定位和全局使命。湖北必須加快建成重要戰略支點,引領、支撐中部地區整體崛起,打造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經濟發展的支撐帶、轉型升級的主陣地、內外物流的大樞紐、創新驅動的“國家隊”。
(2)武漢位于京廣、京九鐵路大動脈與長江黃金水道交匯處,處于中國經濟地理的核心位置,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少有的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政、電信于一體的重要交通通訊樞紐。并且武漢目前正在實施的“1+8城市圈”也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而武漢作為城市圈的龍頭,將發揮其區位、交通、科教、人才及產業基礎等方面比較優勢,建成為中部崛起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的研究及產業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現代商貿、信息、科教、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基地。[3]
(3)區域經濟的轉型及快速發展,應當引起高職院校采取積極主動應對措施,改變學校培養學生及課程體系及學科配置框架,專業設置要以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針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基于職業分析,根據職業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同需要靈活設置專業,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和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要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為主線,更加講求實效,減少相關課程內容重疊,注重改造重組,側重實用,適當減少理論教學。例如:德國、臺灣的很多應用技術型高校都為職業教育人才提供博士攻讀機會。我國也在2011年宣告設立5個專業博士,標志著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建立起了兩套完整的體系,一套是學術性、學科型的,而另一套是技術型。[4]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與市場和改革進程形成良性互動狀態,為地方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及技術人材。
目前看來,部分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意識不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脫節;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區域產業對接的體制機制不健全。[5]由于高職院校對接區域經濟涉及地方政府、高職院校以及企業三方面的因素,因而高職院校必須樹立開放辦學的高職教育觀,按區域產業崗位設置專業,培養區域產業不可替代性人才,大力開展“立地式”研發服務,并不斷拓展社會服務的范圍。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應抓住全球化浪潮中區域經濟崛起的機會及國家政策的優勢,積極調整自己的戰略定位,立足區域經濟的實際需要,強化與區域政府、行業企業的對接。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依據,深入研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技術和服務的需求,真正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實現高職教育的區域化,并最終實現高職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1]武漢市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的變動及其影響[Z].武漢統計局,2013-10-29.
[2]湖北省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湖北省統計局,2013-2-20.
[3]武漢1+8城市圈[OL].360百科.
[4]董剛.高職教育應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發展[OL].搜狐教育,2011-6-22.
[5]張士軍.民辦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J].教育與職業,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