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 靜 張微微
增速“換擋” 積聚發展新動力
——專訪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
·本刊記者 李 靜 張微微


成都川陜立交。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現象明顯。我省提出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那么怎樣看待新常態?如何適應新常態?為此我們特別邀請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作出解答。
記者: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就四川而言具體有哪些表現?
盛毅:新常態是相對于過去一個階段的經濟運行態勢來講的,它呈現出來的主要特征是增長速度、發展動力、經濟結構、資源環境、要素稟賦、調控手段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經濟運行進入新的軌道,并且會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這種狀態,其實質是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四川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也會呈現類似的特征,增長速度將從兩位數以上降到以下,經濟增長的動力將由投資拉動為主,轉向投資和消費協調拉動;由第二產業拉動為主,轉向二三產業協調拉動;由傳統產業驅動為主,轉向更多依賴新興產業支撐;由要素驅動為主,轉向要素和創新協同驅動。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四川經濟發展階段滯后于全國5年以上,其呈現出來的特征既有與全國相同的方面,也存在一些差異。比如,增長速度可能會更高一些,對投資和工業發展的依賴性更大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更強一些,政府對經濟運行的調控會多一些,等等。
記者:面對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我們應持有怎樣的態度?
盛毅:新常態決定了四川經濟增速必然回落,近期回落幅度比全國更大一些,這與3年災后重建增長速度超高,基數墊得甚至有透支的情況有關。如果從2007-2014年的速度變動看,我省與全國下降幅度差不多。
四川經濟增速要高于全國,一方面是我省的基礎還比較薄弱,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比許多省份更艱巨,必須加快發展。另一方面,四川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有利時期,有條件實現比全國經濟增速更高一些。
因此,四川要在穩定增速的情況下,主動適應新常態的變化,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速度是前提,如果沒有速度,調整就很難推動。
同時,在新常態下,我們對經濟發展的預期要降低,從習慣經濟高增長到習慣經濟中高速增長;手段要變化,從過度依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依靠行政手段促進經濟發展,轉向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作用;著重點要變化,從偏重于追求量的增長轉向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提升,經濟結構有優化。
記者:對于政府債務、房地產、金融領域的風險和產能過剩等比較突出的問題,我們應如何去防范和化解?
盛毅:政府債務不僅表現在問題上,也表現在結構上。比如短期債務占的比重過大和品種單一,部分市、縣比重過大和償還能力弱;部分房地產企業負債過多,開發的房子銷售遇到困難,再加上市場出現變化,投入的資金無法按時收回;此外,經濟增長速度的顯著回落,也使一些被掩蓋的矛盾暴露,由此引發局部的債務矛盾。產能過剩也是當前面臨的突出矛盾,鋼鐵、水泥、煤炭等企業普遍開工不足,實際需求不到生產能力的70%。

成都IFS廣場。
怎樣解決這些問題,不是靠一個部門,并且在較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的。以政府債務為例,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都有可能出現政府債務,這與發展的現狀有關,也與政府的調控能力有關,很多問題都要靠經濟發展來解決。金融機構、民間投資,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和規范,防范風險。
我們要穩定經濟增長,促使經濟健康發展,就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不斷地優化結構,用多年的時間去消化,盡快適應新常態,形成對發展、穩定及風險的科學預期。
記者:四川目前的產業發展現狀如何?應該如何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協調發展?
盛毅:四川現有的產業結構總體上還是以傳統產業為主體,粗加工產品、初級加工環節占很大比重,當前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傳統產業的最大問題是消耗嚴重,需要通過加大技術改造,實現節約和綠色發展。新興產業發展很快,但占比不大,尤其是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發展空間很大,必須下大力氣抓好,爭取通過幾年的努力見到成效。我省近幾年推動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經驗,如政府高度重視,有計劃有目的地系統推進,堅持大力引進先進企業、先進項目,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如交通、物流、金融、人才政策等,可以為促進其他新興產業發展借鑒。
記者:我省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動力在哪里?
盛毅:當前,我們既要擴大居民消費,也要穩定投資,還要讓更多產品走出去,尤其是促進四川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彌補投資速度回落形成的缺口。西部大開發以來,我省每年的投資規模已經進入全國前幾位,還要想在此基礎上繼續保持高增長,已經不具備條件。為此,加大省外市場的開拓力度,實際上就是要用外部的投資和消費來拉動我省的增長,這方面的潛力很大。
記者:但是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企業收入、居民收入是否也會受到影響?
盛毅:企業靠傳統的發展方式和手段發展已經不行了,簡單的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資,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利潤越來越薄,要想擺脫這種困境,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引進力度。同時,企業對投資的回收和收益的期望,也要有合理預期。
經濟增長速度下來了,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可能也要下降,使其與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同步,因此收入的預期要調整。政府要為低收入者的收入實現更快增長創造條件,改變低收入群體“被增長”的情況,逐步縮小不同群體間存在的收入差距。
(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