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任彥 姚蒙 紀雙城 孫微 青木 陶短房 ●柳玉鵬 陳一

《查理周刊》恐怖襲擊案仿佛點燃了恐怖分子襲擊歐洲的導火索。比利時副首相、外交大臣雷恩代爾16日宣布,當地軍警前一天深夜在東部韋爾維耶市反恐行動中破獲一起正在策劃中的恐怖襲擊計劃,打死兩名恐怖嫌犯。同一天,法國再爆兩起疑似恐怖事件:巴黎火車站遭炸彈威脅以及一起武裝劫持人質事件。雖然都有驚無險,但無疑加劇了社會上的恐慌情緒。連日來,歐洲多國接到恐怖襲擊威脅和相關情報。德國裔“伊斯蘭國(IS)”頭目埃恩德發出最新的威脅是:“總有一天,我們將占領整個歐洲!”面對恐怖分子都是土生土長本國人的事實,法國總統奧朗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先后向當地穆斯林社會喊話,默克爾要求伊斯蘭社會回答“為什么謀殺者在制造襲擊事件的時候要援引伊斯蘭教義?”而更多分析則認為,歐洲更急迫的問題應該是,為什么自己開始代替美國,越來越“吸引恐怖主義的火力”?500萬冊《查理周刊》在歐洲銷售火爆之際,不久前剛遭遇恐怖襲擊的澳大利亞卻依據“反種族歧視法案”禁止其發行。正在亞洲訪問的羅馬教皇方濟各也稱,他贊同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也是有限度的,“你不能挑釁,也不能侮辱他人的信仰。”
比利時擊斃恐怖嫌犯
“比利時差點成了第二個法國。”法新社16日稱,比利時警方前一天深夜采取緊急行動,在東部小鎮韋爾維耶市粉碎了一起“迫在眉睫的恐怖襲擊案”,擊斃兩名恐怖嫌犯,逮捕一名嫌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6日引述當地法官范德斯皮的話說,有關嫌疑人即將實施重大恐怖襲擊事件,警方先發制人。但他沒有提供事件的細節。報道引述匿名人士的話稱,這批恐怖嫌犯企圖襲擊的目標為警察大樓,襲擊計劃數天甚至數小時內就可能實施。
比利時電視臺16日稱,這次行動是比利時反恐突襲行動的一部分,該行動近幾天在包括首都布魯塞爾在內的比利時全國各地展開。韋爾維耶市3名嫌犯都是最近從敘利亞回國的穆斯林青年。由于監聽到他們準備發起恐怖襲擊,警方實施逮捕過程中與之發生激烈交火。比利時首相夏爾·米歇爾在該事件發生后立即發表聲明稱:“我們正以行動表明比利時與準備散布恐怖的勢力斗爭之決心”。16日,夏爾再次發表演說,宣布自前一天起,比利時已把反恐警報等級提升一級,僅次于最高級,并特別強化對法院、警察局等設施的保衛。比利時是歐洲國家中赴敘利亞等地參加“圣戰”者最多的國家。歐洲刑警組織的報告稱,至少有350人參與了敘利亞等地的“圣戰”。其中約90人已返回比利時,比利時政府已經對這些人實施嚴密監控。
法國《查理周刊》襲擊案后,歐洲多國都實施全國性大搜捕。比利時《默澤爾報》16日稱,比利時警方這次大搜捕是為了尋找可能向巴黎恐怖分子提供武器的人,因為一些在巴黎襲擊案中使用的武器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購買的。法國iTele電視臺稱,法國警方15日晚間在巴黎周邊的5座城鎮展開突襲,又抓捕了12名涉嫌支持《查理周刊》恐怖襲擊的嫌犯。巴黎司法部門的消息人士稱,這些嫌犯因“可能向襲擊者提供后勤保障”而被抓捕,包括向槍手提供武器或車輛。由于巴黎襲擊事件的槍手曾在事發之前數日到過馬德里,西班牙警方也展開了大規模調查行動。
德國《圖片報》16日稱,“德國全境展開反恐大行動!”在柏林,當地警方出動250名警力和3個特別行動突擊隊,進行大規模反恐行動。 德國警方在柏林、沃爾夫斯堡及巴符州的普福爾茨海姆市的行動中,逮捕了多名恐怖嫌犯,其中大部分嫌犯被懷疑準備前往敘利亞從事“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暴力行為”。報道引述德國聯邦憲法保護局的一份報告稱,德國境內有超過4.3萬人是“潛在伊斯蘭極端分子”,其中約有1000人被疑有“恐怖主義傾向”。警方相信,其中260人可能涉嫌從事恐怖犯罪活動。
恐怖分子“要占領整個歐洲”
16日,歐洲多地恐怖威脅不斷。法國國家鐵路公司當天上午發布聲明稱,巴黎火車東站因炸彈威脅被疏散一個小時。同一天,巴黎西北科隆布的一個郵局發生武裝劫持人質事件,在被警方和特種部隊包圍后,劫持者最終投降。挪威電視二臺16日也稱,挪威安全部門正在調查在網站上發布的針對該國的恐怖威脅。
“歐洲早已是遍地干柴,一點火星就能把整個歐洲燒起來。《查理周刊》恐怖襲擊案就是這樣的導火索,歐洲恐怕以后再無寧日了。”歐洲議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議員1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嘆息說。他擔憂的眼神似乎讓人覺得恐怖分子就藏在身邊不遠處的某個角落。
歐盟反恐總協調員吉爾斯·德·科赫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包括“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在內,多個極端組織或恐怖組織打算對西方發動更多類似巴黎恐怖襲擊的行動,而歐盟不可能“百分之百”阻止這些襲擊。
許多歐洲人也對恐怖襲擊憂心忡忡。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市一些猶太人學校16日暫時關閉。法國《費加羅報》稱,最近幾天法國藥房售出的鎮靜藥、安眠藥數量激增18%,專家稱這是由于人們對可能的恐怖襲擊情緒緊張。
盡管歐洲各國安全部門嚴密防范和搜捕,近幾天來各國恐怖威脅仍有增無減。自恐怖襲擊以來,法國1.9萬個網站遭到恐怖分子的網絡攻擊。法國部署1萬軍人和12萬安全力量,對猶太學校等敏感地點實施保護。美聯社稱,法國要求全國檢察機關嚴打仇恨言論和美化恐怖主義的言行,逮捕了54名散布仇恨言論和同情恐怖主義的人。
歐洲刑警組織發布最新警告稱,“歐洲正面臨‘9·11以來最嚴重的恐怖主義威脅。”5000名歐洲“圣戰者”在敘利亞為“伊斯蘭國”作戰,現在這些人正陸續回到歐洲,他們將恐怖主義帶回歐洲。歐洲刑警組織目前已從全歐各安全機構收集整理出一份2500人的潛在嫌疑人名單。
“總有一天,我們將占領整個歐洲!”德國《焦點》周刊16日稱,德國RTL電視臺播出了第一個進入“伊斯蘭國”進行采訪的記者尤根·托登霍費爾的紀錄片。在這段長達13分鐘的采訪視頻中,留著長胡須的德國裔IS武裝頭目埃恩德稱,“總有一天我們將征服歐洲,不僅因為我們想,而是我們肯定我們將迎來這一天。”他還稱,“我們不會是客客氣氣地回來,而是會帶著武器回來,和我們的戰斗人員一起回來。不接受伊斯蘭的人和那些不肯交保護費的人,都會被我們殺死。”
“為什么歐洲取代美國,成為恐怖主義幾乎全部火力的新目標?”“IS的戰略發生變化了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 網引述比利時反恐官員的話稱,此前,幾乎沒有跡象顯示IS領導人直接策劃對歐洲發動襲擊,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建立一個伊斯蘭哈里發國家。而現在,IS發動對歐洲襲擊,一方面是因為報復歐洲追隨美國對其轟炸,另一方面,IS和“基地”組織之間的競爭加劇,他們都想當全球“圣戰旗手”。
俄羅斯《觀點報》題為“恐怖襲擊的恐懼浪潮籠罩歐洲”的文章稱,在巴黎恐怖襲擊發生后,歐洲居民也提心吊膽,因為他們難以發現,誰是和平的穆斯林居民,誰是IS或“基地”分子。隨著歐洲的穆斯林恐懼癥在不斷增長,發生了多起反穆斯林的犯罪案件,這種現象也引起歐洲穆斯林居民的不安。
德國《圖片報》稱,德國薩克森州德累斯頓市一名非洲穆斯林移民14日被發現遭謀殺,這起事件讓當地警方感到擔心。“德國之聲”15日稱,德累斯頓是排外組織Pegida(“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的大本營。
教皇:言論自由也應有限度
“為什么謀殺者在制造襲擊事件的時候要援引伊斯蘭教義,這是個非常重要而且亟須解答的問題。”德國總理默克爾15日在聯邦議院發表演講中這樣問道。她說,“通過伊斯蘭教學者來澄清這一問題是當前要務”。默克爾呼吁伊斯蘭教學者對伊斯蘭信仰和恐怖主義進行區分界定,以伊斯蘭教為名的恐怖主義是“對神靈的褻瀆”。默克爾還宣布德國應對恐怖威脅的“九點計劃”:包括“伊斯蘭主義者”的護照和身份證將被沒收,并得到一張“替補身份證”;存儲公民電話和互聯網數據等。默克爾稱,整個社會必須“清醒起來”。此前,法國總統奧朗德在巴黎阿拉伯世界協會發表演講時稱,“溫和派穆斯林同樣是激進的伊斯蘭主義的主要受害者”。
“把焦點放在那些多變的恐怖分子身上無濟于事,”美聯社認為,巴黎襲擊事件清楚地表明,歐洲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不斷演化的恐怖威脅,這些威脅不再是由幾個大的恐怖組織所主導,既不是“基地”組織,不是“伊斯蘭國”,也不僅僅是一些激烈的、充滿仇恨的極端宗教的門徒。相反,安全專家說,部分原因是由互聯網推動的、廣泛化的反西方憤怒情緒,這從激進的穆斯林人身上可以看到。
該報道稱,任何一個開放的社會都難免會遭遇恐怖主義襲擊,但在歐洲,又有幾個因素使情況變得更加復雜:一個主要因素是很多國家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龐大的穆斯林人群使激進分子很容易隱藏起來。另一個因素是很多移民沒有很好地融入到歐洲社會,盡管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愿意遵守當地法律,但看來很多人并不贊成西方的自由價值觀,包括言論自由和對宗教信仰進行諷刺,這就給激進主義的存活和發展提供了土壤。
近兩天來,復刊后的《查理周刊》引起的爭議在世界各國發酵。英國廣播公司稱,從巴基斯坦到土耳其,從埃及到毛里塔尼亞,憤怒的穆斯林舉行示威,抗議《查理周刊》的新漫畫。
除了伊斯蘭國家,一個多月前曾遭恐怖襲擊的澳大利亞日前也禁止發行《查理周刊》。澳大利亞媒體稱,盡管澳總理阿博特曾贊賞該封面的設計,但他拒絕廢除反種族歧視法案,該法案使得《查理周刊》不能在澳大利亞發行。阿博特稱,在“這個時候”,政府堅持不修改反種族歧視法案的立場,“我認為不能隨便辱罵他人。”澳反種族歧視法案規定,不能根據種族、膚色、國籍和民族而冒犯、辱罵、羞辱或恐嚇他人。
羅馬教皇15日也在回應有關《查理周刊》相關提問時強調,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路透社稱,教皇表示,“以神為名的令人發指的暴力行徑是不能讓人接受的”。他同時表示堅決捍衛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你不能挑釁,不能侮辱他人的信仰。”▲
環球時報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