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一起“太原警察打死討薪女民工”的消息激起軒然大波。圖片和視頻顯示,太原一名警察有用腳踩女受害人頭發的行為。涉事的多名民警后來被逮捕或刑事拘留。昨天新華社發表長篇綜述,披露案情調查目前已有的結果。報道顯示,這起案件源起工地保安與幾名民工的普通糾紛,與民工“討薪”無關。女受害人被帶到派出所后被放到地上,其他幾人遭到毆打。女受害人的死因仍有待尸檢報告的正式結果。
看來媒體圍繞這件事的報道有真實內容,但加入了“討薪民工”這個不真實的額外元素,增強了傳播力。不管怎么說,這起事件中的粗暴執法迄今看來直接導致了女受害人意外死亡,這是法律和輿論都絕對不能接受的。這件事留下了極其沉痛的教訓,太原警方已將12月13日定為該市公安系統的“執法警示日”,這一態度值得歡迎。
回顧整個事件過程,有幾個線索值得特別強調。
一是多名涉事警察的職業道德和紀律都很薄弱,這種隨時有可能點燃的危險元素因為一名女受害人的死亡被社會捉住。而這樣的元素在警察隊伍里恐怕還有。消除這些隱患是避免類似惡性事件重演的根本途徑。
二是個別警察明顯涉嫌犯罪,其所在公安機關必須在第一時間旗幟鮮明,即使細節一時不清,依法治警的態度也應毫不含糊。對犯罪事實確鑿的警察,該抓就抓,該怎么判就怎么判,這當中并不存在難以處理的模糊地帶。
三是涉事當地及直接的上級公安機關應針對輿論最關心的問題保持對外信息溝通,及時通報調查的最新進展,切不可有畏難情緒,因為怕挨罵而躲媒體。事實一再證明,這樣躲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
針對社會,我們也有一些話想說:
一是輿論對推動這起案件的公正處理起了鞭策作用,這也是輿論監督的重要價值所在。
二是“討薪民工”這個不實元素的加入有所不該,它給事件增加了額外色彩,而整個事件的炒作方式和強度對全體警察形象造成擴大性傷害。如何在發揮輿論監督的同時避免這種些問題,值得探討。
三是隨著事件熱度的上升,一些“有想法的人”主動卷進來,通過制造對立和緊張撈取利益。這種情況已是多元化時代的常態。
搞清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對全社會都是一次教育。在中國警察和老百姓是一體的,他們彼此根本就不是對立面。對此需要有堅定不移的認識,這是我們厘清細節復雜事情的根本保障。
我們隔段時間會看到有個別警察犯罪的報道,但如果說全國警察隊伍的責任心和紀律較社會平均水平相對更高些,大家同意嗎?當然,我們希望他們做得更好。
太原這起案件的涉案警察肯定要依法懲處,但是把案情完全調查清楚需要一個過程。這涉及到受害人和家屬的尊嚴和權益,也涉及幾名警察的命運,必須嚴格依法對待,而不能以“輿論審判”取而代之。輿論需耐心些,讓刑訴法的程序能夠在法律軌道上展開,盡可能不受社會輿論干擾。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美國的情況,涉及警察執法犯法的審判往往會有很長的取證過程。
因此讓我們繼續睜大眼睛揪出每一個“壞警察”,同時讓我們也別冤枉了每天勤勤懇懇維護這個社會安寧的、全國300多萬人的警察隊伍。▲
環球時報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