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濤

中國政府近日發布了第9部國防白皮書《中國的軍事戰略》。與過去的國防白皮書相比,今年國防白皮書的一大亮點是闡明了各軍兵種的發展戰略。
海軍首次提出“遠海護衛”戰略
海軍的戰略要求“近海防御,遠海護衛”最引人注目,在2000年前后,我國海軍首次提出“近海積極防御”戰略,這一戰略當時的考慮是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沿海地區防御必須有相當大的縱深。我國海軍的近海防御主要還是通過近海積極作戰,來實現對沿海地區、對我國領土主權、海洋專屬經濟區的防御保障。
時間一晃15年過去了,經過這段時期的高速發展,大量新型驅護艦、潛艇、戰斗轟炸機的服役,我國海軍已經能夠勝任“近海防御”任務。
但國防軍事的發展不能僅局限于國土疆界,更應該著眼于國家利益邊界的擴展。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不但海上交通線作為國家命脈的重要地位越來越高,國內企業、個人也越來越多地走向海外投資、經商。
我國的國家利益邊界早已遠遠超出國土疆界,這樣軍事力量也需要走向遠海。
事實上,我國海軍從2008年底開始實施的亞丁灣護航任務,就是“遠海護衛”戰略的一種體現。在7年的護航任務期間,我國海軍護航編隊還參與實施了利比亞撤僑、也門撤僑,這都是對國家海外利益的保護行動。
盡管我國海軍已多次出色完成護航、撤僑任務,但我們還是需要看到海軍軍備對于執行“遠海護衛”戰略存在的不足。
我國海軍的遠海投送能力目前還是非常薄弱。我國海軍現在能夠用于大規模“由海至陸”投送力量的軍艦僅有1艘遼寧號航空母艦、3艘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071型塢登由于能攜帶的直升機數量太少(僅3架),應急作戰能力仍然不足。
無論亞丁灣護航、還是利比亞撤僑、也門撤僑,我國海軍更多的是在承擔接護任務,并未經歷真正的戰斗考驗。假如未來我們在撤僑、保護海外中資企業的過程中,遭遇大規模武裝團伙的攻擊,僅僅依靠現在執行護航任務的驅護艦和隨艦的特戰隊,是很難完成任務的。
所以為適應“遠海護衛”戰略,我國海軍至少需要三四艘大型航空母艦,五六艘能搭載大量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的兩棲攻擊艦和數量更多的兩棲船塢登陸艦。
另外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是,軍艦海上機動速度慢,我國主要海外投資地非洲距離本土又遠,修建海外軍事基地可以說已迫在眉睫。相應地,可以建造五六艘結合護衛艦、兩棲攻擊艦功能的多功能支援艦,作為海外分遣艦隊的旗艦常駐海外基地,這樣當遭遇小規模戰亂時,可以迅速反應,不需要最后要從本土興師動眾、萬里迢迢地派出特混艦隊。
陸軍向“機動作戰、立體攻防”轉型
陸軍的“機動作戰、立體攻防”戰略也令人眼前一亮。
我國自建國后就實行大軍區、省軍區、軍分區的三級軍區體制,其中大軍區根據國家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和戰略戰役方向、作戰任務等設置,負責制定軍區內部隊建設規劃,組織指揮軍區內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實施聯勤保障等。
網上一些資料常常提到,某某大軍區負責某某方向,這就是我國陸軍“區域防衛”戰略的典型表現。某種意義上講,“區域防衛”是時代的產物,我國幅員遼闊,過去交通設施不完善、部隊機械化水平也不高,就需要通過劃分軍區,在各個軍區囤積足夠數量的部隊,去應對某一方向的國防任務。
經過長期經濟建設,我國已建成發達的公路、鐵路網絡,民航周轉量也已位列世界第二。有了這些硬件作為基礎,我國陸軍就不需要在各個軍區保持大量部隊,一旦有事可以通過包括民用交通系統在內的全國快速動員,將部隊從一個地區調往發生戰事的邊境地段。
過去幾年,我國陸軍每年都組織“跨越”系列跨軍區大規模軍事演習,每次均有數個師、旅調往另外軍區,與當地軍區部隊進行對抗性演習。除了實兵對抗外,一大重點就是演習部隊通過鐵路、公里、民航進行快速跨區投送,這就是向“全域機動”的轉變。
陸軍向“全域機動”轉型,除了國家要有強大基礎交通設施支持外,另一個要點就是部隊本身要實現瘦身,實現“小型化”、提高戰略機動能力。過去10年,我國陸軍一直在進行“師改旅”改革,這個改革就是在保持火力、后勤支援力量的前提下,削去團一級指揮機關,精實步兵部隊?,F在一個旅與過去一個師戰斗力相當,但人員更少、所需的機動車輛也更少,這樣更能適應向“全域機動”的轉型。
在“師改旅”基礎上,我國陸軍近幾年還開始探索“合成營”編制探索,即改變以往步兵營、坦克營、炮兵營的單一編組,合成營里就混編有步兵、坦克兵、炮兵,可以獨立遂行作戰任務?!昂铣蔂I”探索應該就是對應陸軍部隊“多能化、模塊化”的實際行動。
陸軍部隊實現“全域機動”、“小型化、多能化、模塊化”可謂意義深遠。改革開放后,經過多次裁軍,我國陸軍戰斗部隊現在只有85萬人,這個數字實際已低于美國陸軍和印度陸軍,但通過實現“小型化”、“全域機動”轉型,未來可在某一方向快速投入比現在更多的兵力。
至于“立體攻防”,這應該是對陸軍航空兵近年快速發展的一個表述。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災中,人們發現我軍能調用的直升機總量甚至難比美軍一個101空降突擊師,這種落后狀況深深刺痛了全國上下。
汶川地震后,我陸軍航空兵進行大發展,是近年全軍唯一得到大規模擴編的兵種。目前,我國陸軍之前的陸航團已升格為旅,還組建了新的陸航旅,大量新型武直10、武直19攻擊直升機、米17、直8F、直19運輸直升機入列,直升機數量、戰斗力比2008年之前有了數倍的提升。
空軍“空天一體”戰略著眼進攻
“空天一體”要求空軍不但要大力發展航空兵、防空導彈部隊,還要將目光拓展到大氣層外空間。
具體講,空軍不但要有預警機、電子偵察機,未來還要以偵察衛星為核心,構建戰略預警體系。
因為預警機更多是戰役層面對戰場態勢的獲取,電子偵察機雖然平時對敵方電子信號收集具有戰略性質,但總體還缺乏對敵方縱深基地圖像的搜集分析,這就需要偵察衛星進行過頂拍攝。
過去幾年,空軍提出向“攻防兼備”轉型,但進攻不是僅僅有戰斗機、戰斗轟炸機、轟炸機和巡航導彈等攻擊手段就可以。
進攻的前提是偵察,在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就已調動大量偵察衛星,探明伊拉克軍隊部署態勢并圈定重點轟炸目標。而在戰機、巡航導彈攻擊目標后,又調用衛星再次拍照,對轟炸效果進行及時評估,然后再對沒摧毀的目標補充攻擊。
可以說,沒有偵察衛星拍照分析,空軍的打擊效率就很難獲得令人滿意的提高,“空天一體”是空軍“攻防兼備”的前提。
此外,在今年的國防白皮書中,突出“海上軍事斗爭準備”也非常引人注目,在軍事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這個軍事斗爭準備,空軍可能要承擔起更大的使命。
因為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如果戰爭爆發,我國要保證海洋領土安全,必須先摧毀敵方空軍、奪得制空權,進而才能保障制海權。
摘編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