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桂志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句話,已經道出了“斬首行動”的精髓。試想,當抵抗者突然發現自己的領袖被對手擊斃或俘獲———他們所要遭受的打擊與震撼,可想而知。
當地時間5月16日,美國越境擊斃“伊斯蘭國”組織(IS)“首席財務官”阿布·薩耶夫的行動,就是完美的范例。
在行動中,包括“三角洲”在內的特種部隊,悄無聲息地從伊拉克潛入敘利亞腹地近百公里,迅速解決戰斗,擊斃十余人并俘獲薩耶夫的妻子,隨后伴隨著直升機槳葉的轟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毋庸置疑,美國壓倒性的軍事優勢是這次行動成功的最基本原因。不過,在幾十名士兵孤軍深入的情境之下,這種優勢被大大地打了折扣。也正因如此,美國特種部隊的記事本上不僅有擊斃本·拉登的巨大榮耀,更有黑鷹墜落的慘痛教訓。
那么,進行一次完美的“斬首行動”,需要哪些條件?近日,這次行動的細節被陸續披露,我們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主要成員
“三角洲”突擊隊員;人數:超過20人;裝備:“黑鷹”式直升機和“魚鷹”式傾轉旋翼機;戰果:擊斃12人,包括阿布·薩耶夫,獲得“情報寶庫”。
確定目標
這次行動,美國選擇將槍口對準了阿布·薩耶夫。其實,在對薩耶夫實施“斬首行動”之前,美國對他的追蹤已經持續了一年之久。在這次行動發起之前,絕大多數美國人都不知道阿布·薩耶夫是誰。在美國反恐官員眼中,薩耶夫是不折不扣的重量級恐怖分子,被五角大樓稱為“伊斯蘭國”的“首席財務官”、“石油部長”。去年,一份針對“伊斯蘭國”財務來源的報告指出,石油走私為該組織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平均每天創造的利潤高達100萬美元,幫助這一極端組織把地盤擴張到伊拉克和敘利亞。
戰爭是燒錢的游戲。一次無人機打擊的成本至少為1.2萬美元/小時,發射一枚巡航導彈成本可能高達70萬美元,出動特種部隊進行地面打擊,更要冒著人員傷亡的風險。所以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是:該對誰發起“斬首”行動,才能值得付出這些代價,背負這些風險。例如,清除掉對方的某一個高級官員,能讓對方的組織遭到盡可能大的破壞;另外一些“斬首”行動的考量,則是打擊對手氣勢,或者為了復仇。
尋找目標
事實上,美國對薩耶夫的追蹤,已經持續了一年之久。從去年開始,美國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簡稱JSOC)開始追蹤他的身影,并鎖定了他可能居住的住所。美軍官員說,突襲行動前,這座房屋已經被美方監視數周。
可靠的情報,是行動成功最關鍵因素之一。根據介紹,美國經過了一年多的準備才最終發起這次行動。在擊斃本·拉登的那次行動之前,美國通過太空的衛星、空中的無人機、當地的情報員,對本·拉登的疑似住宅進行了長期的偵察監視,甚至對建筑的購物車、焚燒垃圾等細節也都進行了不間斷的分析,最終,才提供了可供決策的情報參考。
下達指示
這次行動的一個難點在于,這是次典型的敵后斬首行動。薩耶夫棲身地點位于敘利亞的境內,盡管IS是敘利亞政府與美國共同的敵人,但敘利亞和美國的惡劣關系也是眾所周知。根據猜測,美軍的這次行動很可能沒有通知敘利亞方面。最終,作戰命令經美國總統奧巴馬批準后,由美國國防部長直接下達。
畢竟,深入到第三國腹地,擊斃對手的高級官員,對各方所帶來的影響都是非常重大的。由于這樣的行動對于政治、軍事層面上的影響極大,因此,往往需要得到極高程度的授權。
此前,最為成功的戰例要數2011年,美軍擊斃本·拉登的“杰羅·尼莫”行動。由于行動的目標本·拉登量級巨大,行動的作戰命令是由奧巴馬親自下達的。
組隊出擊
當地時間16日后半夜,美軍派出特種部隊,乘坐多架“黑鷹”式直升機和“魚鷹”式傾轉旋翼機,趁著夜色從伊拉克境內的基地秘密出發。根據美國方面的介紹,執行這次任務的并不完全是“三角洲”特種部隊。美方的說法是——“包括三角洲特種部隊在內的美軍部隊”。
在越過伊拉克與敘利亞邊境后,他們在空中一路疾馳,直撲敘利亞東部最大城市代爾祖爾東南方向的奧馬爾。
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神不知鬼不覺,隊伍抵達目標———一棟多層住宅,隨后,大約20多名突擊隊員爬下飛機開始行動,飛機仍在上空盤旋,隨時準備接應。
在不同的任務中,美國需要根據作戰環境的不同組建分隊。各部門的協調更是重中之重,每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美國曾吃過大虧:1981年,“三角洲”部隊營救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扣押的人質,不過機隊遭遇風暴,由于通訊協調出現問題,6架直升機、一架EC-130運輸機損失,8人死亡。
短兵相接
根據美國媒體的介紹,當“三角洲”特種部隊的隊員趕到目標所在建筑時,薩耶夫、妻子和數名保鏢正藏身在這里。
交火中,IS極端組織的士兵們在這棟多層建筑上構筑了簡易工事,并進行防御作戰,但特種部隊士兵成功地接近了這座建筑,并將其炸開了一個洞,沖入建筑內部。雙方在建筑內部展開了激烈交火,乃至貼身肉搏。IS武裝人員曾試圖利用婦女和兒童當做“人體盾牌”,但根據美方通報,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士兵在沒有傷及無辜的情況下,擊斃了11名武裝人員(不包括薩耶夫)。此外,薩耶夫本人在交火中死亡,他的妻子則被生擒。
精英特種部隊與缺乏訓練的民間武裝之間的對決,勝負往往非常懸殊。2005年在阿富汗進行的“紅翼行動”中,四名海豹部隊士兵被包圍,前來支援的“支奴干”被擊毀,機上16名美軍士兵死亡。不過,被包圍的4名美軍士兵與蜂擁而來的塔利班武裝分子進行了激烈的交火,最終以3人死亡的代價,換取了擊斃30余名塔利班武裝分子的戰果。
更為極端的戰例則是1993年,被改編為《黑鷹墜落》的摩加迪沙之戰。美國游騎兵、三角洲部隊18人戰死,但索馬里方面估計有500到1000名民兵死亡。
撤出戰場
“夜長夢多”。在任務得手之后,迅速結束戰斗返回安全地帶,是指揮官最迫切希望的。美軍沒有戀戰。在擊斃十余名武裝人員,并將薩耶夫妻子等人員俘獲后,隨即結束戰斗,返回伊拉克。任務結束后僅僅幾個小時,薩耶夫的妻子烏姆·薩耶夫就已經在伊拉克接受審問了。
盡管特種部隊的作戰能力爆表,但畢竟孤軍深入,一旦遭遇對方圍攻,往往會面臨苦戰,而在這種情況下救援難度是非常大的。對于美軍來說,盡管擊斃了薩耶夫,但如果士兵出現傷亡,行動就難以稱得上完美。如果運氣差了點兒,中彈的直升機墜毀,或者是更壞的情況出現:有美軍士兵被俘,那么這次行動極有可能會被判定為失敗——被俘的美軍將給IS留下巨大的發揮空間,畢竟就在幾個月前,IS組織用火刑處死了一名被俘的約旦飛行員。如果IS俘獲了美國士兵,并借此提出政治要求,美國將面臨巨大的難題。
摘編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