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豪
5月21日,網絡有上一則短訊:俄羅斯副總理德沃科維奇稱,俄羅斯或無法根據與中國達成的長期協議供應所有石油。
中俄兩國在大的戰略協作關系方面完全沒問題,不會有任何大的變化,雙方總體處于齊頭并進的協作狀態,這一點中俄心里都是有底的,雙方合作是穩健的。
既然如此,那俄副總理這唱的是哪一出?
在筆者看來,俄副總理的“警告”貌似“嬌嗔”,本質上,這種“警告”并非針對中國的惡意,背后有三層含義:
一、俄羅斯頂住了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為中國頂出了國際空間;中國也有必要投桃報李,頂住美國在南海壓力,為俄羅斯爭取更多時間。
自2014年開始,俄羅斯就承受著美國為首的西方巨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俄羅斯在此期間非常強硬和堅決,不作任何大的退讓,俄羅斯是用意志和決心頂住了美國的壓力,并最終迫使克里在今年5月訪俄暫時“求和”。
如今,美俄關系暫時小有緩和(俄美關系不會發生本質性改變,不可能緩和到2014年之前,雙方的信任關系基本破壞,短期之內不可能得到修復),但并非真正緩和。在美俄關系小有緩和后,美國即展開在南海針對中國的施壓。
在這種時候,俄羅斯非常希望中國保持足夠強硬,頂住美國。這樣,對俄羅斯來說就能爭取更多時間,背負的政治、經濟、軍事壓力就會小一點,就能多“喘喘氣”。
二、如果中國向美國戰略妥協,俄羅斯也將離中國而去。
中俄聯合抗美猶如中國古代三國時期的孫劉聯合抗曹,孫劉聯合抗曹的關鍵在于弱勢的兩者必須是齊心協力對抗強敵,不能有二心,否則強敵就不可戰勝。
如今,中國與美國在南海展開強勢對壘,如果中國向美國作出戰略妥協,則意味著把經濟主導權拱手讓給美國。
如果中國真的如此向美國妥協,在俄羅斯看來,是中國對俄羅斯的背叛。因為,一旦如此,美國必然調轉槍口對準俄羅斯,俄羅斯必遭戰略損失。到那時,俄羅斯將無力招架。
俄羅斯的這一“警告”很明確,即如果中國真向美國作戰略妥協,俄羅斯也就只能被迫向美妥協,其結果是俄羅斯很可能只能被迫與西方融合,如此當然就不能向中國如約供油供氣,而是轉而供向西方。
更直白地說,就是一旦再往后美國重新要瓦解中國,妥協后的俄羅斯就可能不得不傷害中國的利益。
其實,說白一點,中俄是彼此支撐的關系,雙方有一方對美戰略妥協,雙方就會失去彼此的支撐,傷害的就是彼此的戰略利益。
如此,雙方的戰略協作關系也就會瞬間瓦解,所以,中俄在對美博弈時,在戰略問題上都必須保持一致——足夠強硬,這樣對中俄才是最有利的選擇。
三、俄羅斯的副總理,位置不高也不低,只是簡單一句話,信號不大不小,卻又能讓對方感受到,是向中國傳遞一個“不軟不硬”的信號。這樣既能讓中國會意,又不會引起中俄之間的誤會。
通過副總理對媒體的表達,只是給中國提個醒,中國只要對美強硬,則這種“警告”就不會對后續雙方合作有任何影響。
而事實上,俄羅斯對中國的疑慮雖然可以理解,但卻完全多余。因為,中國和美國雖然一直在推動戰略對話與合作,推動“新型大國關系”構建,但中國在國家核心利益和戰略利益上絕無可能向任何國家讓步。
摘編自商業見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