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鋒
摘要:廣東漢樂為學術界推崇,應當保持與時俱進。本文將對廣東漢樂曲庫建立、曲譜出版等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其所涉及的理論研究成果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廣東漢樂 曲庫 文獻 分析
漢樂是廣東地區的傳統三大地方樂種之一,既有太古遺音之典雅、經久彌新,又有近現代淳樸民間藝術之風。廣東漢樂的發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支持與民間藝人的傳承,廣東漢樂隨時代召喚而發展,文化價值也因此不斷攀升。
一、廣東漢樂曲庫
實踐中可以看到,梅州地區的漢樂愛好者、研究會以及廣東嘉應音像出版社,以傳承和弘揚廣東漢樂為己任,建立了廣東漢樂曲庫,目前已經收集和整理了超過820首漢樂,可謂類齊全、應有盡有。比如,絲弦音樂、中軍班音樂以及嗩吶曲牌和各類民間小調;同時,演奏形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比如絲弦、八音、中軍班以及廟堂音樂和民間大鑼鼓等。據調查研究,古中原漢調調骨廣播于廣東地區,而且深受客家人所喜好,目前已經羅列到漢樂曲庫中。對于廣東漢樂而言,其文化內涵非常的深刻,而且還涉及到文學、史學以及宗教與民俗方面的相關內容,藝術和歷史價值不可小覷。
二、漢樂曲譜出版
廣東漢樂可謂歷史悠久、且內容豐富,堪稱傳統音樂花園之瑰寶。近年來,隨著現代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出現和進入,為了及時搶救瀕臨滅絕的漢樂曲調,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對漢樂進行全面挖掘、整理和保護。1982年1月,《廣東漢樂三百首》順利出版,但其中只包括絲弦樂、中軍班音樂,基本上都是傳統曲目,多屬古曲范疇。其中,還收編了264首絲弦樂曲、39首中軍班樂曲,而且還收錄了一系列陌生的曲調,漢樂也被錄制成音響卡帶。廣東漢樂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具有劃時代意義,對廣東漢樂曲的傳承,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在東南亞地區,影響非常大。從內容上來看,廣東漢樂三百首中的曲調非常豐富,而且在當時、現在都令人世人為之感到驚嘆。
三、廣東漢樂的研究成果
廣東漢樂既是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古中原人民以及客家先民在歷史的長河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東梅州系客家人的主要寄居地,同時也是客家文化的中心。宋元時期,客家文化就表現出一定的色彩,并且與中原文化遙相呼應,流傳于世。
素有廣東漢樂之鄉美譽的大埔縣,自古就有家誦戶弦之風,此地音樂史料、民間傳譜資料,成為廣東漢樂研究的可靠依據。基于對古籍文獻、音樂考古資料的研究,大埔縣于明、宋、元時期,先后經歷了音樂藝術高度發展階段,其中“禮樂正而天下平”思想對客家人的影響非常的大。明嘉靖九年,大埔縣志:“埔之在潮,弦誦媲鄒魯。”而且,在明嘉靖三十六年時,大埔縣志祭祀禮樂篇中還詳載了當時所用的古琴、瑟、鐘、磬以及笙和簫等樂器,古文獻資料與中原歷代文獻中的記載內容基本相符。20世紀20年代開始,樂人們將廣東漢樂視為國樂、漢調音樂或者客家音樂,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被認為是廣東漢樂最早的理論研究。比如,《公益樂劇月刊》中關于漢樂的記載共計12期,而且刊物除了登載曲譜、劇本,還發表了國樂基礎知識、研究性文章,這對廣動漢樂,尤其是絲弦樂論述而言,非常寶貴,此為廣東漢樂理論研究的開端。
中央音樂學院袁靜芳教授,于1974年去廣東采風嶺南民間音樂,在民間音樂研究室及相關人員的協助下,采訪了當時早已聞名遐邇的漢樂客家箏演奏家羅九香,并收錄了包括《出水蓮》、《崖山哀》以及《昭君怨》和《翡翠登潭》在內的十余首廣動漢樂曲;值得一提的是,羅九香先生只靠古箏,就展示了漢樂曲的古樸清亮與韻味雋永,其氣質之高雅和意境之深遠,彰顯了漢樂的博大精深。在此基礎上,《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問世,其中主要列入了廣東漢樂,并成為廣東漢樂及文化研究的必選。
1989年,“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成立,其目的在于廣泛團結漢樂愛好者,促進交流,發掘、整理和繼承漢樂傳統,并且刊編印有《漢樂研究》等學術會刊,對漢樂理論知識學習、文化普及以及進一步拓展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該刊物中包含了李德禮、楊培柳以及張高徊等多位研究者的畢生心血。2002年,星海音樂學院出版了《出水蓮花香飄九州》論文集,共刊載有價值的文章22篇,尤其對羅九香先生在廣東漢樂傳承方面所做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與2008年的《“客家箏派”本源論萃》共同構成了廣東漢樂嚴重的重要史料。《“客家箏派”本源論萃》共計42篇論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客家箏派”述要,12篇專題型論文;第二部分主要是客家箏派宗師羅九香,共計15篇專題論文;第三部分則主要是就如何有效保護、傳承廣東漢樂進行了闡釋,共計15篇專題性的論文。除此之外,還要很多關于廣東漢樂方面的研究,比如何松先生整理出版的《何育齋箏譜遺稿》等,給后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富。
四、結語
總而言之,廣東漢樂文化事業發展過程中凝聚著無數先輩的畢生心血,同時也擔負著時代賦予的偉大責任,在對先輩們滿懷崇敬與感激的同時,每一個后來者都無法回避的是對廣東漢樂進行整體性研究。在此過程中,筆者可謂感同身受,尤其是廣東漢樂的博大精深、客家人的開拓精神和大氣胸懷,都成為我們研究廣東漢樂文化的重要素材。
參考文獻:
[1]羅偉雄.“客家箏派”本源論萃[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2]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M].北京:中國1SBN中心出版,2005.
[3]梅州市廣東漢樂協會.新收集整理廣東漢樂兩百首[M].梅州:梅州市廣東漢樂協會,2012.